- 年份
- 2024(7398)
- 2023(10768)
- 2022(8945)
- 2021(8164)
- 2020(6751)
- 2019(15441)
- 2018(15203)
- 2017(29309)
- 2016(15500)
- 2015(17714)
- 2014(17673)
- 2013(17803)
- 2012(16844)
- 2011(15512)
- 2010(15366)
- 2009(14931)
- 2008(14615)
- 2007(12920)
- 2006(11757)
- 2005(11125)
- 学科
- 济(89775)
- 经济(89676)
- 管理(49496)
- 业(41982)
- 企(34132)
- 企业(34132)
- 方法(32275)
- 数学(29193)
- 数学方法(29034)
- 中国(22946)
- 财(20570)
- 地方(18290)
- 制(18107)
- 农(17569)
- 业经(16353)
- 贸(16244)
- 贸易(16232)
- 易(15858)
- 学(14076)
- 融(13320)
- 金融(13318)
- 体(13294)
- 银(13225)
- 银行(13213)
- 地方经济(12932)
- 行(12724)
- 环境(12484)
- 务(11665)
- 财务(11643)
- 财务管理(11619)
- 机构
- 大学(236367)
- 学院(232704)
- 济(120681)
- 经济(118762)
- 研究(87713)
- 管理(86016)
- 理学(72832)
- 理学院(72050)
- 管理学(71235)
- 中国(71111)
- 管理学院(70798)
- 财(56617)
- 京(49336)
- 科学(45262)
- 财经(44207)
- 所(43429)
- 经济学(40824)
- 经(40276)
- 研究所(38624)
- 中心(38471)
- 经济学院(36482)
- 江(33809)
- 财经大学(32913)
- 北京(32138)
- 院(31050)
- 农(30922)
- 范(27280)
- 师范(27071)
- 业大(26898)
- 州(25977)
- 基金
- 项目(145031)
- 科学(116415)
- 基金(110684)
- 研究(107696)
- 家(95497)
- 国家(94829)
- 科学基金(81491)
- 社会(75396)
- 社会科(71897)
- 社会科学(71885)
- 基金项目(56772)
- 省(51212)
- 自然(48440)
- 教育(48151)
- 自然科(47316)
- 自然科学(47305)
- 自然科学基金(46549)
- 资助(46341)
- 划(43781)
- 编号(39691)
- 部(35145)
- 国家社会(33713)
- 成果(33642)
- 重点(33031)
- 制(32440)
- 发(31839)
- 教育部(31186)
- 中国(30906)
- 人文(29677)
- 创(29375)
- 期刊
- 济(138605)
- 经济(138605)
- 研究(81236)
- 中国(47975)
- 财(45356)
- 管理(35211)
- 科学(30665)
- 学报(30228)
- 融(29294)
- 金融(29294)
- 农(28514)
- 大学(24481)
- 财经(24440)
- 经济研究(24385)
- 学学(23346)
- 经(21224)
- 技术(19116)
- 农业(18828)
- 问题(18245)
- 贸(17396)
- 业经(17080)
- 教育(16380)
- 国际(15992)
- 世界(15639)
- 技术经济(13340)
- 统计(12084)
- 经济问题(11122)
- 策(10501)
- 业(10414)
- 理论(10361)
共检索到373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周其仁
对物价指数的结构性分析并不能帮助人们认识通胀。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应该到超发的货币数量中去寻找原因和治本之策。本轮货币过多的主要原因是开放条件下汇率机制的歪曲。在通胀已经形成的条件下,物价管制不但不能抑制通胀,而且会因为增加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而损害中国经济增长。反通胀要走釜底抽薪的路线,即校正汇率失衡、从紧控制货币总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从1993年第2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膨胀”苗头逐渐明朗化。为了防止国民经济从“热”的状态演变成为恶性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采取了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实施紧缩政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造成国民经济滑坡,中央采取了“点刹车”来操作货币政策以微调国民经济的策略。实践证明,这种政策选择是正确的。不过,其中也确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例如,在具体操作上,这种“刹车”究竟应当怎样“点”?什么时候“点”?点“哪辆车”的刹车以及“点”到什么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治国 张晓蓉 徐剑刚
在经济分割环境下,中国转型时期的经济增长是通过两个渠道实现的,资本形成受到信贷扩张和新增货币供给的重要影响,即信贷扩张→资本形成→经济增长的资本形成渠道;货币扩张受到过度投资和资本加速形成的重要影响,即过度投资→货币扩张→经济增长的货币扩张渠道。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形成与货币扩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互动关系和正循环过程,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进一步的经验证据显示,随着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经济运行的潜在不稳定性持续增加,资本积累与货币需求的决定机制逐渐趋于相对不稳定,资本形成与货币扩张的互动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关键词:
资本形成 货币扩张 互动关系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谭太平
中国高货币化之谜一直是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然而相关文献表明在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M2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出口之间的动态影响与产出效应,相关的结果一致支持货币供给是消费、投资、出口增长的原因,并得出了我国货币供给外生性的结论,这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传统观点相反。
关键词:
货币供给 经济增长 动态影响 产出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本文旨在评价改革 2 0年来经济增长的整体状况 ,从生产要素、制度变革、结构变动、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高速增长的原因 ,判断这些因素的剩余潜力 ,研究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 ,从而对中国在今后 2 0年中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本文认为 ,资本形成加速对过去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更重要的贡献来自制度变革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方式转换的挑战 ,今后 2 0年经济可能保持平均 6 4%的中高速度增长 ,但这取决于若干深层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改革 发展 中国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在区域经济增长上表现出严重不平衡。研究认为,制度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中起重要作用。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区域进展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减慢,各区域市场化进展的不平衡将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度变量与经济绩效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量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演变路径,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制度变量值相对偏低。相应的,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区域经济增长 制度 中国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胡乃武 闫衍
中国经济增长区际差异的制度解析胡乃武闫衍区域经济增长按照一般的发展理论取决于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而区际经济增长差异也就由其内生的要素构成差异来解释。但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由内生的要素构成差异决定的区际经济增长差异还会因转型经济下外生的制度变量的影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志强 陈泽珅
本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1986—2013年中国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及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都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在长期,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仍能进一步增强;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技术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制度冲击的影响衰退更快。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索菲 张晓峒
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也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制度总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又对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能促进和刺激经济发展,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则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制度的创新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或潜在利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的演变和创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制度安排 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范涛 李婷 李忠
制度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如何测度始终是一个难题。本文在一定假设下,将制度进步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经济增长中分离出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度进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而近几年,制度进步的作用呈逐年下降之势。为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制度进步的停滞局面亟待解决。
关键词:
制度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制度红利 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丽 陈万明 石盛林
本文利用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考察教育因素和制度变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迁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且能够有效释放各教育层次劳动力,对劳动力的释放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效率水平相关;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最显著,且各教育层次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显著的区域差异;物质资本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教育层次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路
主流的增长理论缺乏对制度的分析,认为制度是外生的。在实证方面,对于制度的研究又缺乏精确的分析。笔者以新古典增长和制度学派为基础,对制度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增长的特点是产出、资本、消费和制度都存在一个最优的值。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的影响比资本投入和制度因素要小。制度因素主要是通过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尽管在直接效应中,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反向作用,但在总效应中,制度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作用。
关键词:
制度 增长 SEM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君 龚玉池
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深层次原因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路径依赖及其累积效应、制度的非中性和利益集团、外部性、权力中心的偏好和有界理性、成本约束等多种因素制约着有效制度供给。为此 ,政府应着力扫除阻碍制度供给的障碍 ,将制度性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地位 ,对种种制度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能是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
制度供给 不足 约束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艳华
本文建立模型对1978—2007年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物质资本投入。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降低;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但将1978—1999年与2000—2007年两个时期相比较,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不断加大。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制度变迁 贡献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