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89)
- 2023(13907)
- 2022(11894)
- 2021(11033)
- 2020(9278)
- 2019(20887)
- 2018(20862)
- 2017(39332)
- 2016(21289)
- 2015(24074)
- 2014(23424)
- 2013(22751)
- 2012(20978)
- 2011(18775)
- 2010(18958)
- 2009(17726)
- 2008(17435)
- 2007(15812)
- 2006(13582)
- 2005(11828)
- 学科
- 济(81041)
- 经济(80966)
- 管理(64958)
- 业(64266)
- 企(55223)
- 企业(55223)
- 方法(35846)
- 数学(29231)
- 数学方法(28912)
- 农(24621)
- 技术(22606)
- 中国(21914)
- 财(21239)
- 业经(21170)
- 地方(17389)
- 制(16539)
- 理论(16408)
- 农业(16287)
- 学(16232)
- 贸(15682)
- 贸易(15670)
- 易(15178)
- 和(14662)
- 技术管理(13866)
- 务(13557)
- 财务(13515)
- 财务管理(13481)
- 银(13084)
- 银行(13049)
- 企业财务(12616)
- 机构
- 学院(294998)
- 大学(291167)
- 济(114683)
- 管理(114015)
- 经济(111957)
- 理学(97817)
- 理学院(96737)
- 管理学(95077)
- 研究(95060)
- 管理学院(94510)
- 中国(72308)
- 京(61328)
- 科学(59116)
- 财(53054)
- 农(47821)
- 所(47296)
- 江(46392)
- 中心(45520)
- 业大(43364)
- 研究所(42806)
- 财经(41828)
- 范(40015)
- 师范(39630)
- 北京(38161)
- 经(37702)
- 农业(37561)
- 州(37231)
- 院(34859)
- 技术(34724)
- 经济学(34333)
- 基金
- 项目(196493)
- 科学(153797)
- 研究(147842)
- 基金(138036)
- 家(119992)
- 国家(118922)
- 科学基金(101785)
- 社会(91654)
- 社会科(86579)
- 社会科学(86553)
- 省(80544)
- 基金项目(73847)
- 教育(69195)
- 划(66814)
- 自然(64578)
- 自然科(63055)
- 自然科学(63041)
- 编号(62323)
- 自然科学基金(61896)
- 资助(54548)
- 成果(50326)
- 创(46100)
- 重点(44573)
- 课题(43414)
- 发(43327)
- 部(42464)
- 创新(42259)
- 项目编号(37917)
- 科研(37328)
- 大学(36917)
- 期刊
- 济(128221)
- 经济(128221)
- 研究(83288)
- 中国(61955)
- 农(43717)
- 学报(43532)
- 财(43517)
- 管理(42241)
- 科学(41495)
- 教育(39165)
- 大学(32939)
- 学学(30677)
- 农业(29892)
- 技术(29860)
- 融(25382)
- 金融(25382)
- 业经(22917)
- 经济研究(20171)
- 财经(20042)
- 经(17304)
- 业(17272)
- 科技(16649)
- 问题(16423)
- 技术经济(16045)
- 图书(15524)
- 版(14567)
- 坛(13982)
- 论坛(13982)
- 商业(13797)
- 现代(13282)
共检索到436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梅亮 陈劲 吴欣桐
从"责任式创新"这一新兴创新范式切入,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治理议题,构建了责任式创新范式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治理分析框架(包括技术维、经济维、伦理维和社会维),并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性,从而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责任式创新 新兴技术 创新治理 人工智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晓华 曾昭睿
本文通过追溯人工智能从萌芽、发展到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历史,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演进的一般性规律。前沿技术的创新路径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技术发展初期出现潮涌现象并呈现多条技术路线竞争的格局,其发展需要多学科技术的支持,受到多领域科技发展的启发。新技术的产业化往往要经历曲折、漫长的过程,需要来自互补产品与互补技术协同演进的支撑,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也需要互补技术的进步与互补产品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提出,政府可以在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方面对新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广泛应用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术既有其优势,也存在其不足和滥用风险;未来的创新与生产更可能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高度协作。本文从研发支持、发展环境建设、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市场支持、创新创业、科技伦理治理等方面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薛桂波 赵一秀
近年来,科技治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重视,如何以更合理的方式促进创新与社会价值融合已经成为各国科技治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1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责任式创新"阐述了集体、开放、综合创新方法,为科技治理提供了具有实践效力的伦理框架。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期,科技治理相关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责任式创新"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创新"与"责任"相结合、促进创新活动符合社会期望并实现科技治理范式重构。
关键词:
责任式创新 科技治理 范式重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华胜,薛澜
面临技术与市场均不确定条件下的竞争环境,集成创新模式被提出。本文首先回顾创新方式的演变历史,理清集成创新思想产生的理论与实践背景,接着从界定集成创新的概念入手,介绍集成创新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围绕着集成创新体系的建构,具体分析了集成什么、如何集成、遵循何种原理、采用什么方法集成等重大问题。阐明集成创新在不同层次上的实现模式。最后,本文结尾部分讨论了集成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集成 核心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毅 闫强
以演化动力学视角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大科学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大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条件、范式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外部压力、规模投入、适度聚集、有效组织、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准备是大科学的高效创新的主要条件;大科学的技术创新存在组合创新、颠覆式创新和需求拉动创新3种主要范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大科学投入水平、技术创新方式的相互作用,形成美国、中国、欧洲、日本以及原苏联等的演化路径。研究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大科学的技术创新理论,对中国的大科学建设及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具有比较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安同良
技术能力的研究在国际经济、管理学者中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渐构建了以技术能力的研究范式替代、补充技术创新这一泛化的研究框架。尤为重要的是,技术能力的研究可指明我国企业技术学习行为方向并深刻揭示技术追赶的内在机理,从而为我国整体产业的技术能力跃迁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关键词:
技术追赶 技术创新 技术能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邱峰 吴跃东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以其内容生成的高效性、多模态性、交互性和沉浸感体验,以及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智能性,正成为驱动教育理念、形态、模式、路径等全方位变革的“新引擎”,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本文聚焦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首先阐释了AIGC与教育创新的内涵,剖析了二者的多维契合点,并从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等视角诠释了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支撑、主体素养、伦理安全、生态培育、要素耦合”是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五大核心要素。结合国内外AIGC教育应用的最新进展,提炼了推动AIGC教育创新的实践启示,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未来图景。
关键词:
AIGC 教育创新 核心要素 作用机理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毛义华
本文围绕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中存在的缺乏组合观点,缺乏战略考虑,忽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忽视短期项目与长期项目、渐进型与重大项目之间的均衡考虑,只注重成功项目、忽视失败项目所具有的作用等问题,结合国内外创新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典型案例和面上调查分析,提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项目组合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以期改变我国传统的技术创新项目管理范式。
关键词:
技术创新 项目 组合管理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伟 邓堯 杨柏 陈银忠
为探究人工智能是否对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具有赋能效应,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创新环境的中介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显著赋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环境在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人工智能有助于优化创新环境,聚集人才并吸引投资,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技术越密集的地区,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作用越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对于3种不同创新类型,人工智能均表现出显著促进效应,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呈现由低到高的特点。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整体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技术赋能 创新环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劲 尹西明 梅亮
系统回顾了目前各国的创新范式及其不足,结合企业最佳创新实践,首次提出"整合式创新"这一基于东方智慧的全新创新范式,阐述了其定义和概念框架,论述了其内涵,并总结了理论贡献和政策启示。整合式创新是战略视野驱动下的创新范式,是战略创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综合体,体现了中国情境和东方文化的智慧。整合式创新的四个核心要素即"战略""全面""开放"与"协同"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整合式创新是顺应人类文明进化、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的,满足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需求和支撑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的原创性理论范式,
关键词:
整合式创新 创新范式 创新驱动 中国情境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肖鹏
文章基于“基础要素—服务方式—业务体系—伦理内核”的分析路径,指出生成式AI对公共文化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构文化资源体系、拓宽个性服务边界、赋能专业支持体系、再塑专业伦理内涵。进一步地,作者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条款的解读和国际图书馆界专业行动的分析,强调公共文化机构应当指导用户“批判性且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AI,并基于负责任创新的理念促进这一技术应用的落地,争取打造创新示范案例,为构建具有包容性的数字时代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公共文化服务 负责任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琦岩
本文基于历史和系统分析,主张应从产业来认知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有压力驱动、信息驱动、设计驱动、知识驱动四种形式,还有大企业研发、企业家创新、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产业集群创新、专业(行业)技术协同组织模式、行业技术传统等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基本型。未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取向就是持续丰富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及功能。
关键词:
产业技术创新 组织范式 政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盛辉
现如今,国际上企业技术创新范式不断更替演进,先后经历了大约六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范式:技术推动型创新范式、需求拉动型创新范式、技术与市场耦合型创新范式、一体化整合型创新范式、行政推力型创新范式、系统集成与网络化创新范式。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不是技术范畴,开始于技术设想,终止于商业上的成功应用。在整个创新过程中要经过一些不同创新阶段:构想与评估创新阶段、研究与开发(R&D)创新阶段、试验与试产创新阶段、生产与销售创新阶段、信息传播创新阶段以及知识资本管理创新阶段。每个创新阶段都将产生相应的知识产权。现阶段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解学梅 郭潇涵
开源式创新正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尤其在开源起步较晚的新兴经济体情境中,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如何实现开源式创新值得深入探索。本文聚焦中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实现开源式创新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开源式创新的领先者——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开展纵向单案例研究,构建了“驱动逻辑→行动模式→开源机制→开源结果”的开源式创新过程的整合性逻辑框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实现开源式创新是一个由积势蓄能期、混合流变期和整合成熟期三阶段构成的演进过程,分别经历了“竞争优势驱动”“高效迭代驱动”和“价值最优驱动”三种驱动逻辑的动态更迭。受不同驱动逻辑引导,开源式创新行动者依次呈现出三种差异化的行动模式:“工具型行动模式”“螺旋型行动模式”和“生态型行动模式”。上述过程中的开源式创新机制,既包括位于阶段内的“惯例变革机制”“自适应聚变机制”和“聚合共生机制”三种联动机制,又包括位于阶段间的“开源社区化演变机制”和“开源商业化演变机制”两种演变机制,由此分别形成了“开源流程协同”“开源范式转换”和“开源系统共创”三种开源结果,实现了由低阶到高阶的开源式创新的动态演进。综上,基于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后发开源情境,本文系统构建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实现开源式创新的过程理论模型,挖掘了适用于该情境的预设性开源式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机制,进而比较该种预设性开源式创新与非预设性开源式创新的异同点,从而丰富了开源式创新的理论探索,同时提供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开源建设的实践启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三女牙 郝晓晗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教育者认识、改造教育世界的重要伙伴,有望助力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为新知识、新动能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阐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教育本质的新思考、人智协同的新图景、教育基础设施的新要求、教育伦理的新风险、教育公平的新鸿沟。最后,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方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的未来进路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
AIGC 教育大模型 人智协同 未来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