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86)
- 2023(11039)
- 2022(9322)
- 2021(8341)
- 2020(7004)
- 2019(15546)
- 2018(15143)
- 2017(29094)
- 2016(15943)
- 2015(17923)
- 2014(18187)
- 2013(18040)
- 2012(16883)
- 2011(15102)
- 2010(15416)
- 2009(14970)
- 2008(14662)
- 2007(13271)
- 2006(12056)
- 2005(11288)
- 学科
- 济(80896)
- 经济(80798)
- 管理(53992)
- 业(44389)
- 企(37322)
- 企业(37322)
- 财(33734)
- 方法(23814)
- 税(22252)
- 税收(20798)
- 收(20627)
- 数学(20622)
- 数学方法(20490)
- 地方(20311)
- 中国(20051)
- 制(18889)
- 农(17488)
- 学(16992)
- 务(16467)
- 财务(16434)
- 财务管理(16389)
- 财政(15674)
- 企业财务(15578)
- 业经(15570)
- 体(14953)
- 地方经济(13072)
- 政(12938)
- 银(11910)
- 银行(11889)
- 融(11473)
- 机构
- 学院(227861)
- 大学(227068)
- 济(103824)
- 经济(101760)
- 研究(81516)
- 管理(80953)
- 理学(67887)
- 理学院(67133)
- 管理学(66174)
- 管理学院(65752)
- 中国(64192)
- 财(62338)
- 京(47895)
- 科学(45549)
- 财经(43894)
- 所(41440)
- 经(39391)
- 江(37646)
- 研究所(36209)
- 中心(36201)
- 经济学(34093)
- 农(33925)
- 财经大学(31803)
- 经济学院(30348)
- 北京(30273)
- 院(29316)
- 业大(28889)
- 省(28377)
- 州(28223)
- 范(27017)
- 基金
- 项目(139729)
- 科学(109673)
- 研究(105252)
- 基金(101466)
- 家(87425)
- 国家(86719)
- 科学基金(74021)
- 社会(69522)
- 社会科(65886)
- 社会科学(65871)
- 省(53975)
- 基金项目(52390)
- 教育(47476)
- 划(44292)
- 自然(44112)
- 自然科(43017)
- 自然科学(43004)
- 自然科学基金(42212)
- 编号(42196)
- 资助(41397)
- 成果(36552)
- 重点(31850)
- 制(31842)
- 部(31586)
- 发(30487)
- 课题(30334)
- 国家社会(29740)
- 性(29034)
- 创(28492)
- 教育部(27435)
- 期刊
- 济(128395)
- 经济(128395)
- 研究(81480)
- 财(54902)
- 中国(54033)
- 学报(33199)
- 管理(32298)
- 农(31596)
- 科学(29908)
- 大学(25874)
- 学学(24764)
- 财经(23457)
- 融(22519)
- 金融(22519)
- 经济研究(22127)
- 教育(21192)
- 农业(20451)
- 经(20226)
- 技术(19202)
- 务(18498)
- 业经(17168)
- 税(16190)
- 问题(15983)
- 税务(14422)
- 会计(12872)
- 财会(12732)
- 贸(12324)
- 技术经济(11634)
- 国际(11220)
- 世界(11142)
共检索到377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志勇 陈莉莉
本文研究2000年以来财税体制变迁、地方"土地财政"模式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用2000-200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2000年以来税收收入有利于中央的调整没有改变地方政府的增长取向,而是显著改变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具体方式。一方面,财税体制的调整驱使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财税体制的调整驱使地方财政倚重房地产业,并通过对房地产业的扶持,发挥其联动效应,直接或间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水平。
关键词:
财税体制 土地财政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程永林
当前我国财政分权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向零和博弈,需求诱致型的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展开激烈的锦标赛竞争,中央政府对制度刚性的放弃也达到了制度与经济绩效博弈的纳什均衡。但是,由财政分权改革导致的众多问题开始制衡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导致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抑制。因此,政府体制改革应从制度安排入手,祛除体制性弊端,以弥补财权和事权分离体制的缺陷与不足。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明景
一、引言 在经济学与行政学文献中,对于国家财政与行政体制变迁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除了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和希克斯作过一般性研究外,其他文献中讨论很少。而熊彼特和希克斯的研究给我们讨论国家财政与行政体制变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熊彼特在《税务国家的危机》中,通过对财政史与国家制度的研究后指出,财政体制与现代国家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财政不仅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建瓴 蒋青 刘茜
本文以多年实地跟踪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土地整理、土地储备、土地出让等全过程的多方调研为基础,对"土地财政"的定义、运行机制及其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出土地财政的实质是地方政府土地专营制度,它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竞争力的结论。并对"土地财政"研究中的可持续性、征地拆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志勇 陈莉莉
本文旨在探析2000年以来的财政体制变迁与"土地财政"形成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联系机制,采用了2000~200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税收收入集权效应和土地房产财税收入的分权效应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中房地产业比重上升的作用机制是存在的。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财税制度设计,增强其科学性和内在稳定性。
关键词:
财政体制 “土地财政”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贾俊雪 张永杰 郭婧
本文以我国1997-2005年间县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处置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实现县级财政解困中的作用以及财政分权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制约影响。研究表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有助于增强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实现县级财政解困,但也显著抑制了县域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分权总体上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财政解困中的积极作用,以"撤乡并镇"为主要措施的政府精简机构改革则加剧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财政解困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娟
文章把我国划分为五个地区,对分税制改革以来1994~2006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财政分权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其他地区的财政分权不利于经济增长,民族地区的负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1998年是东北、中部、西部财政分权度由高到低的转折点,由此说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存在跨时和跨区差异,而且,1998年财政政策的转变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 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邵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彬 杜两省
营改增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不等于全国财政收入减少,试点阶段短期内营改增对全国财政收入甚至有增加的效果。当然,这一效应会迅速趋弱,中期会减少税收,长期又会增加税收。利用ARIMA模型评估的2014年减税效应只有755亿元,全面扩围年减税效应估计不超过2300亿元;用OLS估计2014年营改增效应是减少税收3833.33亿元,全面扩围估计形成减税效应11420亿元。由于营改增后地方税收失去营业税主体税种,因此,中央应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注重建立激励相容的财税体制,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分成比例。调整后的分税制应该继续保持一定的弹性,不宜采取全国"一刀切"模式。
关键词:
营改增 财政收入 减税效应 财税体制改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帅 温铁军
中国在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之后,进入了以国内资源资本化为实质的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在这30年中,出现了3次周期性宏观经济波动,并相应地发生了财税体制的3次重大变迁及土地的3次大规模征占。本文以土地资源资本化的机制、主体及增量收益分配状况的变化为线索,分析了三者的相关关系;描述了产业资本及金融资本在这个资本化过程中形成并高速扩张的趋势;并考察了这个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分配及成本分摊状况。
关键词:
经济周期 财税体制 土地资本 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计志英
以财政收支活动为具体体现的地方政府行为是在特定财政体制框架内,对财政资源在中央、地方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筹集和分配,其实质是对诸多社会利益主体产权边界重新划分、界定而使其达到均衡。笔者从包含公共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推出了反映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Laffer曲线;并利用转型期分省宏观经济数据对Laffer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出宏观税负过重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谢旭人
本文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职能几乎覆盖了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后,财政统收统支的格局被打破,财政职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职能不规范、公共保障能力下降、调节社会分配能力弱化等问题。鉴于此,作者提出财政职能应界定为:公共保障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调控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要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有的职能,还必须加快改革现行的财税体制,以便从机制上保证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荔
完善财税体制 ,构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公共财政 ,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 ,分析了我国当前财税体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特别是从我国市场经济需求的角度 ,提出了公共财政对财税体制的新要求。同时提出 ,只有完善财税体制 ,才能构建有效的市场经济需求的公共财政 ,只有构建有效的市场经济需求的公共财政 ,才能优化公共财政支出 ,化解公共财政的风险。
关键词:
财税体制 深化改革 公共财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罗会武
1989年政府开始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资金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实施土地财政以来,地方政府在改善本地区基础设施,引进投资项目,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解决居民就业,提高人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土地财政收入的示范效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困扰:土地资源使用项目不合理,房地产供求失衡,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给银行信贷和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环境污染使得经济的有效增长降低。基于土地财政可能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该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系列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薛白 赤旭
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流转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功能与边界存在模糊之处,这为企业竞争性寻租留下了空间(Ofer,2003)。土地财政方面的寻租活动正是市场自发的产物,突显了中国强化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