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60)
2023(19278)
2022(16001)
2021(14899)
2020(12085)
2019(27277)
2018(26577)
2017(50377)
2016(26860)
2015(30125)
2014(29809)
2013(29078)
2012(26693)
2011(23734)
2010(23902)
2009(22193)
2008(21566)
2007(18836)
2006(16616)
2005(15319)
作者
(73145)
(61195)
(60705)
(57962)
(38925)
(28970)
(27649)
(23594)
(23232)
(21808)
(20991)
(20487)
(19403)
(19250)
(19071)
(18849)
(18085)
(17530)
(17528)
(17497)
(15377)
(14778)
(14643)
(14063)
(13806)
(13712)
(13334)
(13311)
(12148)
(11987)
学科
(122371)
经济(122222)
管理(81792)
(75010)
(61653)
企业(61653)
方法(44248)
(38586)
数学(38227)
数学方法(37778)
中国(34886)
(31788)
地方(30504)
业经(27657)
(25614)
(23300)
农业(21438)
(21028)
财务(20971)
财务管理(20909)
企业财务(19873)
(19575)
银行(19551)
(18943)
金融(18939)
理论(18637)
(18636)
(18567)
贸易(18550)
环境(18205)
机构
学院(372607)
大学(369750)
(160913)
经济(157717)
管理(140626)
研究(127159)
理学(119537)
理学院(118276)
管理学(116442)
管理学院(115722)
中国(98027)
(82433)
(77025)
科学(72380)
(61845)
财经(61465)
中心(58589)
(57979)
(55627)
研究所(54967)
(53660)
经济学(50573)
(49825)
师范(49355)
北京(48582)
业大(48536)
(46275)
(45608)
财经大学(45191)
经济学院(45137)
基金
项目(242597)
科学(192541)
研究(185180)
基金(175202)
(150047)
国家(148707)
科学基金(129175)
社会(120278)
社会科(113966)
社会科学(113945)
(95808)
基金项目(91504)
教育(86547)
(79081)
自然(78803)
自然科(76922)
自然科学(76905)
编号(75586)
自然科学基金(75515)
资助(70101)
成果(62360)
(56195)
重点(55167)
(54316)
课题(53219)
(51468)
国家社会(50286)
(49434)
创新(48056)
教育部(47849)
期刊
(189788)
经济(189788)
研究(119514)
中国(82030)
(69290)
管理(55759)
学报(50764)
(50191)
科学(48208)
教育(46535)
大学(40829)
学学(38248)
(37707)
金融(37707)
技术(35894)
农业(34036)
财经(31938)
经济研究(31301)
业经(30071)
(27570)
问题(23869)
技术经济(18677)
(18432)
(17462)
世界(17051)
(16937)
财会(16898)
理论(16611)
会计(16596)
商业(16489)
共检索到583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林光彬   梁永坚  
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着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路径。财政所具有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三重属性使其能够体现上层建筑意志、巩固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驱动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机制、生产力机制两个基础机制,以及合力机制、调节机制两个集成机制。财政综合发挥多重机制作用驱动经济增长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持续造血性、全局联动性、与时俱进性、稳健可控性的特点,凝结了价值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的重要经验。多维度、多层次机制作用及重要经验对新阶段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系统观念构建多维度的新时代国家理财学,有助于发展重视财政多重机制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林光彬   梁永坚  
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着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路径。财政所具有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三重属性使其能够体现上层建筑意志、巩固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驱动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机制、生产力机制两个基础机制,以及合力机制、调节机制两个集成机制。财政综合发挥多重机制作用驱动经济增长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持续造血性、全局联动性、与时俱进性、稳健可控性的特点,凝结了价值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的重要经验。多维度、多层次机制作用及重要经验对新阶段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系统观念构建多维度的新时代国家理财学,有助于发展重视财政多重机制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光彬  
笔者通过对我国财政改革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制和税制变化所形成的财局与政局之间的互动演化,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最重要内因;财政困境的突破和矫正分利失衡是政府推进财政经济改革的直接动力;财政改革经历了从控税源到改税制的发展演进。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历史演进的逻辑对中国财政改革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财政逻辑和发展逻辑四个方面对我国财政改革进行了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保障中央政府的财政经济权威是改革不可动摇的政治逻辑,适应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是财政改革的经济逻辑,经济决定财政是财政改革的自身依存逻辑,财政经济矛盾的展开和克服的无限循环过程是财...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炎   陈昆亭   乔晓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仍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而资本的质量和结构是决定现代经济生产力水平的第一要素。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有效提升本国资本的质量和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财富逐步极化的内生不可逆趋势和供需结构的内生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深层矛盾的根源,由此造成长期增长的不可持续;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资本具有规避这些矛盾的潜在优势,因而公有资本的充分积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发展优势的根本所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如何共同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展开综合研究,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经济科学发展的理论层面,讨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供需结构矛盾的根源以及大力发展公有资本以规避供需结构矛盾的机制和有效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克莎  杨阔  
本文围绕长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引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现代增长理论的缺失问题和增长阶段转变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政策选择。现代增长理论忽略需求因素的制约,对经济现实缺乏解释力和应用性,面临实践过程日益突出的挑战。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后长期增速大幅回落,主要是受到内需增长尤其是投资增速下行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需求扩张拉动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长期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内需增速的变化,影响需求长期增速的因素既有供给结构问题也有需求结构问题,长期增长政策应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克莎  杨阔  
本文围绕长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引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现代增长理论的缺失问题和增长阶段转变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政策选择。现代增长理论忽略需求因素的制约,对经济现实缺乏解释力和应用性,面临实践过程日益突出的挑战。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后长期增速大幅回落,主要是受到内需增长尤其是投资增速下行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需求扩张拉动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长期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内需增速的变化,影响需求长期增速的因素既有供给结构问题也有需求结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项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生保障制度先后经历了框架塑造、要素拓展和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构成了前后相继、彼此相连的主线脉络和演进历程,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实践旨向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框架塑造阶段,主要以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为切入点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的基本架构,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惠及范围的全民性;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要素拓展阶段,着重以提升社会生产力为切入点夯实民生基础,丰富拓展民生保障制度的要素系统,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实现途径的共建性;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以共建共享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民生水平,系统推进民生保障制度的统筹融合,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效能发挥的持续性与普惠性相统一。
[期刊] 改革  [作者] 葛扬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指导下不断推进的,同时又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中不断概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形成新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形成理论化、体系化的重要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理论逻辑。简单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再到理论逻辑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唐永  范欣  
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探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与效应。分析表明:不同技术进步条件下,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总资本的增长率不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为劳动生产率机制和资本有机构成机制。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通过不变资本增长率、可变资本增长率和剩余价值率影响经济增长。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提高0.345 7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为0.338 5,技术进步的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为0.007 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因此,国家应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以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丘艳娟  
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超越数量是我国政治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现实的人是高质量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数量转向质量的经济动力趋势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的未来向度。数量性与政治经济学质量性的相互协调、数量性与政治经济学价值性的相互调适、数量性与政治经济学逻辑性的相互自洽,能够进一步明确超越数量与高质量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耦合机理。以质量理论为导向作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以微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指导新时代微观经济质量的提高,以微观经济数量分析拓宽新时代经济研究领域,对推动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绍源   任宇东   刘欣瑜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了技术样态和劳动图式的锐变,资本逻辑随之带来的现代困境表现为“数据霸权”“社会异化”“剥削对立”三个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研判当代资本主义现状提供了宝贵视角,其中蕴含的“科技思想”“共同体思想”和“经济伦理思想”为解蔽资本逻辑提供了理论路径。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智能产业资本逻辑问题展开研究,既是实现智能产业资本逻辑解蔽的必经之路,又是实现资本逻辑“为人所用”的方向引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胡洪曙  魏福成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决定了地区公共品供给水平和人们获得经济活动成果的比例,这会影响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经济绩效和产出。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考察了分别使得总产出、净产出、个体效用以及政府目标等最大化所要求的最优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水平,分析发现政府目标最大化所要求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水平,高于使得总产出和净产出所要求的最优财政能力水平。进一步地,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增强可以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但对于人们的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则是先正向促进而后反向阻碍,因此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经济绩效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伟  
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政治基础是M型的层级制;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社会基础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分割与关系型的社会特征;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是"企业利润追求"与"地方政府官员GDP晋升锦标赛"两者高度契合的"官企一心搞经济"。然而,也正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三个要点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增长代价"——贫富分化。这种分化不仅表现在物质财富的差异,还表现在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平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光伟  
从历史使命的工作方法出发,马克思方法论的主旨在于打破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解释学循环工作图式,还原"历史",解救"科学"。其规划的工作路线是历史——科学,工作模式是历史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表明:政治经济学的特殊逻辑是历史(存在)的实践活动——生产发生史,从而将学科方法论落实为"发生学(方法)"。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模态是系统模型分析(方法)。内在构造的生成路径是逻辑模型-理论模型-计量模型。因此,劳动价值论上的实践逻辑即为实践的解题要素,意味着既有"教材方法论"的真正的破题。当下研究亟需从"专业遮蔽"中挣脱出来,以超越性行动进入实践域,在根除认识悖谬中达成对事实的彻底理解。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