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85)
2023(15701)
2022(12781)
2021(12020)
2020(10031)
2019(22811)
2018(22409)
2017(43633)
2016(23500)
2015(26426)
2014(26457)
2013(25971)
2012(23668)
2011(20816)
2010(21074)
2009(19773)
2008(18684)
2007(16251)
2006(14283)
2005(12880)
作者
(65639)
(54241)
(53637)
(51545)
(34457)
(25823)
(24635)
(21255)
(20672)
(19452)
(18496)
(18200)
(17206)
(16881)
(16862)
(16762)
(16168)
(15901)
(15440)
(15415)
(13221)
(13191)
(13090)
(12348)
(12263)
(12043)
(11949)
(11834)
(10855)
(10573)
学科
(91282)
经济(91182)
管理(71530)
(70173)
(57499)
企业(57499)
方法(41079)
(36433)
数学(35651)
数学方法(35310)
中国(33938)
(28843)
金融(28842)
(28329)
银行(28294)
(27098)
(25175)
(22996)
业经(21863)
地方(21293)
(20767)
财务(20696)
财务管理(20640)
企业财务(19738)
(18493)
农业(16884)
理论(16592)
(15422)
贸易(15408)
(15386)
机构
大学(324180)
学院(322403)
(130435)
管理(129052)
经济(127558)
理学(111224)
理学院(110092)
管理学(108285)
管理学院(107719)
研究(104615)
中国(87895)
(70287)
(68291)
科学(63071)
财经(52987)
(51456)
中心(49618)
(48123)
(47916)
(46708)
研究所(46454)
业大(45337)
北京(43326)
经济学(40518)
(40434)
师范(40081)
财经大学(39601)
(38462)
(37948)
农业(37228)
基金
项目(219585)
科学(173015)
研究(162435)
基金(160373)
(138059)
国家(136891)
科学基金(118923)
社会(103584)
社会科(98220)
社会科学(98194)
基金项目(85287)
(84887)
自然(76302)
自然科(74573)
自然科学(74558)
教育(73620)
自然科学基金(73203)
(70739)
编号(66429)
资助(66004)
成果(53863)
重点(48505)
(48343)
(45970)
(45586)
课题(44931)
国家社会(42702)
创新(42514)
教育部(42109)
科研(41857)
期刊
(139300)
经济(139300)
研究(102730)
中国(62351)
(56908)
学报(48665)
(46393)
金融(46393)
管理(46055)
科学(44397)
(43783)
大学(37569)
学学(35445)
教育(32847)
农业(29466)
财经(26199)
技术(25856)
经济研究(23209)
(22179)
业经(21851)
问题(18146)
理论(17290)
实践(15828)
(15828)
图书(15604)
技术经济(14935)
现代(14783)
财会(14750)
(14624)
科技(14446)
共检索到482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圆圆   范博超  
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财政风险金融化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和财政金融政策中的重要问题。笔者从财政与金融关系理论出发,界定了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概念与类型,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财政风险金融化双重宏观效应产生机理、评价标准和宏观经济效应最优点。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分层次论证了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效应程度及双重宏观效应。研究表明,在金融体系结构因素影响下,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效应在财政风险宏观效应中所占比重显著上升;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效应呈倒U型结构,可以延缓财政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预警防控机制的建立应基于双重宏观效应将财政风险金融化保持在低风险区间与预警区间。在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财政金融双支柱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升宏观审慎政策实施效果。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曹廷求  张甜  
财政风险金融化是财政风险对金融系统产生的负外部性,表现为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本文基于风险传染视角,通过在四部门模型中引入政府对金融部门隐性担保和政府信誉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刻画了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过程和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财政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随着财政风险增加,金融部门信贷供给先增后降,违约风险先降后增,存在一个拐点;机制检验表明,财政风险不仅会直接产生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也会导致企业投资水平和家庭储蓄水平的非线性变动,间接产生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从而形成财政风险的金融化。本文为厘清财政与金融的关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理论借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甜  曹廷求  
本文从地方角度,采用城市商业银行样本,通过考察地方财政风险对城商行资产负债行为的影响验证了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结果显示,无论从收支失衡的静态角度,还是从可持续性的动态角度,地方财政风险越大的地区,城商行中长期贷款投放和影子银行业务占比越高,且两类资产业务占比越高的银行有更高的同业负债比率,继而具有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然而,位于财政风险较大地区的城商行,两类资产业务与同业负债比率的正向关系反而更弱。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风险越高的地区,城商行同业负债融资成本越高,从而弱化了上述正相关关系。在地方财政风险下,城商行同业负债依赖性和融资成本同时提高,扩大了流动性风险隐患,产生了财政风险的金融化。本文研究对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圆圆   秦愿  
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交集产生并存在于资金流通领域,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客观必然性,其内涵特征随着财政金融体制的变化而演变。本文依据财政与金融在资金融通中的关系和财政风险金融化的特征表现两个维度,将我国约70年的财政风险金融化演变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纵向对比我国不同时期和横向比较部分发达国家财政风险金融化特征,分析研究客观规律性、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双重宏观经济效应提出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治理逻辑。应当以防控财政风险金融化的负外部性为目标,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防范财政风险,减弱过度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制度基础,严格控制负外部性的溢出效应,提升财政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的定位与作用,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政策协同。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秦海林  
金融风险财政化和财政风险金融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抑制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但是,在长期内这些风险还是会以更加猛烈的方式释放出来,向上提升宏观经济风险,威胁一国经济安全,并最终抑制经济增长。这个推断,不仅在一个最优化的模型中得到证明,而且也为基于中国经济数据的协整检验所部分证实。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海林  门明  
财政风险金融化虽然是一种政府的行为选择,但是,可以从经济货币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说明制度变迁是其重要的成因。VEC模型分析表明,经济货币化在长期内会助长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政府行为,对外开放却会发挥抑制财政风险金融化的作用,而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影响则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意味着,治理财政风险金融化不能仅仅着眼于其自身的体制改革,而应该从其外部的制约因素着手,给财政风险金融化施加一个硬性的约束条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秦海林  
中央政府以金融手段化解财政风险的行为,即为财政风险金融化。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会抑制财政风险,但是,它不仅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大纳税人的税负,还会导致财政风险的持续上升,因此,从长期来看,财政风险金融化会向上推动经济风险,并最终抑制经济增长与发展。基于中国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财政风险金融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模型的抑制效应,若不有效限制这种政府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甜  曹廷求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及其引致的财政金融风险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内在联系亟待厘清。本文基于地方国企债券信用利差的独特视角,考察了地方财政风险向金融领域的风险溢出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政府债务增速较快、偿债率较高的地区,国企债券信用利差显著扩大,表明地方财政风险推升当地国企债券信用风险,产生了向金融系统的风险传染。机制检验表明,地方财政风险通过推高企业融资成本、削弱市场投资意愿,提升了债券违约风险预期。异质性分析显示,非市政建设行业、资源型城市及低行政级别的国企债券,地方财政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探究财政风险的金融化溢出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科学管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金龙  
一、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对国内外大量典型案例的归纳、研究表明,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在表现形式上高度相关。其表现是:财政风险“金融化”,即财政收入风险、财政支出风险、财政政策风险、债务过度风险、隐性财政风险表现为金融风险,开放条件下的财政风险表现为跨国性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尚希  
宏观金融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微观金融风险属于个体(私人)风险,其责任主体是金融机构。中国的宏观金融风险仍处于发散状态,呈现出行业特性(风险业)与金融转轨风险“叠加”的特征。当前的金融改革既是防范宏观金融风险的战略举措,其改革本身也是宏观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政府防范宏观金融风险需要改变“一事一议”的个案方式,迫切需要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应急反应机制,并把宏观金融风险纳入国家财政风险管理框架,以避免政府财政责任变为仅仅是事后买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余若涵   沈悦  
笔者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调查数据构建家庭住房金融化指数,考察了住房金融化对风险金融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金融化程度加深会降低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意愿和比重,挤出作用显著,该影响在考虑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住房金融化通过改变家庭流动性预算影响风险金融投资,金融化程度加深,家庭流动性预算收紧,风险金融投资减少。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挤出效应在仅拥有一套住房家庭、三线及以下城市家庭和对房地产市场持有乐观预期的家庭中表现更为明显。此外,风险偏好对投资的正向促进作用会随着住房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而削弱。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灵活运用政策“工具箱”,因城施策、分类调控;持续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升风险金融投资吸引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永海  
(一)金融风险:1.制度性风险。风险是由于缺乏市场约束力的体制和经济主体之间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信用关系造成;风险呈现出一种累积性,资产盈利能力低,不良资产有增无减;风险不是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化解,而是经常运用非市场手段强行化解,其负效应显而易见。2.借款人不履行约定的还款承诺的银行风险。借款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金龙  
大量的国际经济金融现象表明,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二者内在的相关性非常高。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基础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背景,二者的相关性在我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不论是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都必须充分考虑二者的相关性,并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性地加以控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纪瑜  田发  
在我国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财政、金融风险具有现实性。倘若不及时加以防范,任其累积,到时便会突发为财政、金融危机,并由此演变为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引发社会动荡。据此,本文致力于从财政与银行的内在关系出发,深入探析金融风险中的财政问题与财政风险中的金融问题,以求抛砖引玉的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超  张瑞雪  朱相宇  
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相互交织、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交互行为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通过构建金融压力指数和宏观经济风险指数,采用DCCA、MF-ADCCA、基于时间延迟的DCCA算法与TVP-VAR模型分析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之间交叉相关的、非对称的、方向性的、时变性的复杂交互行为,结果表明: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呈双向交叉影响作用关系;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大,且金融风险的累积会加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而金融风险的释放却不能及时带来经济的繁荣;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风险间具有显著的时变关联性,宏观经济风险对金融风险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