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16)
- 2023(19256)
- 2022(15726)
- 2021(14300)
- 2020(12328)
- 2019(27820)
- 2018(27161)
- 2017(52409)
- 2016(28558)
- 2015(32238)
- 2014(32204)
- 2013(31850)
- 2012(29470)
- 2011(26325)
- 2010(27006)
- 2009(25812)
- 2008(24869)
- 2007(22299)
- 2006(19670)
- 2005(17880)
- 学科
- 济(132230)
- 经济(132095)
- 管理(84137)
- 业(83159)
- 企(66722)
- 企业(66722)
- 方法(57420)
- 数学(51503)
- 数学方法(50835)
- 财(41739)
- 中国(39133)
- 农(32761)
- 融(30652)
- 金融(30650)
- 银(30128)
- 银行(30068)
- 地方(29525)
- 行(28725)
- 制(27897)
- 业经(27007)
- 学(25187)
- 务(24163)
- 财务(24108)
- 财务管理(24042)
- 企业财务(22941)
- 贸(22394)
- 贸易(22378)
- 农业(22165)
- 易(21722)
- 理论(19257)
- 机构
- 学院(411226)
- 大学(410822)
- 济(177280)
- 经济(173805)
- 管理(155070)
- 研究(139574)
- 理学(133171)
- 理学院(131736)
- 管理学(129171)
- 管理学院(128443)
- 中国(113838)
- 财(88880)
- 京(85187)
- 科学(84913)
- 农(73732)
- 所(71959)
- 财经(67806)
- 中心(65672)
- 研究所(64956)
- 江(62542)
- 业大(62271)
- 经(61486)
- 农业(58111)
- 经济学(56594)
- 北京(53458)
- 经济学院(51094)
- 财经大学(50183)
- 州(49587)
- 院(49204)
- 范(49143)
- 基金
- 项目(270333)
- 科学(211530)
- 基金(197294)
- 研究(190437)
- 家(173615)
- 国家(172201)
- 科学基金(147152)
- 社会(123074)
- 社会科(116810)
- 社会科学(116776)
- 省(106221)
- 基金项目(103423)
- 自然(96164)
- 自然科(94073)
- 自然科学(94045)
- 自然科学基金(92385)
- 划(88873)
- 教育(88041)
- 资助(82661)
- 编号(75177)
- 重点(61506)
- 成果(60861)
- 部(59453)
- 发(58122)
- 创(56167)
- 创新(52652)
- 科研(52617)
- 课题(52500)
- 国家社会(51624)
- 教育部(51052)
- 期刊
- 济(194455)
- 经济(194455)
- 研究(124265)
- 中国(81245)
- 财(73187)
- 学报(69182)
- 农(66746)
- 科学(59988)
- 管理(56453)
- 融(53995)
- 金融(53995)
- 大学(51809)
- 学学(49459)
- 农业(43618)
- 财经(35124)
- 技术(34882)
- 教育(34684)
- 经济研究(33686)
- 经(30103)
- 业经(29321)
- 问题(25169)
- 业(23494)
- 统计(22670)
- 技术经济(21787)
- 策(20582)
- 贸(20463)
- 版(20156)
- 理论(19138)
- 商业(18794)
- 决策(18533)
共检索到6241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秦海林
中央政府以金融手段化解财政风险的行为,即为财政风险金融化。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会抑制财政风险,但是,它不仅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大纳税人的税负,还会导致财政风险的持续上升,因此,从长期来看,财政风险金融化会向上推动经济风险,并最终抑制经济增长与发展。基于中国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财政风险金融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模型的抑制效应,若不有效限制这种政府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秦海林
金融风险财政化不仅会对财政支出形成压力,直接造成财政赤字缺口的拉大,而且还会助长金融市场上各类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心理,持续酝酿更深层次的金融风险。由此宏观经济风险必然会被大幅度地向上推动,使得各类经济主体的风险增大,从而经济增长亦因此而受到抑制。这个论断不仅得到模型的证明,而且还可以得到基于中国1978~2007年间数据协整分析的支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秦海林
金融风险财政化和财政风险金融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抑制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但是,在长期内这些风险还是会以更加猛烈的方式释放出来,向上提升宏观经济风险,威胁一国经济安全,并最终抑制经济增长。这个推断,不仅在一个最优化的模型中得到证明,而且也为基于中国经济数据的协整检验所部分证实。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海林 门明
财政风险金融化虽然是一种政府的行为选择,但是,可以从经济货币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说明制度变迁是其重要的成因。VEC模型分析表明,经济货币化在长期内会助长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政府行为,对外开放却会发挥抑制财政风险金融化的作用,而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影响则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意味着,治理财政风险金融化不能仅仅着眼于其自身的体制改革,而应该从其外部的制约因素着手,给财政风险金融化施加一个硬性的约束条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秦海林 席文
金融风险财政化的长期存在将会加重农村居民税负和延缓二元财政演化的进程。动态经济分析结果显示,为了抑制金融风险和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必须在金融风险财政化与二元财政演化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协整检验结果也表明,金融风险财政化的确在长期内抑制二元财政演化。因此,为了保障经济运行平稳,政府不但应该消除预算软约束和抑制金融风险财政化,而且还需要基于制度耦合进行制度创新,从制度上防止二元财政恶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学军 陈雪君
文章在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基础上选取转移支付、公共投入作为财政金融支农模式的转换变量进行PSTR模型分析,并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后的转换变量及门槛参数估计。结果证实,由转移支付、公共投入构成的财政金融支农模式,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速的因素,存在门槛条件特征限制,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可支配收入、农业产业增值在上述两类转换变量下,存在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速非线性关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伟光 肖晶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放开,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会越发激烈。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安全性与稳健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相关对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圆圆 范博超
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财政风险金融化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和财政金融政策中的重要问题。笔者从财政与金融关系理论出发,界定了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概念与类型,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财政风险金融化双重宏观效应产生机理、评价标准和宏观经济效应最优点。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分层次论证了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效应程度及双重宏观效应。研究表明,在金融体系结构因素影响下,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效应在财政风险宏观效应中所占比重显著上升;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效应呈倒U型结构,可以延缓财政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预警防控机制的建立应基于双重宏观效应将财政风险金融化保持在低风险区间与预警区间。在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财政金融双支柱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升宏观审慎政策实施效果。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曹廷求 张甜
财政风险金融化是财政风险对金融系统产生的负外部性,表现为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本文基于风险传染视角,通过在四部门模型中引入政府对金融部门隐性担保和政府信誉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刻画了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过程和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财政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随着财政风险增加,金融部门信贷供给先增后降,违约风险先降后增,存在一个拐点;机制检验表明,财政风险不仅会直接产生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也会导致企业投资水平和家庭储蓄水平的非线性变动,间接产生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从而形成财政风险的金融化。本文为厘清财政与金融的关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理论借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甜 曹廷求
本文从地方角度,采用城市商业银行样本,通过考察地方财政风险对城商行资产负债行为的影响验证了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结果显示,无论从收支失衡的静态角度,还是从可持续性的动态角度,地方财政风险越大的地区,城商行中长期贷款投放和影子银行业务占比越高,且两类资产业务占比越高的银行有更高的同业负债比率,继而具有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然而,位于财政风险较大地区的城商行,两类资产业务与同业负债比率的正向关系反而更弱。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风险越高的地区,城商行同业负债融资成本越高,从而弱化了上述正相关关系。在地方财政风险下,城商行同业负债依赖性和融资成本同时提高,扩大了流动性风险隐患,产生了财政风险的金融化。本文研究对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芷若 谷国锋
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指数合成法计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5年的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带"高高"集聚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低低"集聚的特征;科技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圆圆 秦愿
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交集产生并存在于资金流通领域,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客观必然性,其内涵特征随着财政金融体制的变化而演变。本文依据财政与金融在资金融通中的关系和财政风险金融化的特征表现两个维度,将我国约70年的财政风险金融化演变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纵向对比我国不同时期和横向比较部分发达国家财政风险金融化特征,分析研究客观规律性、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双重宏观经济效应提出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治理逻辑。应当以防控财政风险金融化的负外部性为目标,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防范财政风险,减弱过度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制度基础,严格控制负外部性的溢出效应,提升财政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的定位与作用,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政策协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甜 曹廷求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及其引致的财政金融风险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内在联系亟待厘清。本文基于地方国企债券信用利差的独特视角,考察了地方财政风险向金融领域的风险溢出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政府债务增速较快、偿债率较高的地区,国企债券信用利差显著扩大,表明地方财政风险推升当地国企债券信用风险,产生了向金融系统的风险传染。机制检验表明,地方财政风险通过推高企业融资成本、削弱市场投资意愿,提升了债券违约风险预期。异质性分析显示,非市政建设行业、资源型城市及低行政级别的国企债券,地方财政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探究财政风险的金融化溢出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科学管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斌 毛德勇 朱桂宾
运用多元测算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获取我国31个地区2008-2014年"互联网+"、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相关变量数据,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三类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和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相当,经济增长对"互联网+"的影响较大,而对普惠金融影响相对较小。微观上看,三者之间正向作用已经存在,普惠金融对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互联网+"对普惠金融发展、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各经济主体加强基础性投入、注重精准化投入并做到长期坚持以促进三者协同发展。但从长期看,普惠金融对"互联网+"和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冲击,"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微弱的负面冲击,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加强统一监管并积极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消除其中的摩擦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斌 毛德勇 朱桂宾
运用多元测算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获取我国31个地区2008-2014年"互联网+"、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相关变量数据,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三类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和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相当,经济增长对"互联网+"的影响较大,而对普惠金融影响相对较小。微观上看,三者之间正向作用已经存在,普惠金融对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互联网+"对普惠金融发展、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各经济主体加强基础性投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