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55)
- 2023(20956)
- 2022(17671)
- 2021(16737)
- 2020(13871)
- 2019(31940)
- 2018(30911)
- 2017(59075)
- 2016(32081)
- 2015(35892)
- 2014(35654)
- 2013(35440)
- 2012(33017)
- 2011(29694)
- 2010(30178)
- 2009(27999)
- 2008(27165)
- 2007(24018)
- 2006(21570)
- 2005(19737)
- 学科
- 济(139539)
- 经济(139395)
- 管理(92707)
- 业(86361)
- 企(70733)
- 企业(70733)
- 方法(56397)
- 数学(49345)
- 数学方法(48808)
- 中国(42729)
- 财(42305)
- 农(35871)
- 地方(30958)
- 融(30215)
- 金融(30214)
- 银(29691)
- 银行(29624)
- 学(29199)
- 业经(28787)
- 制(28716)
- 行(28508)
- 贸(28096)
- 贸易(28076)
- 易(27355)
- 农业(23605)
- 务(23464)
- 财务(23383)
- 财务管理(23323)
- 企业财务(22189)
- 理论(20765)
- 机构
- 大学(455197)
- 学院(451496)
- 济(194701)
- 经济(190777)
- 管理(172294)
- 研究(161268)
- 理学(147915)
- 理学院(146263)
- 管理学(143794)
- 管理学院(143005)
- 中国(127350)
- 京(97527)
- 科学(96717)
- 财(94057)
- 所(82040)
- 农(76802)
- 研究所(74218)
- 中心(73348)
- 财经(72015)
- 江(67433)
- 业大(66605)
- 经(65508)
- 北京(62468)
- 经济学(60693)
- 农业(59922)
- 范(58462)
- 师范(57887)
- 院(57725)
- 经济学院(54560)
- 州(53649)
- 基金
- 项目(298826)
- 科学(234153)
- 基金(218021)
- 研究(216710)
- 家(191172)
- 国家(189603)
- 科学基金(161283)
- 社会(139032)
- 社会科(131921)
- 社会科学(131883)
- 基金项目(114080)
- 省(113915)
- 自然(103734)
- 自然科(101321)
- 自然科学(101292)
- 自然科学基金(99459)
- 教育(98681)
- 划(96423)
- 资助(90893)
- 编号(86704)
- 成果(71377)
- 重点(67244)
- 部(66645)
- 发(64264)
- 创(61598)
- 课题(60060)
- 国家社会(58068)
- 创新(57628)
- 教育部(57316)
- 科研(56995)
- 期刊
- 济(216733)
- 经济(216733)
- 研究(142961)
- 中国(93305)
- 学报(74161)
- 财(73931)
- 农(69616)
- 科学(66309)
- 管理(64431)
- 大学(56238)
- 融(53633)
- 金融(53633)
- 学学(52932)
- 教育(46903)
- 农业(46812)
- 经济研究(36685)
- 财经(36679)
- 技术(36630)
- 业经(32322)
- 经(31602)
- 问题(27923)
- 贸(25521)
- 业(24743)
- 理论(22795)
- 国际(22606)
- 技术经济(22546)
- 图书(21837)
- 世界(21597)
- 版(21080)
- 科技(20901)
共检索到700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宏观经济波动性大幅下降。经过不同的分析与研究,大部分文献认为货币政策的改进是宏观经济波动性减缓的原因,当然也有研究认为除了更有效的货币政策外,还有归功于更加温和的经济冲击、改善的存货管理方法和金融创新。《财政金融政策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作为一本财政与经济专业书籍,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薛立国 杜亚斌 张润驰 徐源浩
本文将金融加速器机制嵌入财政DSGE模型,旨在分析当忽视金融加速器时,研究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探讨了财政政策对资本市场的乘数效应。研究发现,缺乏对金融加速器的考虑,会错估财政政策对经济造成的波动。一方面,会低估劳动收入税、资本收入税以及消费税对经济造成的波动;另一方面,会高估政府支出对经济造成的波动。进一步的乘数效应分析表明,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最大,资本收入税次之,且乘数效应随着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加强而增大,但增量不明显;另外,政府支出对资产净值具有"挤出效应"。这意味着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资本市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
关键词:
财政政策 金融加速器 经济波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饶晓辉
从世界各国的财政政策实践看,政策调整从酝酿到实施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经济主体可以提前获知未来政策的调整讯息(news),并针对这些讯息进行即时的反应,而标准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并未对此类反应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财政政策讯息冲击,考察中国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讯息冲击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忽视讯息冲击将低估财政政策的真实效应。这些真实效应既包括总量变化,又包括结构变化。例如:引入政府购买和劳动所得税的讯息冲击总体上提高了产出和就业水平,并使劳动时间、投资、产出等在政策实施前就产生正向偏离,经济呈现繁荣景象;而引入资本所得税的讯息冲击导致产生负向偏离,经济出现短暂衰退现象。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讯息冲击 经济波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94回眸与’95前瞻:经济学家纵论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财政金融政策编者按1994年12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主持召开了“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财政金融政策──94年回顾与95年展望”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阎坤
自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其出台背景、实施原因、政策绩效、可持续性等问题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戴圆晨教授的新作——《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对此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 具体来说,本书的特点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围绕财政赤字这个“轴心”认识和理解积极财政政策的施行 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财政政策的采行其实反映了人们对财政赤字认识的转变,即从“赤字有害”到主动利用财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袁国良 徐忠
财政和金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各有自己的作用范围和机制,也都各有自己的优劣势。宏观经济政策要能取得好的调控效果,必须以财政金融的协调配合为基础。改革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中出现了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削弱,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强的现象。致使宏观调控越来越依赖金融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迟迟不能出台,这是造成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这种情况,当前的宏观调控应从改变财政金融地位不对称的状况入手,在财政金融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完善宏观调控手段,以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的各项中远期目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舒鹏 周少甫
本文基于房产税立法稳步推进的政策背景,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异质性住房、地方政府土地供给决策以及税收要素的多部门DSGE模型,刻画和分析了房产税征收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以及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存量房产税政策能够显著降低房价与地价的均衡值,并有效抑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2)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支配比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房价与地价的波动幅度,但同时也会增加总产出向下偏离原稳态的持续时间,并促使土地财政行为由土地出让向土地抵押融资转变;(3)差异化的房产税政策能够对居民消费、商业投资以及总产出形成显著的正面效应,并有助于推动投资性房产向居住用途转移;(4)在土地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房产税政策实现产出效应的时点会被显著延后,土地抵押贷款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模式。
关键词:
房产税 土地财政 经济波动 DSGE模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闫先东 张鹏辉
本文在一个包含金融加速器的新凯恩斯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土地财政和政府隐性担保融资机制,借此考察在土地财政体制下土地价格的波动特征、驱动因素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同时使用2004Q1到2016Q1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贝叶斯估计。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土地需求冲击、土地供给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是驱动中国土地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货币政策冲击和土地供给冲击是引起短期土地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土地需求冲击在长期中驱动了土地价格波动。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土地财政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放大效应,正向的土地需求冲击将推高土地价格,并通过抵押约束机制引起宏观经济波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将放大该效应,并进一步对土地价格形成正向反馈,从而引起宏观经济更大的波动;在土地财政体制下,正向的土地供给冲击有助于抑制土地价格上涨,并减少宏观经济波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俊培 毛飞
中国经济学者通常运用年经济增长的环比指数描绘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波动曲线,然后再选择这条曲线中的"波谷"或"波峰"作为坐标来划分经济周期,由此来判断宏观经济的态势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们认为上述的坐标选取方法是不适当的,而应该选择经济"常态"为坐标来划分经济周期。本文还认为根据经济周期来判断经济态势是不可靠的,更不能直接作为政策依据,财政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根据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确定。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邓家姝 刘建青 张莹
财政政策是构成政府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政府经济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此次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文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支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翱 李长洪
本文在城乡二元经济特征背景下,按照财政支出的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将我国财政支出分为政府城镇和农村的生产性财政支出、消费性财政支出,通过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了多种外生冲击对总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内,政府城镇(农村)生产性支出的增加对总产出的正向作用比政府城镇(农村)消费性支出的增加更为明显,但长期内效果相反。当进一步分析政府财政支出冲击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城乡厂商所得税税率波动对城乡居民就业的影响时发现:(1)政府城镇(农村)消费性支出的增加对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短期内表现为挤出效应,在长期表现为挤入效应;政府城镇(农村)生产性支出的增加对城镇(农村)居民...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经济 财政支出 DSGE模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卢中原
财政政策不仅是短期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不仅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直接服务,也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志刚 郑志伟 葛劲峰
金融中介在现代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经济主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保险。良好运作的金融中介可以克服现实世界中的金融摩擦,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经济在更高的潜在水平上运行。但是金融中介在实现这些功能时,实际上把经济运行中的大量风险转移到了自身,在有限程度内利用杠杆实现基本职能。金融杠杆增长也为短期波动埋下隐患,当外生冲击大到一定程度,金融中介反而成为放大金融波动的罪魁。信息不对称、金融合约不完全、流动性错配成为金融市场内生不稳定的条件,资产价格伴随着金融中介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而大幅下跌,对经济造成持续性的放大效应。特别当金融中介自身受到种种约束时,金融稳定和全局宏观调控变得复杂而困难。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及理论模型进行梳理,加深了对金融中介宏观效应的理解,为宏观广义货币政策传导、宏观调控分析和研究提供更多视角和思路,并在梳理中指出了金融中介理论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丁骋骋 傅勇
中国经济改革经历多次"放权—收权"的周期循环,这不仅体现在财政改革上,也体现在金融改革上。文章从财政—金融交织的视角,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及其宏观绩效。研究发现,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在反复博弈中形成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的体制框架,由此影响到地方政府行为和资源配置,并最终改善了宏观经济运行。中央一方面通过财政分权激励地方为经济增长而竞争;另一方面为限制地方竞争的金融杠杆及其引发的经济过热,在金融体制上仍维持相对集权以保留调控抓手。中央与地方在财政金融体制设计上的成功,可以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绩效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周期的平稳化趋势,给出有力解释。
关键词:
财政分权 金融集权 中国式分权 经济周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志耘 吕冰洋
本文在建立财政支出与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财政支出政策的时滞。我们发现,我国财政支出增加对国民产出、民间部门投资和出口影响的时滞都为3个月,对最终消费影响的时滞为2个月;财政支出增加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程度最高,其次为固民产出,而对最终消费和出口的影响程度最低;财政支出增加对国民产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对最终消费影响的周期为5个月左右。
关键词:
财政支出 向量自回归模型 时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