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15)
2023(14852)
2022(13113)
2021(12553)
2020(10715)
2019(25236)
2018(25181)
2017(49056)
2016(26758)
2015(30470)
2014(30949)
2013(30975)
2012(28627)
2011(25617)
2010(25979)
2009(23961)
2008(24103)
2007(21329)
2006(18462)
2005(16375)
作者
(78146)
(65237)
(64868)
(62050)
(41500)
(31282)
(29753)
(25754)
(24596)
(23399)
(22021)
(21822)
(20642)
(20533)
(20268)
(20172)
(19911)
(19246)
(18652)
(18487)
(16275)
(16053)
(15883)
(14806)
(14706)
(14520)
(14440)
(14430)
(13271)
(12845)
学科
(110104)
经济(109987)
管理(79279)
(74605)
(62799)
企业(62799)
方法(53352)
数学(45977)
数学方法(45447)
(37496)
(29322)
中国(28495)
(25133)
业经(22958)
地方(22914)
(21652)
(20651)
财务(20574)
财务管理(20513)
理论(19554)
企业财务(19459)
(19422)
贸易(19410)
农业(19066)
(18781)
(17541)
(16671)
银行(16615)
(15677)
环境(15659)
机构
大学(387407)
学院(383360)
(152261)
管理(151586)
经济(148861)
理学(131308)
理学院(129858)
管理学(127541)
研究(127157)
管理学院(126854)
中国(95110)
(82528)
科学(80300)
(76901)
(65309)
(63450)
研究所(59218)
财经(58433)
业大(58242)
中心(57915)
(56849)
(52838)
北京(52419)
(50769)
师范(50332)
农业(49811)
经济学(45748)
(45581)
(45534)
财经大学(43264)
基金
项目(256937)
科学(200012)
研究(187726)
基金(184719)
(160422)
国家(159076)
科学基金(135513)
社会(115706)
社会科(109472)
社会科学(109438)
(100567)
基金项目(98661)
自然(88681)
教育(86781)
自然科(86529)
自然科学(86502)
自然科学基金(84906)
(84504)
编号(77869)
资助(76903)
成果(64356)
重点(57489)
(57125)
(54027)
课题(53191)
(52649)
科研(49517)
创新(49052)
教育部(48818)
大学(48246)
期刊
(166288)
经济(166288)
研究(114778)
中国(72537)
(63061)
学报(62526)
(56830)
科学(56187)
管理(53119)
大学(46815)
学学(43794)
教育(42792)
农业(38697)
技术(33004)
(31412)
金融(31412)
财经(28718)
经济研究(26603)
业经(26453)
(24422)
问题(22224)
图书(20623)
(20264)
技术经济(19358)
理论(19045)
(18621)
科技(17627)
实践(17412)
(17412)
商业(17064)
共检索到562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袁国良  
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财政问题时,主要围绕税收和支出对个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政府间事权、财权的划分,转移支付问题的处理等等这样一些问题来进行的。这些问题都表现为具体的财政政策、财政制度,以及它们各自的效应。相对而言,对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制订过程的研究则相当缺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闫坤  鄢晓发  
一、总需求结构与消费不足我国经济总需求的基本特征是低(居民)消费、高投资和高净出口。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判定经济是否动态无效率(消费不足与资本积累过度)的方法。(一)总需求结构。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雍君  
当代财政理论与实践窘境的根本源头之一,可追溯到对制约财政过程的制度环境缺失适当的理解与建构。这些制度环境的总和可被概念化为财政场域(fiscal field),即公共财政活动在其中得以展开的制度性公共空间。本文鉴别了六个最重要的财政场域:财政分离、课税强制、共同资源池、财政授权、财政受托责任与竞争安排,以及财政赋权。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分析框架涵盖财政场域的四个层次——分析功能、清单与属性、作用机制和救济路径。由此形成的公共财政的过程理论作为智识财政学的基石,专注于合理预见那些由制度安排引起的非意愿后果。财政改革不应只是刻意追求意欲结果,更应致力于构建预见性强的制度安排以使非意愿后果能被合理预见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永定  
1998年以来 ,旨在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迅速恶化 ,有可能对我国的财政稳定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分析财政稳定问题的理论框架 ,确立了分析财政问题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的研究表明我国仍有在保持财政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余地 ,但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的提高会对利息率的调整产生压力 ,进而影响财政的稳定。所以我们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对财政稳定的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雅琴  
提升财政透明度,能够通过影响国家治理的核心——财政管理,进而影响国家治理水平。财政透明度影响财政管理的路径主要包括:从收入、支出两方面控制财政规模;从预算过程的效率、公共资金使用管理效率两方面提升财政效率;从债务规模、债务逾期违约情况、债务成本、债务信息公开、公众信心等方面提高财政安全性。为最终促进良好国家治理的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全面、真实、及时地公开全口径政府收支信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期滚动预算、政府债务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二是明确政府财政信息公开主体、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及办法,提高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雅琴  
提升财政透明度,能够通过影响国家治理的核心——财政管理,进而影响国家治理水平。财政透明度影响财政管理的路径主要包括:从收入、支出两方面控制财政规模;从预算过程的效率、公共资金使用管理效率两方面提升财政效率;从债务规模、债务逾期违约情况、债务成本、债务信息公开、公众信心等方面提高财政安全性。为最终促进良好国家治理的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全面、真实、及时地公开全口径政府收支信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期滚动预算、政府债务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二是明确政府财政信息公开主体、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及办法,提高财政信息的易获得性。三是从完善法律制度、组建财政信息公开数据网络平台等方面,健全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支撑体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雅琴  
提升财政透明度,能够通过影响国家治理的核心——财政管理,进而影响国家治理水平。财政透明度影响财政管理的路径主要包括:从收入、支出两方面控制财政规模;从预算过程的效率、公共资金使用管理效率两方面提升财政效率;从债务规模、债务逾期违约情况、债务成本、债务信息公开、公众信心等方面提高财政安全性。为最终促进良好国家治理的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全面、真实、及时地公开全口径政府收支信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期滚动预算、政府债务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二是明确政府财政信息公开主体、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及办法,提高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雅琴  
提升财政透明度,能够通过影响国家治理的核心——财政管理,进而影响国家治理水平。财政透明度影响财政管理的路径主要包括:从收入、支出两方面控制财政规模;从预算过程的效率、公共资金使用管理效率两方面提升财政效率;从债务规模、债务逾期违约情况、债务成本、债务信息公开、公众信心等方面提高财政安全性。为最终促进良好国家治理的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全面、真实、及时地公开全口径政府收支信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期滚动预算、政府债务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二是明确政府财政信息公开主体、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及办法,以便财政信息是便于获得的。三是从完善法律体制、组建财政信息公开数据网络平台等方面加强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支撑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贵民  
财政收入流失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博弈论提出一个财政收入流失的模型。通过这个博弈模型分析我国财政收入流失的原因,得出结论:为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降低财政风险,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减少制度的不确定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宇  惠宁  
协同治理理论发端于西方,植根于西方的一套理论谱系和实践基础。为了避免陷入"拿来主义"的窠臼,本文对协同理论、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三者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界定;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具备西方协同治理模式运行的基础,试图在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下,勾绘出现代财政的基本特征:社会共同需要和集体决策是现代财政的基础,现代财政的治理主体日趋多元化,现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永友  
实现需求结构再平衡,推动经济均衡稳定增长,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政府宏观调控一直着力追求的目标,但10多年过去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需求结构失衡依然在不断加剧。本文试图从财政角度对其中原因进行探析,通过对中国财政分权策略、财政制度安排以及财政政策失衡的深入分析,文章认为,分权策略扭曲了政府财政支出意愿,造成非经济型公共品供给不足,以流转税为主的财政收入制度则强化了政府执政偏向,造成财政资源分配偏重于税收贡献大的企业,从而使财政支出公共性进一步丧失,由于受工具性和居民消费倾向的双重约束,中国财政政策不得不更多依赖投资支出,从而出现财政政策失衡与需求结构失衡的循环累积。三者叠加效应就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发  周琛影  
基层财政困难已影响到部分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层财政陷入困境的最直接根源是财政体制不规范,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解困的根本出路在于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财政体制创新。但财政体制变迁不能局限于边际微调,须考虑政府财政级次问题。本文提出推行“省管县”体制与撤消乡镇级政府两项改革,将政府层级由五级简化为三级,对应形成三级财政。并以这三级财政为架构,重新设计财政体制,合理配置政府间事权财权,以推动基层财政彻底解困。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葛永波  申亮  
财政透明度是良好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但财政透明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促进效率、保障政府承担应负责任的一种方法。准确定义财政透明度非常困难,因为透明度关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亦工  胡振虎  
一、财政支农风险现状与特征(一)风险现状。综观财政风险文献,一般侧重财政收入风险、财政支出风险、财政债务风险、财政赤字风险、财政制度风险等现状分析。财政支农资金风险分析侧重点则有所不同,财政支农资金风险分析重点在支农资金风险的发生过程。从产生源头看,财政支农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张晓雯  
中国式财政分权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根源。政治激励扭曲引致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异化,使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而劳动报酬下降;财政激励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收入差距的强化机制;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的叠加,使中国收入差距处于循环累积状态,陷入不断僵化的失衡陷阱。因此,解决中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矫正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同时,中央政府应该上划由现行地方政府承担的关系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实现事权"归位",以提高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和公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