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77)
- 2023(2833)
- 2022(2338)
- 2021(2471)
- 2020(2013)
- 2019(4626)
- 2018(4260)
- 2017(7722)
- 2016(4337)
- 2015(4744)
- 2014(4760)
- 2013(4739)
- 2012(4241)
- 2011(3344)
- 2010(3436)
- 2009(3204)
- 2008(3402)
- 2007(2956)
- 2006(2483)
- 2005(2204)
- 学科
- 财(20658)
- 业(18262)
- 管理(15661)
- 财政(11987)
- 济(11976)
- 经济(11950)
- 企(11382)
- 企业(11382)
- 农(9584)
- 政(9536)
- 中国(8047)
- 务(7975)
- 财务(7974)
- 财务管理(7936)
- 农业(7755)
- 企业财务(7610)
- 收入(6289)
- 制(6105)
- 方法(5009)
- 度(4991)
- 制度(4990)
- 数学(4517)
- 数学方法(4462)
- 分配(4376)
- 地方(4097)
- 体(3894)
- 体制(3494)
- 策(3410)
- 出(3263)
- 银(3200)
- 机构
- 学院(52475)
- 大学(51428)
- 济(21691)
- 经济(21268)
- 财(20582)
- 管理(18882)
- 研究(16634)
- 理学(16358)
- 理学院(16215)
- 管理学(15945)
- 管理学院(15857)
- 中国(13849)
- 财经(11832)
- 经(10675)
- 京(9937)
- 科学(9160)
- 所(8397)
- 财经大学(8373)
- 财政(8269)
- 中心(8107)
- 江(8047)
- 农(7665)
- 经济学(7410)
- 政(7308)
- 研究所(7073)
- 经济学院(6765)
- 省(6689)
- 业大(6343)
- 范(6340)
- 北京(6301)
- 基金
- 项目(33027)
- 研究(26300)
- 科学(25729)
- 基金(23855)
- 家(19864)
- 国家(19615)
- 社会(17356)
- 科学基金(17090)
- 社会科(16317)
- 社会科学(16314)
- 省(12998)
- 基金项目(12494)
- 教育(12427)
- 编号(11407)
- 成果(10316)
- 划(10132)
- 自然(9479)
- 资助(9434)
- 自然科(9277)
- 自然科学(9274)
- 自然科学基金(9101)
- 性(8052)
- 课题(7627)
- 部(7478)
- 国家社会(7439)
- 重点(7237)
- 制(7220)
- 项目编号(7171)
- 教育部(6803)
- 大学(6761)
共检索到87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桑海云
在贫困治理进入到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的现实背景下,文章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将财政转移支付拆分为一般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与相对贫困缓解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相对贫困缓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促进作用优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进一步检验传导途径发现,财政转移支付会通过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相对贫困,即就业机会在财政转移支付与相对贫困缓解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此,应当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减贫长效机制,提升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增加就业岗位供给,进而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缓解相对贫困的效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桑海云
在贫困治理进入到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的现实背景下,文章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将财政转移支付拆分为一般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实证检验财政转移支付与相对贫困缓解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相对贫困缓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促进作用优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进一步检验传导途径发现,财政转移支付会通过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相对贫困,即就业机会在财政转移支付与相对贫困缓解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此,应当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减贫长效机制,提升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增加就业岗位供给,进而强化财政转移支付缓解相对贫困的效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一伟 汪润泉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的跟踪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对老年人经济贫困、健康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对老年贫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缓解了城镇老年人的经济贫困,加剧了其精神贫困,对健康贫困则无显著影响,而对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对其三个层面的贫困均有缓解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主要通过医疗服务利用与居住方式变化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贫困和精神贫困。
关键词: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老年人贫困 城乡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一伟 汪润泉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的跟踪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对老年人经济贫困、健康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对老年贫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缓解了城镇老年人的经济贫困,加剧了其精神贫困,对健康贫困则无显著影响,而对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对其三个层面的贫困均有缓解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主要通过医疗服务利用与居住方式变化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贫困和精神贫困。
关键词: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老年人贫困 城乡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文波
改善农村相对贫困是我国未来贫困治理的重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与关键机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运用Probit模型、FE模型、OLS模型、2SLS模型和QR模型,考察了财政支农支出、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村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的相对贫困程度,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均等问题。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并进而降低家庭贫困程度。往期财政支农支出对降低家庭相对贫困程度也存在促进作用,有利于家庭长期减贫和稳定脱贫。分位数回归显示,财政支农支出对相对贫困程度较高家庭的减贫效果更为明显,有利于缓解深层贫困。在家庭异质性影响上,财政支农支出对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家庭、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以及人口规模较小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为探寻农村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构建有利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和稳定脱贫的公共财政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昉 燕洪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是我国贫困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财政转移支付通过财政资金与贫困治理对象的有效对接,对减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具有正向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思想的发展和转型路径既遵循了转移支付在贫困治理中的一般性逻辑,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贫困治理思想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文章从政府主导性、转移支付资金瞄准性和转移支付目标三个维度,具体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作用于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和思想演变历程。研究发现:从政府主导性来看,随着贫困治理的深入,中央政府在资金分配中由初期的妥协向加强自主性宏观调控转变;从转移支付瞄准性来看,在贫困瞄准单位逐渐下移的背景下,转移支付资金的瞄准机制经历了“区域-县-村户”由面到点的调整路径;从转移支付目标来看,随着贫困理论的不断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从以“财力平衡”过渡到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长期目标。总体而言,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在不同贫困治理目标下的阶段性调整和适应性改进,进一步引导着财政转移支付思想的转型、发展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实现贫困治理的历史性成就。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龚锋 卢洪友
本文提出机会平等导向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优化设计思路,即转移支付应补偿处于不利环境的地方政府,但不应补偿公共服务供给努力程度不足的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运用Roemer和Moreno-Ternero的机会平等分析框架,以及中国2000—2006年地级市的数据,评估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机会平等效应,并对实现最优机会平等目标的转移支付配置方案进行测算。实证结果显示:(1)现有总转移支付有效降低了地方自有财政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但与最优配置方案相比,总转移支付过度向东部地区倾斜,其政策效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专项补助的机会平等效应最高,税收返还的机会平等效应最弱,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机会...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庆田 王欣宇
构建财政金融缓解多维贫困的长效协同机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0-2018年CFPS数据测算我国多维贫困指数,运用系统GMM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讨财政支持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财政支持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多维贫困具有耦合效应,且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异质性;第二,财政支持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多维贫困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适度的财政支持更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发挥多维减贫效应;第三,财政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维度的贫困缓解存在异质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阶段,要继续发挥财政支持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多维贫困的促进作用。第二,建立并完善财政对数字普惠金融多维减贫的适度支持机制,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多维减贫进程,动态调整财政支持力度。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的财政支持政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辉
贫困边缘户贫困的预防与应对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相对贫困治理目标群体之一,贫困边缘户社会网络资源匮乏,生活幸福感有待提升;经济社会低,政治参与度低;就业能力有限,非农就业困难;医疗、教育负担沉重,收支保持平衡困难。为解决贫困边缘户的发展困境,一些地区制定了贫困边缘户的帮扶政策。然而,在救助过程中仍面临着治理主体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救助政策不健全、帮扶政策缺失等困境。为缓解贫困边缘户相对贫困,需完善事前预防与事中救助相结合的贫困预防、救助机制,以及健全贫困边缘户脱贫致富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贫困边缘户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尹志超 李艺菲
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将减贫事业的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支付将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基于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移动支付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取社区内除自身以外使用移动支付家庭的比重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研究发现,移动支付能够显著缓解相对贫困,使用移动支付的家庭相对贫困概率下降约15.2%。机制分析显示,移动支付通过提高金融可及性和缓解流动性约束帮助家庭摆脱相对贫困,使用移动支付有助于灵活就业和自雇佣就业进而帮助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移动支付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家庭、低教育水平家庭的相对贫困产生更大的缓解作用。据此提出,应该提升地区数字化水平,提高家庭金融可及性,降低金融排斥,使得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数字经济福利,以此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联 姚绍群 杨成喻 吉路涵
相对贫困是我国未来贫困治理的重点。数字普惠金融目标是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实现了其普惠性,缓解了相对贫困呢?文章基于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从是否能获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受益程度两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不利于减缓相对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了城镇和农村的相对贫困;第二,低收入家庭缺乏数字工具,难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购买理财产品便捷性获得更多的收入增长,是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第三,数字工具的普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缓解相对贫困。据此,文章提出应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改革,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低收入者教育水平。文章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建立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相对贫困 教育水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联 姚绍群 杨成喻 吉路涵
相对贫困是我国未来贫困治理的重点。数字普惠金融目标是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实现了其普惠性,缓解了相对贫困呢?文章基于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从是否能获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受益程度两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不利于减缓相对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了城镇和农村的相对贫困;第二,低收入家庭缺乏数字工具,难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购买理财产品便捷性获得更多的收入增长,是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剧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第三,数字工具的普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缓解相对贫困。据此,文章提出应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改革,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低收入者教育水平。文章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建立应对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相对贫困 教育水平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莎莎 郑循刚
基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的内生动力视角,引入非认知能力和生计策略选择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Iv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的增强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所有解释变量中影响系数最大,各维度按照影响程度高低依次为积极自我、情绪稳定和社交能力;与纯粹农业策略相比,选择非农就业策略或农工兼业策略的农户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显著降低;分析影响机制发现,非认知能力通过非农就业策略和农工兼业策略影响农户相对贫困。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户非认知能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加其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引导农户优化生计策略,最终实现相对贫困的缓解。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牟秋菊
2020我国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即将实现,但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实现绝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现象的彻底消除,农村扶贫开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2020以后我国农村扶贫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和阶段,农村绝对贫困消除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随之呈现,新阶段可能会凸现出新特征新情况,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反贫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后2020 农村扶贫 贫困问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留赟 白钦先
中国绝对贫困虽已消除,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本文全面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理论上,数字经济可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渠道,激发创业热情,利于缓解相对贫困;实证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相对贫困。主要结论如下:数字经济可以显著缓解相对贫困,从多维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在西部地区、乡村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更强;增收、促进就业和激发创业是数字经济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作用机制。受教育程度、对未来的信心和幸福感可在数字经济的减贫作用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最后,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相对贫困 居民收入 就业 创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