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6)
2023(10321)
2022(8430)
2021(8247)
2020(6384)
2019(14666)
2018(14052)
2017(26932)
2016(14486)
2015(16389)
2014(16142)
2013(15964)
2012(14893)
2011(13446)
2010(13364)
2009(12536)
2008(12650)
2007(10744)
2006(9554)
2005(8840)
作者
(37239)
(31085)
(30878)
(29940)
(20061)
(14634)
(14145)
(11926)
(11857)
(11290)
(10591)
(10215)
(10063)
(10002)
(9803)
(9529)
(9283)
(9058)
(8858)
(8751)
(7850)
(7472)
(7397)
(7077)
(7038)
(6992)
(6781)
(6745)
(6175)
(6099)
学科
(58920)
经济(58862)
管理(43319)
(38151)
(30068)
企业(30068)
(27226)
方法(23902)
数学(22033)
数学方法(21823)
中国(21625)
(17927)
(15888)
贸易(15880)
(15640)
(14158)
财政(13339)
(12243)
财务(12226)
财务管理(12182)
地方(12172)
业经(11991)
企业财务(11592)
(11405)
银行(11405)
农业(11043)
(10917)
(10897)
(10808)
(10200)
机构
学院(198677)
大学(198496)
(95421)
经济(93830)
管理(74074)
研究(73596)
理学(62650)
理学院(62031)
管理学(61355)
管理学院(60968)
中国(60365)
(51599)
(41747)
科学(37953)
财经(37049)
(36090)
(33872)
中心(32760)
研究所(31925)
经济学(31283)
(28776)
经济学院(28211)
北京(27690)
财经大学(27243)
(26411)
(26180)
师范(26058)
(24921)
(22559)
业大(21536)
基金
项目(124440)
科学(99767)
研究(98394)
基金(92340)
(78209)
国家(77582)
科学基金(66654)
社会(65506)
社会科(62302)
社会科学(62292)
基金项目(46312)
教育(45372)
(44846)
编号(39478)
资助(38966)
(38857)
自然(38365)
自然科(37485)
自然科学(37477)
自然科学基金(36839)
成果(34212)
(30060)
课题(28439)
国家社会(28159)
重点(28070)
(28042)
中国(26740)
教育部(26703)
(26646)
(26137)
期刊
(106248)
经济(106248)
研究(71731)
中国(42884)
(42116)
管理(27968)
(26467)
金融(26467)
(23968)
教育(23470)
科学(23148)
学报(22443)
经济研究(19456)
财经(18986)
大学(18785)
学学(17310)
农业(16733)
(16423)
技术(15867)
(15808)
业经(15043)
国际(14652)
问题(13851)
世界(13142)
会计(10040)
技术经济(9310)
(9148)
统计(9076)
现代(8589)
理论(8585)
共检索到320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优辉   郭栋  
本文选择大国财政政策为研究对象,从美国财政政策的制度演变和货币政策协同两个维度进行金融史的回溯研究,得出结论:一是美国财政政策呈现制度性和理论性的演变;二是美联储投资美债受“赤字经济学”驱动,外国官方持有存在货币回流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策略建议:一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国债操作不应受理论约束而应评估政策效果;二是国债具有财政功能,购买/发行应体现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三是发挥基准功能、疏通传导梗阻是国债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前提条件;四是扩大境外官方长期持有人民币国债规模是大国货币演进的必要环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闫先东  魏金明  
通过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错配问题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中国经济增速系统性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后,供给老化、供需结构不匹配。我国已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正向高度商业化社会迈进,中产阶级队伍正在壮大,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随着制造业体系的完备,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 总需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闫先东  魏金明  
通过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错配问题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中国经济增速系统性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后,供给老化、供需结构不匹配。我国已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正向高度商业化社会迈进,中产阶级队伍正在壮大,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随着制造业体系的完备,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范炜  娄依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两者各具所长,运行时需要合理搭配,相互取长补短。这个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在中国,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对此并不陌生。不过,实际操作并不那么容易。回顾1994年以后宏观调控中财政货币政策的表现,由于两者配合上的不协调,相当一部分政策效应在不协调中相互抵消,使财政和货币的政策效应绩效大打折扣,我国政策协同效应绩效亟待提高。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宗良   刘晨  
<正>2023年,面对多重挑战交织叠加,我国实现GDP增长5.2%,高于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夯实了2024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基础。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这一增速水平充分考虑到了当前经济形势、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对改善的预期,具有合理性;考虑到上年基数较高,如果顺利实现也颇具含金量。
关键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潘英丽  何知仁  
扩大内需是2023年中央的首要经济工作,但扩大内需应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达纲举目张、事半功倍之效。本文首先梳理了扩大内需的底层逻辑,明确消费和投资的相互关系,提出内循环的需求倍增机制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地位;分别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探讨了中国长期内需不足的主要特征和结构性原因;通过包含三部门、三市场的内循环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产业发展和结构性改革的未来方向。笔者认为,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经济主体的信用透支和债务收缩引起的局部性通缩趋势;亟须发挥国家信用优势,以央行购买国债的方式启动民生工程,打破供需双侧瓶颈,最大限度实现扩内需、稳就业、促增长的乘数效应。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任碧云  
本文基于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协调配合基本原理的深刻剖析,把制约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因素划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两大类型,并着重分析了当前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和具体举措。作者认为,在运用这两项经济政策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调结构、货币政策控总量的基本特点,同时强调,在中央财政大数额投资计划带动地方政府出台数十亿刺激经济方案的情形下,不宜采用太宽松的货币政策,否则,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与产能过剩并存局面的再现。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胡庆康   徐云程  
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即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结构优化用于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在我国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今天,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正从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变,这两大政策工具作为间接调控的主要手段,其地位自然也越来越重要。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尤瑞章  王庆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国家两大重要宏观调控政策,二者的协调配合是保障宏观调控效果和现代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当前,经济转型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稳健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组合。在这样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组合下,两大政策之间如何进行协调配合,或者说存在哪些协调配合的现实路径,是一个值得深入探析的现实问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詹向阳  
邓子基先生关于财政与银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思想丰富而深刻。本文对邓先生的财政银行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重点阐述了邓先生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方面的理论贡献。基于这些思想和理论,本文还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的着力点进行了说明。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白金辉  
特朗普总统上任后,美国未来财政政策的取向再次成为政策讨论的焦点。本文讨论了美国财政政策转型背后的主要因素,以及财政政策转型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自从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1月20日宣誓就职以来,美国政府出现白宫与参众两院均由共和党控制的局面。在由共和党主导的政治背景与特朗普总统倾向自由化的经济理念下,美国未来财政政策的取向再次成为政策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昌政  
货币、财政政策是现代经济的产物,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收支规模作为经济动态系统的两大可控输入,是以货币为载体的。货币作为“第一推动力”启动和制约着实物的运动,货币、财政政策通过对货币运动或价值运动的操作组织和协调着宏观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财政政策可根据经济情况使货币流入或流出经济系统,或在货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实现货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从而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剑  徐筱彧  杨杨  
在系统梳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实现高质量就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作用下高质量就业的研究框架,并归纳出三大研究主题的核心观点。第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和政府债务对高质量就业产生影响;第二,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信贷环境和汇率波动等途径,间接影响投资、消费和产出,进而影响就业;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卜林  郝毅  李政  
本文在DSGE框架下对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宏观审慎政策无法配合货币政策实现通胀、产出和信贷的稳定,只能采用财政政策应对经济衰退;在财政扩张背景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非合作模式会带来更好的政策效果,两个政策并不应该局限于简单的统筹协作关系,而是应该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对方的政策行为。宏观审慎政策会影响财政政策有效性,但能够增加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并降低由于财政政策不连续所造成的经济波动。在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时,除了考虑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关系外,还应该让财政当局参与到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中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