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26)
- 2023(13149)
- 2022(11093)
- 2021(10722)
- 2020(9083)
- 2019(19749)
- 2018(19237)
- 2017(36538)
- 2016(19555)
- 2015(21640)
- 2014(20829)
- 2013(19876)
- 2012(17570)
- 2011(15341)
- 2010(15208)
- 2009(14087)
- 2008(13310)
- 2007(10990)
- 2006(9277)
- 2005(8031)
- 学科
- 济(68444)
- 经济(68327)
- 管理(61546)
- 业(54849)
- 企(47284)
- 企业(47284)
- 方法(32889)
- 财(32309)
- 数学(28969)
- 数学方法(28502)
- 农(20466)
- 中国(20204)
- 制(18032)
- 务(16917)
- 财务(16861)
- 财务管理(16805)
- 业经(16074)
- 企业财务(15981)
- 财政(13770)
- 地方(13666)
- 学(13028)
- 农业(12685)
- 体(12636)
- 贸(12316)
- 贸易(12307)
- 理论(12145)
- 易(11994)
- 银(11859)
- 银行(11850)
- 政(11158)
- 机构
- 学院(250855)
- 大学(249640)
- 管理(100423)
- 济(100152)
- 经济(98149)
- 理学(87281)
- 理学院(86452)
- 管理学(84953)
- 管理学院(84470)
- 研究(75328)
- 中国(58725)
- 财(56441)
- 京(49463)
- 科学(43715)
- 财经(41490)
- 经(37718)
- 中心(37701)
- 江(37300)
- 所(34332)
- 农(34095)
- 业大(33687)
- 范(32049)
- 师范(31740)
- 经济学(31387)
- 财经大学(30764)
- 研究所(30650)
- 北京(29729)
- 州(29168)
- 经济学院(28341)
- 院(28008)
- 基金
- 项目(175018)
- 科学(139714)
- 研究(131593)
- 基金(129027)
- 家(110700)
- 国家(109780)
- 科学基金(96654)
- 社会(85750)
- 社会科(81220)
- 社会科学(81204)
- 省(68394)
- 基金项目(67946)
- 教育(62253)
- 自然(61220)
- 自然科(59870)
- 自然科学(59855)
- 自然科学基金(58746)
- 划(56993)
- 编号(53916)
- 资助(51302)
- 成果(43190)
- 部(39290)
- 重点(39253)
- 创(37577)
- 发(36438)
- 课题(36235)
- 国家社会(36002)
- 创新(35092)
- 制(35075)
- 教育部(34951)
- 期刊
- 济(106983)
- 经济(106983)
- 研究(72847)
- 财(49355)
- 中国(48608)
- 管理(36882)
- 学报(34710)
- 科学(32413)
- 农(30902)
- 教育(28480)
- 大学(28191)
- 学学(26474)
- 融(22563)
- 金融(22563)
- 技术(22177)
- 农业(20791)
- 财经(20782)
- 业经(18783)
- 经(17822)
- 经济研究(17625)
- 问题(13784)
- 财会(13593)
- 会计(12512)
- 版(12459)
- 图书(11455)
- 理论(11359)
- 商业(10711)
- 技术经济(10605)
- 贸(10534)
- 科技(10515)
共检索到365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林源 马金华
中国社会的疾疫治理经历了从避疫到治疫,再到防疫的转变。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始终是防范和化解风险冲击的关键。文章以明清以来的六次重大疾疫为研究对象,探究财政视角下的疾疫治理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应对疾疫冲击的财政举措从传统时期的仓皇救疫,过渡到近代时期的积极治疫,最终实现防治兼备、联防联控。(2)应对疾疫冲击的财政治理范式从皇权主导下的官方赈济,转变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最终呈现出协同共治新局面。(3)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逐渐提升,疾疫治理的财政定位从救济性向基础性、支柱性转变。治理手段与方式转化的背后,恰恰映射了疾疫治理的财政价值取向从治民到为民的根本性转变。回溯中国历史上的疾疫治理历程,反思财政治疫下的国家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能够为新时代全球风险防范与大国财政建构提供新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
疾疫冲击 财政政策 公共风险 国家治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范建鏋
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对经济发展、制度转型具有重大影响,对现代国家的建设乃至崛起,更具有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本文从历史案例与战略视角论述财政力量在大国兴衰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认为大国崛起是国家意志与财政力量有机结合的结果。国家统制力与现代国际间竞争形态的多样化对财政提出了新的要求,财税改革进程中的国内压力与国际协调值得高度关注。
关键词:
大国崛起 国家统制力 财政转型 财税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尚希
本文在阐释国家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包容开放、共建共享社会,提出国家治理的三个维度:国家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个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城乡区域)的关系。并提出,这三个维度是财政在新时期发展和改革的坐标系,财政活动、财政改革、财政法治都深深嵌入到国家治理的这三个维度之中。从经济的维度来看,财政与市场的关系是主脉,关键词是"效率";从社会维度来观察,财政与社会的关系是主脉,关键词是"公平";从中央与地方维度来观察,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主脉,关键词是"适度";从治理来分析,需从立体的角度整体来把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主脉,关键词是"包容"...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国清 祝遵宏
财政监督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的概念。我国的财政监督经历了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从着力于监督主体拓展为着力于监督客体、从形式监督变为实质内容监督的发展过程。财政监督既包括财政自身的监督,也包括非财政对财政的监督。按监督主体不同分为立法类的财政监督、司法类的财政监督和执法类的财政监督三种。财政监督是社会、国家和政府职能所使然,应站在整个社会、国家和政府的高度,全面客观地认识财政监督。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储新宇
区域合作秩序建构的条件分析实际上就是考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定区域内的国家能够实现稳定合作。实践证明:在一定区域内,相关国家通过对合作议题的确认,通过对相对均势结构的设计,通过对国家间共识和相互信任的培养,通过对合作利益总量的增加和利益分配相对均衡的把握,围绕一定合作议题、具有公共属性的秩序规则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关键词:
区域合作 秩序 建构 条件分析 经验考察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国良
建国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阶段,其主要特征为中央统一财政、分级管理,同时,也逐步采用了中央与地方结合、以地方为主的体制;1985年至1993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以中国全面展开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教育改革开始了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1993年以后,随着中国财政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教育财政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波动与改革,并逐步地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从宏观教育财政政策、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基础教育经费等三大方面,考察我国15年来基础教育财政政策的变迁与发展,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投资整体水平问题开展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阎坤
财政支出(Finance Expenditure),亦称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而支出一切费用的总和。财政支出是政府活动的一个方面,它直接反映着政府的政策选择,同时也代表着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所造成的耗费。本文将简要介绍财政支出的历史渊源及西方各流派观点,同时在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黄伯平
现代化的本质是理性化以及对于理性的不懈追求,治理现代化在本质上意味着政府对于治理合法性和治理有效性的更高追求,而信息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对于这两个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意义。财政信息公开在政府信息公开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并且是相对其他领域在公众和政府之间存在较强张力的领域。2008年"4万亿投资计划"中财政信息公开的迷局等四大典型案例,分别反映出政府信息公开不同程度存在法制不到位不配合、体制不公正不权威、机制不直接不顺畅、内容不客观不细化等四个方面的普遍性问题。为更好地融入、服务和促进治理现代化,政府信息公开需要在三个方面有实质性改进:一是形成以公开为导向的法制、体制、机制保障;二是摒除短期功利取向,探...
关键词:
政府信息公开 治理现代化 财政 案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蔡芳宏 柯元
当前乡镇政府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改革的主轴是"减人、减事、减支出"。改革的目标是"保稳定、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有关财政改革的举措包括:"乡财县管"、"以钱养事"、"校财局管"等。这些财政改革具有一些"新公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匡凯
土地征收制度会受到财政政策影响。1959-1982年,财政权力下放、重工业优先支出,致使农村通货膨胀、地方征地权力增大,所以征地审批机关级别提高、权力回收,补偿标准上调。1982-1998年,分税制促使政府通过城市扩张提高GDP,加之通货膨胀使得征地程序更严格,补偿标准提高。新世纪公共财政下,法律细化了"公共利益"范围、提高了征地透明度,农民参与土地分红。财政从家财型向税收型转变,应当要严格征地程序,加强社会保障,处理好"央-地"关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贾小雷 刘媛
现代财政学作为公共经济学的分支,固然有其运行的规律,然而法学对"公共财政"的理解,不应是技术化、工具化一般的单调。公共财政的价值旨在纠正市场失灵,这是其产生的制度性根源。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如果仅仅将财政的公共性对应于市场失灵的若干方面,而模糊了与其应有的理念、价值层面的直接联系,也恰恰是一个必须认识并走出的误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公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对于中国财政法治建设而言,可谓直接指明了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公共财政 法治化 内涵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柏春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拉开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帷幕。紧随其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是具体详尽地对乡村振兴进行了科学、系统地规划和设计,这必然会推进乡村发展,更好地塑造新型城乡关系,对于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于提升农民的切身利益,其要旨在于促使农民过上幸福生活。但乡村振兴不能自发地形成,也不能自动地实现,需要激发广大农民内生动力,不断壮大农民队伍,不断提升农民能力,不断调适和改进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亿万农民关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融入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主体保障。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杨志安 侯昭瑞 林子琪
在研究土地财政内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土地财政模式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土地财政的具体形式或类型。土地财政模式是在一定经济和社会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以财政社会学为视角,把土地财政模式划分为贡纳型土地财政、租金型土地财政、利润型土地财政和税收型土地财政。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为租金型土地财政,应转型为税收型土地财政。同时认为,土地财政模式转型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制度变迁过程。
关键词:
土地财政模式 转型 财政社会学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蔡琛
中国财政学对公共预算问题的研究,未能融合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也未实现必要的"市场细分"。近期的研究取向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谋划:组建"中国公共预算研究会";尽快完成中国近代预算史的抢救性研究与实现预算术语统一化;按照正确的顺序继续推进"三部曲"的预算规范化进程。
关键词:
公共预算 主流化 “三部曲”进程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志广
公共支出效率主要受相对财政自主——地方政府自有收入在支出中的比例——的正面影响。这表明了分权确立独立主体的激励型好处,但更受绝对财政自主——地方政府自有收入——的负面影响,意味着我国分权缺乏相应的控制和问责机制,所谓的财政自主还没有达到规范意义上的要求。因此,我国地方分权应坚持,但配套的公共财政包括公共预算制度更应尽快建立和健全。
关键词:
财政自主 公共支出 财政分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