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80)
2023(8635)
2022(7296)
2021(6997)
2020(5846)
2019(13439)
2018(12576)
2017(22346)
2016(12380)
2015(14229)
2014(14479)
2013(13959)
2012(13231)
2011(11689)
2010(12002)
2009(11309)
2008(11535)
2007(10007)
2006(8762)
2005(7983)
作者
(36311)
(30617)
(30482)
(28956)
(19556)
(14733)
(13881)
(11906)
(11372)
(10927)
(10613)
(10371)
(9856)
(9814)
(9767)
(9297)
(9154)
(8988)
(8674)
(8674)
(7686)
(7547)
(7515)
(7018)
(6913)
(6826)
(6711)
(6673)
(6238)
(6221)
学科
(57311)
经济(57258)
管理(41656)
(38313)
(32800)
企业(32800)
方法(26277)
(24265)
数学(23616)
数学方法(23159)
中国(16277)
地方(14663)
技术(14008)
(13312)
财政(12689)
(11693)
(10592)
财务(10563)
财务管理(10520)
(10319)
(10204)
企业财务(10000)
业经(9746)
理论(8937)
农业(8698)
(8634)
贸易(8628)
地方经济(8410)
(8367)
(7963)
机构
大学(177872)
学院(176530)
(72443)
经济(70982)
管理(66460)
研究(63961)
理学(57164)
理学院(56452)
管理学(55062)
管理学院(54727)
中国(48215)
科学(40237)
(39500)
(38470)
(33277)
研究所(29841)
中心(29428)
(28356)
财经(27506)
(27232)
业大(25379)
(24969)
北京(24455)
(24279)
师范(24054)
(22878)
经济学(22132)
农业(22062)
(21347)
技术(20329)
基金
项目(118740)
科学(93996)
基金(86327)
研究(85279)
(77039)
国家(76038)
科学基金(64499)
社会(54691)
社会科(51905)
社会科学(51890)
(46780)
基金项目(44586)
自然(41416)
自然科(40533)
自然科学(40525)
教育(39984)
自然科学基金(39726)
(39504)
资助(35988)
编号(33518)
重点(27660)
成果(27658)
(26240)
(25601)
(25072)
课题(23835)
创新(23582)
国家社会(23304)
科研(22827)
教育部(22330)
期刊
(80961)
经济(80961)
研究(55535)
中国(41446)
(34924)
学报(29889)
科学(27445)
管理(25924)
(24802)
大学(22745)
教育(21982)
学学(21260)
技术(19331)
农业(17457)
财经(14095)
(13706)
金融(13706)
经济研究(13670)
(12154)
技术经济(11295)
统计(10956)
(10306)
业经(10296)
(10241)
科技(10140)
问题(9733)
(9444)
(9430)
会计(8914)
图书(8914)
共检索到281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丹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中,财政对科技进步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变过程。从最初的以财政投入直接主导和影响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到逐渐退出包括技术研发在内的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以鼓励技术引进的方式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再到后来的通过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投资导向、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来引导和鼓励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行为。这种转变与中国在工业化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与发展"瓶颈"密切相关。科技进步与发展并不单纯是经济问题,需要国家做出长远的战略判断和准备。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业化加速期的技术进步需要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引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傅晓霞  吴利学  
通过引入同时包含国内技术开发和国外技术引进的知识生产函数,本文构建了基于后发经济的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从而探讨了赶超国家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机制,并特别关注国内外技术差距、国内技术创新路线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影响。模型分析的主要结果有:(1)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收敛到领先国家水平,但绝对收入水平的赶超幅度取决于研发效率、家庭偏好和生产结构因素;(2)技术水平差距是决定国家间经济发展差异和赶超过程的关键,其影响远远大于有效劳均资本存量差距;(3)后发国家的技术创新路线,特别是国内与国外成果的关系会对其研发行为和投入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4)均衡利率由有效劳均资本而不是绝对人均资本存量决定,...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希  钟宇平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技术赶超,需要以提升人才技能与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重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财政具有差别化的成本分担、集中资源的一流大学建设、充足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建立公立高校绩效问责机制等特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在技术赶超阶段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海燕  李秀敏  
文章基于引致技术进步动态多区域CGE模型,实证模拟了我国财政科教支出规模和比例变化对八大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增加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财政研发支出规模可以提高这些地区的物质资本效率和经济增长,但不利于提高其人力资本效率和部分非受援区域经济增长;增加这些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对八大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在控制东北或中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的情况下,提高财政研发支出比例可以持续地促进八大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且同时提高两地区财政研发支出比例的政策效果更好。财政科教支出的政策效果会随时间变化,需要适时调整财政科教资金支出的规模、比例和地区选择,才能使中国走上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道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文哲  
本文通过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利用中国1986~2005年省际样本数据研究了财政分权对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总体回归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根据分权指标选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衡量的财政分权指标对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比较显著,它与前沿技术进步呈反比,与技术效率呈正比;以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支出衡量的财政分权指标对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则不显著。考虑到分税制的影响,本文又以1994年为分水岭分两个阶段进行回归。1994年前,财政分权对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都是正的;1994年以后,财政分权对技术进...
[期刊] 求索  [作者] 吴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了重大建设成就。党的二十大在总结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基础上,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出新的重要阐述,首次在国家安全框架下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社会治理的战略定位得到提升,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也面临新的发展要求。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需在促进民生福祉、增强公共安全、提升基层治理和完善治理格局等方面重点发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夏柱智  
通过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对当下的土地制度改革进行解读,以土地市场为分析对象,形成"土地市场的国家嵌入"的分析框架。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出发,当前土地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从法律层面建立了内在规则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清晰界定了征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关系。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机制包括强化城乡土地管理、实现集体土地财产价值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等三个方面,体现了国家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深入基层调控国家、集体和农民关系的能力。下一步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更充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立足县域治理创新,形成有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可从加强政治统合、激活村民自治和优化技术治理等方面切入。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单飞跃  严颂  
国家结构形式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经济权力配置关系的深远影响,可通过经济宪政进行宪政统合与矛盾消解。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配置模式日显趋同,单一制与联邦制呈融合趋势。相较联邦制模式呈现宪治化优点,中国单一制模式凸显人治化特征,引致中央与地方博弈失序失范。未来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配置模式,可以单一分权制为基础顺势创新,交融联邦制的宪治模式,实行经济宪政。经济宪政规则可内化于具体制度架构,实现事权划分宪治化、财权划分法制化、权力运行民主化、监控体制制度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岑树田  葛扬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要求发生了改变,从产出激励转变为创新激励。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战略和政策要求而产生的创新激励,通过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直接嵌入到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循环中,从而对地区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在稳态经济中,地方政府的创新激励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效应,而面板回归也验证了该效应的存在。研究结论揭示,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战略任务,因创新激励的存在,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并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正值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地方政府应更好地发挥创新激励作用,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促进地区技术进步的能力和能级,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地区力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基于CES生产函数,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和可行广义三阶段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21年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并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省际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财政分权通过地方政府投资偏好、引资竞争和市场分割行为的中介效应促进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财政分权通过地理空间传导机制对邻近地区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促进了本地区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但弱化了邻近地区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基于CES生产函数,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和可行广义三阶段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21年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并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省际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财政分权通过地方政府投资偏好、引资竞争和市场分割行为的中介效应促进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财政分权通过地理空间传导机制对邻近地区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促进了本地区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但弱化了邻近地区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丽凤  
推动技术进步的财政政策抉择李丽凤技术进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生产过程,通过提高设备装备技术水平,改进工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决策水平,使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组合和产品要素发生变化,带动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建国...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张晓晶  张自然  王宏淼  袁富华  
本文从经济资本化的角度,对中国资本积累、技术选择行为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对全国1978—2008年分省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机制的一种新的理解。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市场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上升以及资产定价机制的形成,中国经历着一个渐次推进的经济资源存量快速资本化过程。在20世纪80、90年代,经济资本化表现为实体经济中的资本形成。新世纪以来,资本化则伴随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向国际接轨,土地等要素价格重估而推进。经济资本化对于经济赶超和效率改进有正面激励效应,但对于技术创新却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中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项怀诚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不可逆转之势,磅礴发展,向纵深推进,改革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二大有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部署;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使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确目标。最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我国新一轮改革高潮的号角。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蕊  
2月10日,财政部发布2019年全国财政运行情况。2019年,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3.8%,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增幅较低主要原因是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此背景下,各级财政努力挖掘潜力,加快地方债发行,多措并举保障重点支出,2019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8.1%。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和重点支出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