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22)
- 2023(14567)
- 2022(12879)
- 2021(12325)
- 2020(10234)
- 2019(23710)
- 2018(23344)
- 2017(45652)
- 2016(25213)
- 2015(28303)
- 2014(28523)
- 2013(28190)
- 2012(26233)
- 2011(23120)
- 2010(23195)
- 2009(21172)
- 2008(20619)
- 2007(17857)
- 2006(15704)
- 2005(13671)
- 学科
- 济(97269)
- 经济(97166)
- 管理(74391)
- 业(69159)
- 企(55924)
- 企业(55924)
- 方法(43609)
- 数学(38326)
- 数学方法(37822)
- 财(35237)
- 农(30049)
- 中国(26466)
- 地方(25220)
- 业经(21191)
- 学(20972)
- 农业(20054)
- 制(18706)
- 务(18466)
- 财务(18399)
- 财务管理(18343)
- 企业财务(17316)
- 贸(16886)
- 贸易(16877)
- 易(16336)
- 理论(15705)
- 环境(15661)
- 和(15113)
- 技术(14845)
- 财政(14785)
- 策(14582)
- 机构
- 学院(343710)
- 大学(342114)
- 管理(137229)
- 济(135661)
- 经济(132482)
- 理学(118449)
- 理学院(117143)
- 研究(116094)
- 管理学(115207)
- 管理学院(114612)
- 中国(87096)
- 科学(73292)
- 京(73022)
- 财(68858)
- 所(58659)
- 农(58264)
- 中心(53229)
- 研究所(53125)
- 业大(52466)
- 江(52068)
- 财经(51228)
- 经(46463)
- 范(46284)
- 北京(45955)
- 师范(45914)
- 农业(45277)
- 院(42671)
- 州(41710)
- 经济学(39017)
- 省(38078)
- 基金
- 项目(235790)
- 科学(184187)
- 研究(174171)
- 基金(168425)
- 家(146277)
- 国家(145025)
- 科学基金(124118)
- 社会(107269)
- 社会科(101500)
- 社会科学(101470)
- 省(94159)
- 基金项目(89935)
- 自然(81266)
- 教育(79667)
- 自然科(79256)
- 自然科学(79235)
- 划(77931)
- 自然科学基金(77764)
- 编号(72701)
- 资助(69708)
- 成果(58931)
- 重点(52702)
- 部(51705)
- 发(50618)
- 课题(49975)
- 创(48415)
- 创新(45149)
- 科研(44920)
- 教育部(43868)
- 项目编号(43856)
- 期刊
- 济(150811)
- 经济(150811)
- 研究(103455)
- 中国(68439)
- 财(55718)
- 学报(53538)
- 农(52716)
- 科学(49011)
- 管理(48124)
- 大学(40478)
- 教育(39639)
- 学学(37934)
- 农业(36986)
- 技术(30377)
- 融(29291)
- 金融(29291)
- 业经(24921)
- 财经(23924)
- 经济研究(23009)
- 经(20314)
- 问题(19667)
- 业(18830)
- 图书(18336)
- 资源(17030)
- 技术经济(16909)
- 科技(16662)
- 理论(16641)
- 版(16266)
- 现代(15437)
- 实践(15356)
共检索到512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文小才 杨淑燕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主体,承担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保护粮食主产区的根本利益,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本文基于河南省2005-2019年粮食生产和财政补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EDA模型),对河南省粮食补偿效率进行评价,结合2015-2019年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河南省粮食补偿效果。研究表明:河南省粮食补偿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现象,在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效率上有提升空间;粮食补偿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补偿种粮成本以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可。提出要协调中央政府、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建立纵向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利益补偿机制等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姗姗 龙方
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一项重点,具有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益的角度出发,以实行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20年小麦主产区的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模型分析我国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农增产增收协调指数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粮农增产增收协调指数整体偏低,需提高粮农增产增收协调指数,保护小麦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模型的因果识别下回归结果显著,即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了粮农的增产增收协调指数,且经过稳定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对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应增强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弹性,采取渐进式改革实现粮食增产和粮农增收双目标的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解宗方 张伟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分析,显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粮食总产5437万t,是1978年粮食总产2097.40万t的2.5倍。粮食政策是粮食产量的变化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粮食保障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国粮食生产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粮食 技术 产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湖北省物价局课题组 乔余堂 罗群林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照新 欧阳海洪 张秋霞
2002年起 ,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根据自身的特点 ,对粮食流通政策作了大的调整: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同时 ,对粮食企业实行新老库存划断 ,并调整粮食风险基金的投向 ,按照计税地亩或者粮食交售数量对农民进行补贴。结果表明 ,这些做法起到了稳定粮食购销、搞活市场流通、保护农民利益的效果。安徽等省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方面得益于增量式改革 ,降低了改革的难度和各方的阻力;另一方面 ,多元化购销主体的发育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的保持也是粮食保持平稳的重要因素。要看到 ,在进一步改革中 ,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如何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如何协调农发行与国有粮食购销企...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补贴方式 改革 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莉 张俊飚 童庆蒙
“增产”和“增收”是粮食主产区设立的两大重要目标.既有研究普遍强调粮食主产区设立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然而,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农民收入是否提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将2004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设立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但对工资性收入具有削减效应.具体而言,与非粮食主产区省份相比,粮食主产区的设立使得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对增加了455.852元/人,工资性收入相对减少了532.567元/人;粮食主产区设立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依赖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整体而言,粮食主产区设立通过改变农民在务工与务农之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了农民总收入的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在继续推进粮食主产区政策兜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扶持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好巩固“增产增收”的政策组合拳,实现农民总收入稳步提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莉 张俊飚 童庆蒙
“增产”和“增收”是粮食主产区设立的两大重要目标.既有研究普遍强调粮食主产区设立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然而,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农民收入是否提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将2004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设立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199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设立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但对工资性收入具有削减效应.具体而言,与非粮食主产区省份相比,粮食主产区的设立使得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对增加了455.852元/人,工资性收入相对减少了532.567元/人;粮食主产区设立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路径依赖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整体而言,粮食主产区设立通过改变农民在务工与务农之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了农民总收入的动态平衡.本文认为,在继续推进粮食主产区政策兜底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强化扶持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好巩固“增产增收”的政策组合拳,实现农民总收入稳步提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斯炫 何可 张俊飚
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政策为切入点,将2004年全国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发现:①基础回归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尤其针对氮污染排放量;②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述削减效应主要得益于粮食种植规模的扩大,即通过发挥粮食作物生产的规模效应以降低化肥污染排放量;③异质性分析表明,促进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有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获取规模效应,进而实现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据此,本文研究为粮食主产区内不存在增产加剧污染的可能性提供了经验性证据,也为在粮食安全的目标下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瑞 吴克宁 张小丹 冯喆
研究目的:探寻适合中国新时代耕地产能评价的新理论与方法,界定耕地健康产能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河南省温县验证。研究方法:基于"需求—功能—维度—要素—指标"理论框架,构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算法、"1+X"累加模型法、图层叠加法定量评价耕地健康产能。研究结果:(1)温县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诊断结果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以青峰岭为界,北部耕地产能和健康状况较南部好;(2)耕地健康产能整体状况良好,乡镇间差异明显;(3)耕地健康产能结果更多取决于耕地健康诊断,主要受耕地生产环境和耕地系统弹性影响。研究结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应用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旗 刘培培
粮食直接补贴的增产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二是增加生产性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笔者通过对河南省2004年~2009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的分析,认为直接补贴对粮食主产区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大于非主产区;对扩大种植面积而言,直接补贴效应系数低于价格效应系数;粮食增产依靠种植面积增加的空间越来越小;直接补贴政策与价格政策配合使用,才能促使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性投入。
关键词:
粮食直接补贴 面板数据 增产效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龙方 李姗姗
基于湖南省512户种粮大户数据,以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来检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粮农增产增收协调指数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在模型的因果识别下,政策实施后扩大了规模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对粮农增产增收协调指数起着显著地促进作用,且经模型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通过模型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种植面积350亩以下的规模农户政策效应的效果最好,但对面积超过350亩的规模农户存在政策激励不足;(3)控制变量中化肥农药费、人工成本及土地流转承包费对粮农增产增收协调指数呈负相关,代表化肥农药、人工成本和土地流转承包费用越高相反粮农增产增收协调指数值越低。为此,政府需适当的增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政策弹性,实行生产资料成本及土地成本的最高限价,来实现粮农的增产增收协调发展目标。
关键词: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规模农户 粮食生产安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来喜
土地、资金和技术要素不足、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效率低下等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提出以粮食期货市场为手段,以促进农户粮食增产增收为目标,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探索在促进粮食生产环节中如何利用粮食期货市场,这对于突破传统的研究粮食问题的思路,用新的角度来研究促进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关键词:
期货市场 粮食生产 农民收入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艾 徐合帆 余家凤
以小麦价格为例,利用2007年~2017年小麦主产区6省11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讨论当下粮食价格上涨是否还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小麦价格上涨不会显著增加农户收入;改善小麦生产条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合理配置财政农业资金,对农户收入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小麦价格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地区差异性与时序异质性。其中,自北向南小麦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的负面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另外,数据显示2015年之后小麦价格上涨可以促进农户收入增加。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出了处理好小麦生产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扩大优质小麦生产规模以及对小麦主产区的财政惠农资金实行精细化管理等策略。
关键词:
小麦价格 农民增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建杰
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取向是对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理性反应。研究表明:满足自家需要以及增加现金收入是农户从事粮作经营的主要动机,且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较小规模粮作经营户有动态缩减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而较大规模粮作经营户则有动态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较大规模的粮作经营户更易于获得规模化经营收益,具有相对较高的内在动力从事粮作经营;在现行粮食政策下,政策对农户粮作经营行为的制度激励效应有限,因而亟需采取优化粮食政策目标、强化粮食政策手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完善粮食政策传导机制等策略。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户 粮作经营 政策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贺书霞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以豫西南地区邓州市为例,利用调研数据,采用实证研究和函数分析的方法确定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适度规模。样本地区依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农地经营适度规模在2.47~2.97 hm2之间,这样的规模综合考虑了当地劳动力转移情况、土地流转以及同外出务工人员相比的收入情况。适度规模的确定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同时也为当地土地流转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适度规模 土地流转 邓州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