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6)
2023(8468)
2022(7052)
2021(6328)
2020(5183)
2019(11681)
2018(11162)
2017(21260)
2016(11526)
2015(13086)
2014(13147)
2013(13400)
2012(12708)
2011(11490)
2010(11855)
2009(11270)
2008(10955)
2007(9654)
2006(8945)
2005(8257)
作者
(33323)
(28258)
(28040)
(26933)
(17914)
(13052)
(12716)
(10637)
(10614)
(9892)
(9890)
(9108)
(8984)
(8978)
(8911)
(8597)
(8241)
(8050)
(7884)
(7710)
(7083)
(6776)
(6681)
(6556)
(6550)
(6217)
(5937)
(5692)
(5649)
(5502)
学科
(76046)
经济(75963)
管理(37199)
(30988)
(25409)
方法(24730)
(22998)
企业(22998)
数学(22608)
数学方法(22468)
中国(21085)
地方(20905)
(14829)
(13014)
地方经济(13008)
财政(12884)
业经(11969)
(11955)
(10807)
财务(10795)
财务管理(10753)
(10362)
企业财务(10301)
(10065)
农业(9993)
环境(9472)
(8826)
金融(8826)
(8553)
银行(8541)
机构
大学(176127)
学院(174915)
(90048)
经济(88442)
研究(65365)
管理(63203)
理学(53920)
理学院(53284)
管理学(52546)
管理学院(52210)
中国(49624)
(47097)
(36750)
科学(35691)
财经(33823)
(32745)
经济学(30991)
(30591)
研究所(28902)
中心(28197)
经济学院(27619)
(26212)
财经大学(24649)
(23794)
北京(23323)
(23176)
业大(21447)
(21328)
师范(21182)
(19910)
基金
项目(109742)
科学(87363)
基金(82465)
研究(79618)
(71116)
国家(70595)
科学基金(60991)
社会(56357)
社会科(53570)
社会科学(53557)
基金项目(42837)
(40109)
自然(36480)
自然科(35691)
自然科学(35686)
自然科学基金(35002)
教育(34807)
资助(34308)
(33500)
编号(29606)
(25105)
国家社会(24861)
重点(24536)
(24417)
成果(24205)
教育部(22189)
人文(21529)
(21423)
(21383)
课题(20827)
期刊
(107565)
经济(107565)
研究(63078)
(39975)
中国(36165)
管理(24112)
学报(22706)
科学(22324)
(21276)
经济研究(19202)
财经(18827)
大学(18441)
学学(17860)
(16668)
金融(16668)
(16385)
问题(15448)
技术(13978)
农业(13915)
业经(13106)
技术经济(10729)
统计(10394)
(9692)
世界(9627)
教育(9027)
(8822)
现代(8717)
经济问题(8685)
(8211)
财政(8211)
共检索到280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陈秀英  
本文引入城市扩张、财政约束、逆向软预算约束等概念,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背景,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我国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时间维度发生变动的原因。主要结论是:第一,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机制,以GDP密度衡量的经济集聚密度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在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和服务业生产消费可分离程度不断提高背景下,产业发展如果不突破低端价值链环节,以就业密度衡量的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可能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三,由于城市快速扩张抑制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正效应,"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行为将反向作用于经济集聚密度;第四,在逆向软预算约束机制下,地...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沈体雁  王伟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永平  
新型城镇化与集聚经济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较强的影响效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意味着两者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存在基于某种发展能力的"门槛"特征。因此,以影响区域发展能力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度五个主要因素作为门槛变量,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修岩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就业密度、城市相对多样化水平和相对专业化水平等集聚经济因素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关键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就业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勇  
地区间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将集聚密度视为旅游产业外部性的重要来源,利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及相关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旅游产业聚集密度对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结合组织生态学等理论对产业聚集理论及相关观点进行了拓展研究。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密度是影响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凡登效应(Verdoorn Effect)"的存在。不过,本文计量结果也显示,各类型旅游企业单位劳动力资本配置是影响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要素,而整体旅游企业单位劳动力资本配置却对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等类型旅游企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柯善咨  郑腾飞  
本文根据拥堵外部性和居民与厂商最优化原理构建模型,检验交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和以下城市最佳车辆密度分别为1813和2812辆/km2;在2003-2012年期间,拥堵的城市从16个增至166个,生产率损失从255亿元上升到7877亿元,几乎全在大城市;城市路桥资本上升10%,通行能力增长约16%,大城市投资收益远高于小城市投资收益。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蔡敬梅  
本文通过计算2007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和区域化(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考察产业集聚的现象,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选择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区域化效应都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各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但城市化效应的效果更明显;在研究探讨地理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中心几何距离矩阵比邻接权重矩阵拟合效果更好。在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人才因素权重矩阵比空间创新因素矩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更为相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浦阳  韩帅  许启钦  
本文使用中国大陆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城市的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带来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在不同时期可能处于不同均衡状态,集聚初期拥塞效应占主导地位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之后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集聚效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从长期整体来看,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这一结论在工业与服务业的分行业分析中出现了不同结果,工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长期具有促进作用,而服务业的长期影响不显著。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将区分长短期的ADL(1,1)动态模型纳入产业集聚分析,区别分析了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其次,区分了专业化和多样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海峰  姚先国  
本文利用浙江省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估计了两类经济集聚外部性——雅格布斯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借鉴Ciccone和Hall(1996)的密度概念,本文使用3种经济密度指标来度量县级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估计结果表明:企业劳动生产率显著受益于雅格布斯外部性,比较而言,马歇尔外部性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雅格布斯外部性的大小还与企业自身的规模大小和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异质性特征有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罗国勋  
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又对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显示,增长加速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同时伴随着资本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或者国际贸易的更大开放。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和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郑腾飞  
本文基于马歇尔外部性理论,利用2003~2010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要素供给方面探讨了空间外部性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城市间的供给关联机制。研究发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可得性和区际技术溢出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100公里范围内最为显著和稳定。在空间供给外部性作用下,多数城市具有明显的净集聚经济效益。考虑地方保护主义和国际、国内市场潜力与空间供给变量的交叉影响后发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抑制了专业化劳动力和中间投入可得性的影响效果,但对技术溢出的作用不显著;国内、国际市场均加强了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的影响效果,且国际市场潜力的作用更为明显;国际市场潜力对中间投入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姚德龙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的微观机制、工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内生性,以及邻近城市间的外部性构建了空间计量联立方程,并利用2005年数据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截面分析。3SLS估计表明我国工业的相对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工业集聚和生产率在相邻城市间有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工业集聚的多变量估计还表明我国城市就业的空间密度过高,其拥挤效应导致生产率降低。本文最后简要讨论了研究结果相关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连飞  
本文以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将城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分别建立全域和局域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工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东北34个城市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工业集聚规模的依赖性较大;工业的集聚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挤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