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54)
- 2023(6132)
- 2022(4951)
- 2021(4817)
- 2020(3749)
- 2019(8316)
- 2018(7553)
- 2017(13882)
- 2016(7706)
- 2015(8547)
- 2014(8120)
- 2013(7862)
- 2012(7283)
- 2011(6123)
- 2010(6350)
- 2009(5624)
- 2008(5878)
- 2007(5133)
- 2006(4509)
- 2005(3727)
- 学科
- 济(27313)
- 经济(27285)
- 管理(23287)
- 业(22191)
- 财(21126)
- 企(17378)
- 企业(17378)
- 财政(12089)
- 方法(10481)
- 农(9985)
- 中国(9954)
- 政(9753)
- 数学(9097)
- 数学方法(9009)
- 务(8415)
- 财务(8412)
- 财务管理(8371)
- 企业财务(7980)
- 地方(7913)
- 制(6878)
- 学(6701)
- 业经(6637)
- 农业(6359)
- 体(5214)
- 策(4859)
- 度(4713)
- 制度(4701)
- 银(4486)
- 银行(4481)
- 环境(4479)
- 机构
- 学院(100230)
- 大学(99521)
- 济(41053)
- 经济(40237)
- 研究(37112)
- 管理(35934)
- 理学(30722)
- 理学院(30320)
- 管理学(29832)
- 管理学院(29660)
- 财(27725)
- 中国(27280)
- 科学(23282)
- 京(21538)
- 所(18834)
- 财经(17950)
- 农(17424)
- 研究所(16841)
- 中心(16561)
- 经(16301)
- 业大(15680)
- 江(15258)
- 院(14420)
- 范(13685)
- 北京(13683)
- 师范(13589)
- 财经大学(13167)
- 经济学(13087)
- 农业(12918)
- 省(12848)
- 基金
- 项目(71063)
- 科学(55720)
- 研究(52555)
- 基金(51281)
- 家(46892)
- 国家(46078)
- 科学基金(38398)
- 社会(34005)
- 社会科(32313)
- 社会科学(32302)
- 省(27878)
- 基金项目(27007)
- 自然(23609)
- 教育(23327)
- 划(23064)
- 自然科(23019)
- 自然科学(23013)
- 自然科学基金(22565)
- 编号(20721)
- 资助(19870)
- 成果(16938)
- 重点(16535)
- 发(15198)
- 国家社会(15078)
- 部(14952)
- 创(14719)
- 课题(14616)
- 创新(13801)
- 科研(13668)
- 性(13620)
共检索到157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郑鹏
东周至秦汉,中国在向帝国转型的过程中,农业/小农财政的局限性被逐步认清。相应的,山川林泽作为重要的财政来源被日益重视。在儒家所强调的"国家造小农"的单一财政路径之外,山川林泽被法家规划为财政汲取的空间。可见,国家建设与向帝国转型的经济基础是二元财政。二元财政结构反映了财政的空间指向性,并发挥着多重功能。
关键词:
山川林泽 二元财政空间 国家财政 逻辑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尚希 李成威 杨德威
本文以不确定性世界观为基础,从风险社会的逻辑视角出发,对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不确定性思维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颠覆了确定性的世界观。与此同时,人类也迈入了风险社会。以治理思维通过注入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基本逻辑,也是风险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的治理,是通过注入确定性化解国家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从而实现国家进步、人民和谐。提高公共理性水平是注入确定性的前提,而财政则是提高公共理性水平的基础,同时财政还发挥着公共风险"蓄水池"、国家治理
关键词:
不确定性 风险社会 财政 国家治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成威
新中国70年,财政支撑着国家发展蕴含在三条逻辑线索当中。一是不确定性与风险逻辑,即财政致力于化解各种公共风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构建国家发展的确定性。二是社会主义与人民逻辑,即强调以人为本,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用于国家发展目标,强调财政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做文章。三是行为主义与创新逻辑,即按照行为主义的思路考虑财政发展和改革以及财政各项制度设计,坚持在实践当中完善各项制度,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国家发展出现重大风险。在新时代,上述逻辑依然成立,但又有新的内涵,总体上要以推动整体性发展和改革为目标,以应对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为任务,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财政逻辑 公共风险 人民逻辑 创新逻辑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刘扬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对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家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不应仅单纯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多重稳定均衡,从而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本文以国家治理的概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和模式论证了现阶段我国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财政学的视角提出了我国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
国家治理 逻辑模式 实现路径 财政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连家明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并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之所以对财政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严重脱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全面发展的桎梏,而要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财政因其作用所及方方面面,是最为关键且合适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治理领域的改革不涉及框架性改革,是在已有宪政制度下的工具性改革,而中国现阶段恰恰需要一个相对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尚希
财政学在世界各国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特色的一面,这与不同国家的底层逻辑相关。要形成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从财政学的底层逻辑入手:树立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基本性质的世界观,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观,构建促进公共风险最小化的风险国家观。只有从世界观、发展观和国家观三个基本问题来创新财政学的底层逻辑,才能回答好“财政究竟是什么”“财政应该干什么”“财政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央地关系”等问题,为构建财政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为农
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到一个"高成本"时代。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依靠更多的物质投入,特别是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等物质的投入。当前,全球石油需求量日益扩大,国际油价高位运行,"输入型通胀"引发国内包括以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万强
近30年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已经由适应计划经济的财政体制转换为基本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其演进逻辑体现为趋理化的变革理念,渐进式的变革方式和市场化的变革路径。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框架需要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框架、主体功能区财政框架和省管县财政框架,并推进财政法制化、民主化和透明化建设。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尚不足以成为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框架和标准,财政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战略性的推进,而不是适应性的调整。
关键词:
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支出结构 公共财政框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剑文 胡瑞琪
当前,财税体制改革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财政转移支付领域,积极呼吁尽快出台规范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行为的财政转移支付法。以往在该领域,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学视野下"财政转移支付行为"本身的理性,强调支付资金数额计算方法的优化;而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对现代财政制度的呼唤要求我们从法学视野下重新认识、理解和构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明确转移支付资金的性质、权力的边界等本质问题,以原则和价值为导向,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范建鏋
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经波折,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动频繁,其中尤以财政权力的配置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构造为核心线索。本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以历史的视角,以晚清迄今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为分析对象,力图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勾勒,并对隐含其中的财政逻辑做初步的评析。本文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大一统"传统的国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在集权的趋势中有着走向分权的倾向,当政府权力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如果能建立起一种良性应对机制可以较好地化解突发危机,尤其是突发的财政危机,那么,中央与地方关系则更有可能走上一条稳态均衡的道路。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尚希
四十年财政改革的逻辑本质是风险逻辑,也就是公共风险逻辑。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同阶段,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财政改革经历了放权、分权、治权三个阶段,也是财政改革的三种形态,成为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国家治理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牵引整个改革,又为整个改革提供支撑。要理解财政,最重要的是跳出部门思维
关键词:
公共风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龚浩 田粟源 任致伟
我国古代在高度认识财政重要性的基础上,认为财政是实现"善政"的基础且以实现"善政"为目的,将实现"善政"作为财政的逻辑起点,提出"富民"、"养民"与"中央集权"的"应然"主张。但是,由于我国古代财政的"私人"属性背离了财政的"公共性"原则,使得财政实践多与其主张相背离:财政收入上主张"富民"却践行"聚敛";财政支出上主张"养民"却践行"养君";财政体制上实现"中央集权"的同时造成了"皇权不下县"的困境。这种背离导致的结果是:财政"应然"实现国家的"善政",但财政"实然"不利于"善政"的达成,形成了历史上的治乱循环。我国古代对财政的认识及其财政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
财政学 基础理论 古代财政 善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武振荣
公共财政的经济运行背景与逻辑前提,是一个值得深入反省的理论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辨析和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公共财政经济运行的背景是市场经济,公共财政存在的逻辑前提是维持政府的公共权力,两者并不等同;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市场经济背景的变化、政府职能扩大、分配关系的现状和公共财政理论的演化给出了公共财政从使然结构到应然结构进行规则选择的理由。
关键词:
公共财政 市场经济 逻辑前提 规则选择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刘爱松
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是一个在内部控制系统约束下运行的系统过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该置于该系统中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当能获取合适的评价标准时,可以直接对绩效进行审计。而当这种标准难以界定时,可以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着手。实务中经常需要将两种方式进行有机结合。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尚希 邢丽
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个历程形成了"让利——放权——分权——非对称性分权"这样一个改革路径,体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特征和很强的中国特色。展望今后的财政改革,在经济市场化基本完成的条件下,其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将更为凸现,构建"民生财政"将是下一步财政改革的具体目标。
关键词:
财政改革 让利 分权 非对称性分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