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95)
2023(12609)
2022(10599)
2021(9742)
2020(8355)
2019(19040)
2018(18115)
2017(34189)
2016(19182)
2015(21405)
2014(21440)
2013(21372)
2012(19937)
2011(17827)
2010(18029)
2009(16737)
2008(17080)
2007(15352)
2006(13207)
2005(11632)
作者
(59973)
(50415)
(50277)
(47861)
(31882)
(24275)
(22837)
(19706)
(18766)
(17872)
(17234)
(16680)
(16163)
(15984)
(15910)
(15737)
(15477)
(14945)
(14475)
(14319)
(12862)
(12309)
(12276)
(11630)
(11336)
(11126)
(11120)
(11080)
(10270)
(10251)
学科
(77516)
经济(77430)
管理(57473)
(56041)
(44490)
企业(44490)
方法(38192)
数学(34046)
数学方法(33728)
(32630)
(22967)
中国(21190)
(19547)
贸易(19547)
(19118)
(18469)
(16631)
财务(16613)
财务管理(16552)
业经(16341)
企业财务(15687)
(15341)
农业(15334)
地方(15173)
(14151)
财政(13940)
技术(13505)
(12196)
银行(12127)
(11516)
机构
大学(284916)
学院(281961)
(115524)
经济(113331)
管理(104492)
研究(98940)
理学(91188)
理学院(90109)
管理学(88449)
管理学院(87952)
中国(72891)
科学(65497)
(60361)
(59563)
(59239)
(53069)
业大(49338)
研究所(48622)
农业(48376)
中心(44535)
财经(44300)
(42669)
(40235)
经济学(36781)
北京(36696)
(35267)
师范(34737)
(34641)
经济学院(33742)
(32884)
基金
项目(193796)
科学(150733)
基金(141352)
研究(132551)
(127276)
国家(126237)
科学基金(105728)
社会(84449)
社会科(80137)
社会科学(80110)
(76001)
基金项目(75231)
自然(70655)
自然科(69104)
自然科学(69070)
自然科学基金(67892)
(64869)
教育(60545)
资助(57634)
编号(50999)
重点(44373)
(42849)
(41271)
成果(41197)
(40931)
计划(38709)
创新(38441)
科研(38425)
教育部(35772)
国家社会(35750)
期刊
(119258)
经济(119258)
研究(79062)
学报(56291)
中国(53833)
(53173)
(50062)
科学(47617)
大学(40673)
学学(38855)
农业(35908)
管理(34752)
教育(23481)
(22478)
金融(22478)
财经(22204)
技术(21515)
经济研究(20668)
(19837)
(18975)
业经(18758)
问题(16629)
(16536)
(15654)
科技(15493)
业大(14809)
技术经济(14717)
统计(13315)
商业(12626)
农业大学(12603)
共检索到4104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忠民  李佳威  秦艺芳  段大高  
对2007—2017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化进行分析,再以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探究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正向驱动效应,且这种正向驱动具有显著的动态效应和区域异质性、市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我国的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最小;市场化程度高的省(区、市)最为显著,市场化程度低的省(区、市)相对较弱。进一步检验发现,财政科技支出主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抑制产业结构偏离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此,我国要进一步健全财政科技投入体系,有效加强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同时财政科技支出适度向非国有企业倾斜,有效提升财政科技支出的靶向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代数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支出对于优化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研究了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静态与动态模型研究表明,在合理、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当前中国的财政支出规模较大,但是财政支出结构亟待优化,尤其是应持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科技事业费用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具备创新溢出效应的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建成具备竞争力的创新经济体,未来应继续坚持"创新导向型"的财政政策导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兆良  张玉芹  
基于2009-2019年中国276个城市面板数据,在采用EBM模型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探究财政科技支出在助力效率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能显著促进高质量发展水平;机制分析表明,财政科技支出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尤其是促进技术进步而非改善技术效率,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空间效应分析表明,财政科技支出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全要素生产率在其中的机制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可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毅  牛昕  代明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导向型财政支出政策的概念,对深圳市1979~2006年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认为政府在创新型城市创建过程中,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教育医疗文化和基础研究支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余泳泽  王岳龙  李启航  
本文尝试将财政自主权、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效率联系,在我国财政分权理论框架下揭示地方财政自主权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提出了"地方财政自主权越高,技术进步水平也越高,但随着经济性财政支出边际效率递减以及社会性财政支出的长期不足,财政自主权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正在减弱"的命题假说。在实证上,以1999—2013年230个城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检验了财政自主权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城市财政自主权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弱,主要是对TFP组成中的规模效率(SE)和技术进步(TP)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正影响;(2)财政自主权越高的城市,越倾向于增加经济性财政支出比重,而对于社会性支出则更有动机展开"逐底竞争";(3)财政自主权对全要素生产率构成中的规模效率(SE)和技术进步(TP)的影响呈现出减弱的趋势;(4)城市财政自主权的提高可以显著改进微观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淑婉  
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和时间的双维度上对我国30个省市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即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正向溢出影响,而东部地区的空间负外部性更明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变化趋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侯伟凤  田新民  
本文构建研发增长模型分析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证明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之后利用中国284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能够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在支出后的第3期才会有所表现。(2)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主要通过增加科技知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且作用渠道为促进技术进步,而教育支出主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且作用渠道为提高技术效率。(3)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全要素生产率介于0.916 2和1.083 4之间时,地方政府科技支出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效果并不明显,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至1.083 4时,提升作用将发生跳跃式上升;教育支出具有相似的门槛效应特征,相应的门槛值分别为0.931 7和1.232 0。(4)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教育支出规模作为基础,当教育支出规模高于178599.295 0万元时,科技支出才会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建伟  
文章以2000—2016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GMM动态效应模型深入探讨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Gtfp和Gtech存在显著的反向抑制作用,而对Geff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区,财政分权对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衰退区,财政分权对Gtfp具有显著的反向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丽颖  张伟亮  
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九省区市2001-2014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财政科技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波动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波动,技术进步的差距扩大了各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2)财政科技投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3)在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财政科技投入对其促进的方式不同。本文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需要准确定位自身全要素生产率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引导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流向,更好地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丽颖  张伟亮  
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九省区市2001-2014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财政科技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波动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波动,技术进步的差距扩大了各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2)财政科技投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3)在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财政科技投入对其促进的方式不同。本文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需要准确定位自身全要素生产率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引导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流向,更好地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武彦民  杨峥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大量出让、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考量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使得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土地财政政策,这致使城市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Solow模型进行扩展,使用我国1999—2009年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城市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虽都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每个省市都存在土地使用效率不高问题。通过区域划分估算全国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使用分位数回归法分析各地区不同的增长方式,并针对土地财政、城市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丽颖  刘源  张伟亮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对2006—2014年中国109个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分解分析。发现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情况,而技术退步是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收支对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发现财政科技教育类支出所占比重、地方财政收支规模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财政分权则具有不利作用。此外,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亦能有效提升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丽颖  刘源  张伟亮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对2006—2014年中国109个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分解分析。发现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情况,而技术退步是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收支对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发现财政科技教育类支出所占比重、地方财政收支规模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财政分权则具有不利作用。此外,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亦能有效提升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高秀丽  孟飞荣  
运用索洛残值法测算了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物流业TFP,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物流业TFP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的物流业TFP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地理环境因素对物流业TFP的影响显著,地理位置相邻地区的物流业TFP具有趋同现象;基础设施和工业化进程对物流业TPF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需求条件和市场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胜  余芝雅  安庆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很多环境污染指标在世界排名也显著提高。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经济增长对环境一定是有害的吗?也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围绕着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但是很多文献都是利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排放关系来识别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认清这两者都是生产过程的产出,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导致产出的结果。忽略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的效率变化,只研究两个产出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基础,也妨碍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识别。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很多学者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环境绩效指标。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