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31)
2023(8503)
2022(7161)
2021(6755)
2020(5437)
2019(12262)
2018(12174)
2017(23712)
2016(12864)
2015(14818)
2014(14956)
2013(15182)
2012(14753)
2011(13355)
2010(13885)
2009(13282)
2008(13426)
2007(12157)
2006(11344)
2005(10458)
作者
(37717)
(31187)
(30768)
(29611)
(19782)
(14695)
(14295)
(11929)
(11862)
(11375)
(10623)
(10207)
(10071)
(10037)
(9781)
(9385)
(9087)
(9072)
(9021)
(8921)
(8233)
(7692)
(7380)
(7213)
(7148)
(7104)
(7039)
(6961)
(6326)
(6164)
学科
(61420)
经济(61264)
管理(36942)
(34882)
(27052)
企业(27052)
(25698)
中国(24477)
方法(19718)
地方(19332)
(18959)
数学(15282)
数学方法(15207)
业经(15159)
(14979)
(13204)
财政(13096)
(12765)
银行(12751)
(12309)
农业(12022)
(11306)
金融(11305)
(10938)
财务(10920)
财务管理(10872)
(10789)
(10660)
(10644)
企业财务(10379)
机构
学院(191133)
大学(190346)
(82223)
经济(80447)
研究(69761)
管理(67240)
理学(55388)
中国(55328)
理学院(54711)
管理学(54014)
管理学院(53637)
(49154)
(41745)
科学(39808)
(36251)
财经(34166)
研究所(31585)
(31020)
中心(30589)
(30583)
(28614)
北京(27818)
(27804)
师范(27596)
经济学(25901)
(24995)
财经大学(24635)
(24211)
经济学院(23154)
业大(22778)
基金
项目(108093)
研究(85590)
科学(83763)
基金(74901)
(62843)
国家(62191)
社会(55626)
科学基金(52054)
社会科(51534)
社会科学(51518)
(43034)
教育(38985)
基金项目(38798)
编号(36566)
(35362)
成果(32754)
资助(30717)
(29026)
自然(28868)
自然科(28067)
自然科学(28059)
自然科学基金(27529)
课题(26199)
重点(24416)
(24336)
发展(24124)
(23712)
(22925)
项目编号(22199)
(21900)
期刊
(106730)
经济(106730)
研究(69879)
中国(45799)
(40852)
(28296)
管理(26203)
学报(25944)
教育(25925)
科学(23876)
(23417)
金融(23417)
大学(20212)
农业(19287)
学学(18516)
财经(18022)
业经(17991)
经济研究(17644)
技术(15583)
(15464)
问题(14451)
(11570)
图书(10331)
商业(9968)
理论(9684)
会计(9591)
国际(9319)
技术经济(9208)
改革(9152)
(9152)
共检索到323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炜光  任晓兰  
财政学是一门交叉的综合社会科学,而财政社会学正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不仅是政府施政的角度来研究财政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探求公共财政发展规律的科学门类。财政社会学致力于通过对税收和预算制度变革的研究,探求推进现代国家的建构和政治文明进步的途径,为财政学研究开辟了新境界。从葛德雪、熊彼特到耶希特、兹尔坦,上个世纪后半期在美国的复兴,西方的财政社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学术探索,而我国古代的财政思想也与其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当代中国正在向"税收国家"和"财政国家"转型,政府养活人民的"财政幻觉"正在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引入财政社会学思维变得日益重要。经我国学者的努力,或许财政社会学的复兴之地正是在中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潮  
财政主体是财政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国家出现后,国家成了财政主体的抽象物,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者,是活动着的财政主体。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以及群体规模的扩大,财政主体作为财政活动的决策者和实施者,经历了公众—君主—公民的演进过程。深化对财政主体演进的研究,不仅对指导中国财政实践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要求,而且对发展中国财政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熊进  林陈原野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项目制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历史与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强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事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发挥了巨大支持作用,由此也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检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因在总体上把项目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而强调其政策性、资源性、效率性、绩效性等特征,从而构建了一种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进路。然而,财政学式的研究进路聚焦于项目制本身而忽视了其与国家、大学、教师等主体间的关联机制所塑造的高等教育治理意涵等财政项目制之外的方法论议题,有可能会狭窄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论域空间。因此,有必要实现研究从财政学向财政社会学的转变,让项目制成为一面理解高等教育治理中系列命题的透镜。高等教育财政项目制的完整诠释仰赖于财政学与财政社会学这两种研究进路能否合二为一:以财政学的论述为基础,迈向财政社会学的深度拓展,以达成研究的完整性与深刻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何盛明  
目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改革起点决定了这是一场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财政问题必然与此紧密相连。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财政模式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是财政实践部门面临的根本难题,也是理论研究面对的崭新课题。经过多年的摸索探讨,我国已明确提出了依据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建立公共财政模式的任务。但是,这一改革目标又应该如何去实现?几百年来,存在于西方国家的就是公共财政。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的不只是如何看待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实践的态度问题,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才是更重要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志勇  
财政学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财政学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基本问题的意义不是给出问题的标准答案。对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代表着对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不同认识。文章概括了四大基本问题,涵盖财政学的边界、私人与公共的关系、财政政策评价的标准、国家财富管理的奥秘。文章进一步提出中国财政学发展的两大着力点:一是理解中国财政;二是加强财政学科和专业建设。财政学科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对现实财政问题进行规范的有深度的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案,中国财政学也会因此得到真正的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傅娟  
本文研究财政学主流从德国范式到美国范式的演变史。文章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财政”一词进行文献研究,认为财政学产生于德国而非英国;然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还原经济学如何一步步取代财政学的历史过程。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财政学并非经济学的分支,二者产生的土壤与哲学根基都不相同;第二,经济学的几次变革反映出其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无法作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当代主流财政学与现实脱节的原因在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的财政实践在向德国学习,而英美的公共经济学却取代德国财政学,成为财政学的主流。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史锦华  
财政社会学注重解释在不同财政体制下国家的政治形态和不同政治形态的国家在财政制度变迁中的社会变化,从而使财政制度成为理解和分析国家形态—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三维度间关系的重要支撑和基础。财政社会学强调"税收讨价还价—政治民主模式"的政治价值取向,并由此将税收国家与政治民主相对应。面对这种制度变迁路径下所产生的"中国困惑",财政社会学提出了税收制度改革和"国退民进"的解决方案。在构建中国财政学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财政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但同时需扬弃其现有理论中特定的话语特权和政治价值判断,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来构建未来中国的财政学。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杨志勇  
国家支配社会较多份额的资源,决定了必须有专门的学科对此加以研究。财政学具有天然比较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财政学人曾努力嫁接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但这仍不足以应对现实巨变的挑战。中国财政学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学科发展史中汲取经验,需要整合本土资源、放眼世界,并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坤  张鹏  
中国财政学是世界财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财政学发展史上,中国财政学又表现出了典型的特殊性和自足性。在遵循财政学基本框架和原理的基础上,以财政运行规律和财政权力制衡为理论延展的"双轮",结合经济体制和改革环境的变化,中国财政学先后经历了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和国家治理论三个阶段,理论体系上有飞跃和创新,但思想体系和基本逻辑框架却始终保持着融合和统一。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肖育才  
自亚当.斯密以来,财政学理论随着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研究的范围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张日渐丰富,在取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同时也面临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从现代财政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出发,对近期财政学发展的成果进行综述,就中国当前财政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勾勒出未来中国财政在税收政策、政府预算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间财政关系与财政分权、财政风险以及公共财政建设的国际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玮  
价值理论是影响财政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产生为西方财政学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提供了关键性的理论基础条件。我国当前的“公共财政”研究借鉴和吸收了一些西方财政学的观点 ,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些观点的价值论基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秦洪伟  赵文晶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钟晓敏  高琳  
与传统财政学一样,现代财政学也是研究政府的收支活动。但不同的是,现代财政学更加注重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及经济主体的影响、经济主体对政府行为的影响以及政府决策行为等,它不仅涉及到政府的财务问题,更主要的是,它与资源的实际使用联系起来。本文从财政学研究思想的演变、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四个方面,对财政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试图勾勒出财政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志勇  
新中国财政学70年的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财政学的探索过程。新中国财政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相适应的财政学;二是构建与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财政学;三是构建与财政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财政学。新中国财政学在财政本质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现代财政制度理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正在构建之中。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志广  
2005年10月,第五届国际财政社会学研讨会将在德国埃尔福大学(Erfurt University)召开,按照研讨会征文通知的说法,财政社会学思想长期以来受到忽略,现在是其被重新认识的时候了,并且各国之间巨大的发展差异为财政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国外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内还知者寥寥,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则几乎仍为空白。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财政社会学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