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72)
2023(12268)
2022(10451)
2021(9696)
2020(8263)
2019(18524)
2018(18244)
2017(34218)
2016(19497)
2015(21879)
2014(21996)
2013(21612)
2012(20241)
2011(18032)
2010(18473)
2009(17541)
2008(17521)
2007(16051)
2006(14410)
2005(13255)
作者
(56850)
(47470)
(47012)
(45166)
(30175)
(22746)
(21367)
(18404)
(18103)
(17302)
(16193)
(16140)
(15529)
(15511)
(15317)
(14384)
(14039)
(13885)
(13772)
(13537)
(12037)
(11927)
(11707)
(11107)
(10730)
(10730)
(10696)
(10394)
(9755)
(9587)
学科
(71679)
经济(71545)
管理(65881)
(56779)
(48373)
企业(48373)
(35293)
方法(27437)
(23052)
(23049)
数学(22961)
数学方法(22706)
中国(21842)
地方(18928)
(17774)
财务(17733)
财务管理(17670)
(17452)
业经(17407)
企业财务(16867)
(16729)
财政(16004)
农业(14629)
(13985)
银行(13941)
(13187)
(13166)
(12962)
金融(12955)
体制(12818)
机构
大学(271375)
学院(269844)
(105489)
经济(102881)
管理(99064)
研究(94943)
理学(83807)
理学院(82860)
管理学(81366)
管理学院(80884)
中国(73742)
(63188)
(57925)
科学(57718)
(50553)
(49361)
(46504)
财经(44775)
中心(44202)
研究所(43747)
业大(41253)
(40322)
农业(39330)
(36931)
北京(36057)
(35369)
(34957)
(34528)
师范(34501)
财经大学(32734)
基金
项目(174956)
科学(136418)
研究(127835)
基金(125384)
(109976)
国家(108978)
科学基金(92358)
社会(80770)
社会科(76196)
社会科学(76174)
(71687)
基金项目(65457)
教育(59774)
自然(59279)
(58303)
自然科(57859)
自然科学(57833)
自然科学基金(56811)
编号(51535)
资助(51420)
成果(44767)
重点(40070)
(38931)
课题(37988)
(36862)
(36416)
(35769)
(33732)
创新(33641)
科研(33287)
期刊
(128301)
经济(128301)
研究(86365)
中国(67202)
(55954)
学报(47408)
(47329)
科学(41167)
管理(38832)
大学(36270)
学学(34091)
教育(33578)
农业(30965)
(28799)
金融(28799)
财经(23554)
技术(22335)
(20151)
业经(19909)
经济研究(19204)
问题(16320)
(15608)
(15397)
会计(14299)
财会(13822)
图书(12324)
业大(12250)
(12189)
科技(12000)
技术经济(11950)
共检索到436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跃  
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确立和调整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一方面财政是政府治理的基础,资金严重匮乏肯定影响政府治理;另一方面财政又建立在辖区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当不适当地追求财政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破坏政府治理的社会基础。上级政府在对待下级以及基层政府在对待辖区百姓时,都有其权力的边界,超出这个边界,不仅会降低地方治理的水平,造成治理混乱,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将会危及上级政府主要领导人的威信和位置。文章通过对安徽省S县财政体制变迁与地方治理关系的考察,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财源争夺三个方面描述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兴龙  
一、引言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5 789.05亿元,比2010年年底增加38 679.54亿元,年均增长19.97%;风险总体可控,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部分地方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等等。随着新一轮政治周期的开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但被写入中央和各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治理问题,已演变成关乎公共财政转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高峥  曾康华  
本文利用1978—2007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收入和GDP数据,把财政体制作为虚拟变量,构建五线段回归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2007年期间我国四次财政体制变迁对地方财力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体制变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志勇  陈莉莉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背后,积累了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矛盾激化、粮食安全风险、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等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促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模式,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构建地方政府"税收财政"模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吉文  李涛  
本文在规范的分税制管理体制的背景下,利用安徽省1994-2010年的数据,对民生投资性支出与财政分权进行协整分析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安徽省的民生投资性支出具有长期和短期并存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入进行规范的分税制改革和完善相关的转移支付制度等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姜长青  
我国在建国初期、大跃进时期和2009年分别发行了三次地方债券,各自取得了不同的历史成效。这三次地方债券的发行,都和当时的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从财政体制的视角对三次发行地方债券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地方债券的发行提供历史的借鉴。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龙龙  
论财政体制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问题马龙龙一、行政性分权模式与经济性分权模式之比较所谓财政体制的分权模式,是相对于财政体制的集权模式而言。笼统地说,改革开放前的“统收统支”为基本特征的财政体制属于集权模式,改革开放后,“分灶吃饭”、“分级包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许坤  管治华  
文章以安徽省各市级行政单位2007-2014年数据为例,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其财政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面板模型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效率测算结果表明:安徽市级政府财政支出效率总体相对低效,皖南地区整体高于皖北地区;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对各行政单位财政支出效率影响差异较大;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对提升财政支出相对效率无显著效果。面板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社会平均税收负担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财政支出效率存在显著影响;2011年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立和行政区划调整对影响财政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付景涛  倪星  
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机制由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及其财政活动、财政利益相关者及其财政问责构成,是对地方政府财政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的概括。经济、政治和行政制度决定着财政责任机制及其变迁,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政治弱化+中央政府集权"的制度组合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政治弱化+中央政府放权"的制度组合下,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机制都不够完善,可行对策是从政治、行政和财政三个层面上推行分权改革并提供配套措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贾俊雪  宁静  
基于2004年以来实施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本文重点探究了纵向财政治理结构安排在促进地方政府职能优化中的作用。特别地,为了有效校正选择偏差问题,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全国县级面板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构造反事实,在拟自然实验环境下识别出改革对县级政府支出结构的因果处置效应。结果显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具有较强的职能扭曲效应,强化了县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支出行为偏差:改革导致县级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平均增加了4.312个百分点,较2002年提升了266.2%;导致教育支出比重和医疗卫生支出比重平均下降了1.061和0.588个百分点,较2002年减少了3.7%和12.7...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谢平  张春燕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废止再到恢复的历程,期间中央政府始终主导着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的变迁方向。随着财政分权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的制度需求也逐渐得到重视。由此,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和品种均日益扩大。通过引入SSP范式制度变迁分析,从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初始结构、所处市场的状态、上层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结果等层面分阶段解析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的变迁历程,根据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变迁所因循的路径依赖以及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中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制度需求与博弈过程,可判断未来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变迁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曾莲  王艳冰  
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出发,以城市建设投资所需资金来源为起点,将国内贷款与债券之和作为衡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指标,以期找出影响债务规模形成的因素。实证分析证实:土地财政和政绩利益环境是影响债务规模的主要因素,即土地出让金收入越多,地方政府能够获得的银行贷款就越多,债务规模也越大;财政分权程度越高,举债动机越强,政府的债务规模就越大;官员追求晋升的激励力度越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所需的资金越多,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就越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田发  周琛影  
县乡财政日益困难根源于地方财政体制不规范,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解困的根本出路在于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地方财政体制变革。但地方财政体制变革不能局限于边际微调,须考虑简化过多的财政级次。可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与"乡财县管"财政体制两项改革,将财政级次由五级简化为三级。并以这三级财政为架构,重新设计财政体制,合理配置政府间事权财权,达到县乡财政彻底解困的目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戴园晨  徐亚平  
财政体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支,进行财政管理中,划分各级政权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文章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着重分析了自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分灶吃饭”体制向地方包干财政体制演变的原因、作用及利弊,提出了“八五”期间改革地方财政包干制,为实现分税制准备条件的设想,强调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事权与财权相适应,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应经常调整的大原则。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玉波  唐莹  
分析地方土地财政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驱动因素,选用分税制改革后样本区间为1995~2010年16年间的中央、地方财政与土地出让金及税费收入数据,定量分析得出:一是分税制财政体制致使地方财政总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与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二是地方财政总收入对于土地财政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与完善地方土地财政与国家财政体制关系的具体对策建议,为构建地方政府可持续的土地财税收益(经营)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