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49)
2023(3776)
2022(3136)
2021(3078)
2020(2547)
2019(5616)
2018(5411)
2017(10081)
2016(5804)
2015(6596)
2014(6554)
2013(6707)
2012(6323)
2011(5426)
2010(5557)
2009(5267)
2008(5406)
2007(4678)
2006(4180)
2005(3809)
作者
(17422)
(14328)
(14299)
(13744)
(9204)
(6850)
(6496)
(5492)
(5487)
(5276)
(4923)
(4917)
(4854)
(4841)
(4663)
(4405)
(4389)
(4343)
(4196)
(4142)
(3697)
(3572)
(3569)
(3477)
(3332)
(3259)
(3204)
(3130)
(3104)
(2997)
学科
(21291)
管理(20908)
(18169)
经济(18140)
(15772)
(13881)
企业(13881)
财政(12377)
(10012)
(8385)
财务(8384)
财务管理(8343)
企业财务(7996)
方法(7763)
中国(7408)
(6709)
数学(6515)
(6470)
数学方法(6417)
(5460)
(4900)
(4815)
制度(4811)
及其(4757)
(4734)
地方(4652)
理论(4163)
体制(4104)
(3929)
政策(3846)
机构
大学(79180)
学院(76754)
研究(30331)
(28339)
经济(27648)
管理(25642)
(24039)
中国(22725)
理学(21541)
理学院(21240)
管理学(20811)
管理学院(20671)
科学(19906)
(17713)
(16906)
(16203)
研究所(14886)
财经(14323)
(13284)
中心(12984)
(12951)
农业(12928)
业大(12190)
(11693)
北京(11406)
(11016)
财经大学(10400)
(9876)
(9751)
师范(9674)
基金
项目(49149)
科学(36872)
基金(34917)
研究(33962)
(32084)
国家(31807)
科学基金(25597)
社会(20607)
社会科(19347)
社会科学(19339)
(18707)
基金项目(17598)
自然(16944)
自然科(16540)
自然科学(16529)
(16509)
自然科学基金(16226)
教育(15602)
资助(15016)
编号(13516)
成果(12792)
重点(11654)
(10899)
(10076)
科研(10001)
课题(9893)
计划(9863)
(9813)
(9420)
创新(9221)
期刊
(33905)
经济(33905)
研究(27641)
(24417)
中国(20439)
学报(17136)
(14189)
科学(13116)
大学(12530)
学学(11767)
管理(9745)
农业(9405)
教育(9330)
财经(7986)
(7200)
财政(7200)
(6830)
(6646)
金融(6646)
会计(6573)
经济研究(6297)
图书(6267)
财会(5479)
书馆(5102)
图书馆(5102)
(5036)
(4978)
技术(4856)
业大(4400)
问题(4239)
共检索到131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童光辉  张鹏  
中国之所以将"公共财政"作为标识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旗帜,是旨在突出和彰显体制转轨过程中财政的"公共性",所以,正确理解和解释"公共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别梳理了中国财政学和西方财政学中对于"公共性"的不同定义,反思分歧的由来、问题的焦点及折中的可能,然后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架构,从而拓展我们既有的认识。简而言之,财政的"公共性"的概念可归结为三个层次:一个中心、两大原则和三项职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馨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中国与西方财政学或财政理论无例外地都必须先回答“什么是财政”这一问题。由于中西双方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不同,以及中两双方分析问题角度的不同,双方理论界所得出的答案是大相径庭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瑞  
近年来 ,尤其是我国提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基本框架以后 ,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在如何更好地实践财政公共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同时 ,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如财政公共性是财政一般范畴还是财政特殊范畴 ?公共财政是否公共性的必然选择 ,国家财政是否就是对公共性的否定 ?公共性的最佳实现形式是什么 ?等等。本文从国家与财政的关系入手 ,对财政公共性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财政公共性脱胎于国家的公共性并由国家强制权力保证实施 ,其具体内容取决于一国的基本国情 ,而且与财政实践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进而得出当前进行财政理论研究 ,应紧密联系中国国情 ,在维护国家绝对权威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实现财政公共性的完全体...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国清  
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财政本来就是公共的,但其公共性又是发展的,在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下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实现形式和存在范围是不完全相同的。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公共性才真正取得独立、成熟、规范、完全的存在形式———公共财政,亦即市场经济财政。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体系,乃势所必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宋德安  
一、公共财政理论与契约论 国内财政学界认为公共财政学说不能成立的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公共财政学以社会契约论的国家学说为基础,但契约论为卢梭等人的向壁虚构之作,历史上找不到它曾经存在的根据,故公共财政学不能成立。“社会契约论……只是而且永远是一个‘美丽的虚构’,根本不是现实的反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袁星侯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之后 ,围绕着公共财政与财政的公共性问题 ,人们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场争论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本文对其中一些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作了综述和评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耀宗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危机丛生,政府财政性拨款总量不足,比例持续下降;学费收入占总经费比例持续增长,影响入学机会公平;高校贷款危机凸显,影响加剧;财政分权导致高校财政出现系统化差异。市场机制过度引发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带来大学公共性缺失,体现在高等教育财政规模不足、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质量遭受质疑、教育腐败、大学功能窄化。从2002年始,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政策整体取向发生转变,政府职能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财政制度从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过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知识经济形态以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质量提升的吁求,要求高等教育财政把彰显公共性作为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价值标杆。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守刚  
现代财政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公共性,体现为财政收入的大众性、财政支出的公益性和财政管理的公开性,这一特征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获得的。本文以西欧部分国家为例,分别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财政管理诸环节的变迁出发,考察西欧地区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演进过程,透视现代财政的关键特征及其演变的基本脉络。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童光辉  范建鏋  
关键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尚希  
在我国讨论“公共财政”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认为要从一定历史背景认识公共财政 ,以经济的市场化为前提 ,搞公共财政不等于放弃宏观调控。本文对如何解决财政存在的“缺位”与“越位”,以及如何构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永刚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功效,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与共享社会公共利益为旨归,葆有显著的公共性品格。公共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公益、平等、共享是教育公共性的内在意蕴。在当今时代培植、护卫与拓展教育的公共性,需做到以下几方面,即提升意识:大力倡导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强化责任:健全与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以提升教育的平等性;统筹协调:统整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治理以延拓教育的共享性,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公共性的延伸与扩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倪代川  
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属性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基本概念,着重从主体、空间、文化、功能、资源、服务六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内涵,从现代性、参与性、共享性、层次性、批判性等方面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基本特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匡小平  肖建华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市场化渐进改革中,财政体制的调整无疑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体制上的递增效应,从而创造了"中国奇迹"。回顾30年的财政体制演进历程,我国财政改革走的是一条公共之路,在经历延续与继承(1978-1980)、放活与改革(1980-1993)、纠偏与软着陆、明细与改革(1998至今)四个基本阶段后,公共性逐步回归并得到加强。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改革还需要在分权、规范支出、转移支付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但1998年搭建的公共财政框架意味着我国的财政体制将继续沿着公共化的道路前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