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4)
2023(6381)
2022(5382)
2021(4862)
2020(3963)
2019(9026)
2018(8516)
2017(16696)
2016(8885)
2015(9763)
2014(9907)
2013(10062)
2012(9707)
2011(8521)
2010(8971)
2009(8560)
2008(8315)
2007(7559)
2006(6927)
2005(6382)
作者
(24920)
(21083)
(20756)
(20216)
(13396)
(9843)
(9398)
(8067)
(7799)
(7677)
(7378)
(6865)
(6825)
(6786)
(6758)
(6335)
(6211)
(6010)
(5861)
(5615)
(5367)
(5075)
(4973)
(4917)
(4805)
(4781)
(4445)
(4349)
(4304)
(4201)
学科
(62092)
经济(62050)
管理(32404)
(25474)
(24732)
地方(19785)
(19624)
企业(19624)
方法(17841)
数学(16218)
数学方法(16154)
财政(14272)
中国(13304)
地方经济(13178)
(11804)
(11382)
(10102)
财务(10098)
财务管理(10049)
业经(9900)
(9876)
(9825)
企业财务(9607)
(8169)
农业(8165)
经济学(7390)
环境(7304)
(7186)
(7011)
国家(6816)
机构
学院(130787)
大学(130279)
(69962)
经济(68891)
研究(49100)
管理(47396)
(40485)
理学(40206)
理学院(39746)
管理学(39340)
管理学院(39079)
中国(37674)
财经(27591)
(26399)
科学(26264)
(25033)
(24917)
经济学(24014)
研究所(21857)
经济学院(21402)
中心(21132)
(20210)
财经大学(20017)
(16997)
(16820)
北京(16761)
(15855)
(15377)
(15099)
师范(14997)
基金
项目(79110)
科学(62394)
研究(58961)
基金(58952)
(50340)
国家(49964)
科学基金(42880)
社会(41348)
社会科(39329)
社会科学(39320)
基金项目(30513)
(29263)
教育(25425)
自然(24632)
资助(24302)
自然科(24059)
自然科学(24055)
(23700)
自然科学基金(23614)
编号(22047)
成果(19037)
(18548)
国家社会(18382)
(18126)
重点(17817)
(16313)
(16223)
教育部(16093)
经济(16091)
人文(15760)
期刊
(87418)
经济(87418)
研究(49347)
(37357)
中国(26762)
管理(18996)
学报(16849)
经济研究(16280)
科学(15733)
财经(15595)
(15314)
(13572)
大学(13512)
学学(13201)
(12558)
金融(12558)
问题(10876)
技术(10297)
业经(9913)
农业(9891)
(8806)
财政(8806)
技术经济(8401)
(8079)
会计(7950)
统计(7653)
世界(7620)
财会(7597)
经济问题(6968)
经济管理(6824)
共检索到217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后小仙  郑田丹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可分为财政分权激励、转移支付激励与债务软约束激励三种形式,地方政府偏好可分为投资性偏好、服务性偏好和平衡性偏好三种类型。论文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聚类分析、Probit模型等方法揭示了三种财政激励方式与不同政府偏好的内在关联性,进而探讨财政激励的有效性和最优激励机制的选择。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激励会促使地方政府出现平衡性偏好,转移支付激励会使地方政府倾向于服务性偏好,债务软约束激励则使得地方政府出现投资性偏好。投资性偏好与平衡性偏好均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且平衡性偏好较之投资性偏好有较大促进作用;服务性偏好短期内则对经济有阻碍作用,但在长周期内会有促进作用。据此建议,中央政府要积极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建立制度化的财政分权激励政策,完善央-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限额管理,积极引导地方政府的平衡性偏好,实现经济社会的结构性优化,使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后小仙  郑田丹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可分为财政分权激励、转移支付激励与债务软约束激励三种形式,地方政府偏好可分为投资性偏好、服务性偏好和平衡性偏好三种类型。论文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聚类分析、Probit模型等方法揭示了三种财政激励方式与不同政府偏好的内在关联性,进而探讨财政激励的有效性和最优激励机制的选择。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激励会促使地方政府出现平衡性偏好,转移支付激励会使地方政府倾向于服务性偏好,债务软约束激励则使得地方政府出现投资性偏好。投资性偏好与平衡性偏好均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且平衡性偏好较之投资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后小仙  郑田丹  
利用1999—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二元晋升激励与三维政府偏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投资最大化激励在短期内会迅速推动经济增长,而公共服务最大化激励长期内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将晋升激励、政府偏好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框架后发现:投资最大化激励对投资性偏好、公共服务最大化激励对服务性偏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投资最大化激励相比,公共服务最大化激励诱导地方政府选择平衡性偏好。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魏婕  许璐  任保平  
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内生机制。中国官员由于任期限制会在有限时间内对政治激励做出强烈的反应,基本手段是通过利用财政倾斜支出偏向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数量,从短期和显性释放信号以获取优势,而对着眼于长期的经济增长质量缺乏兴趣,所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长期呈现不高的状态。同时基于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证实了我们的研究结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以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关键在于转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机制;完善官员考核体系,特别是加大反映增长质量核心内容的考核指标,使得地方官员以民意为施政的方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起生  
分税制以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政治推动力从中央政府转到地方政府。政府行为的市场化不仅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推动力,也为地方政府官员运用现有权力和可控资源进行寻租提供了可能。从地市级层面上探究地方政府行为对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并将官员腐败纳入地方政府产生干预行为的动机,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多重利益驱动下产生的银行信贷干预行为,会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地市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财政激励、晋升激励、腐败都会对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但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三种利益动机驱动下产生的信贷干预行为的影响程度同样存在差异,其中晋升激励和腐败行为的影响更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唐晓华  景文治  
改革开放以来,信号激励行为逐渐成为中国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所传递的经济信号在引导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在多级政府框架DSGE模型中从供给与需求两侧引入内生化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了中央政府信号激励行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中央政府在供给侧提升"晋升倾向"远比提升"发展倾向"更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2)中央政府在需求侧使用"晋升倾向"信号不仅无法实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促进,反而会产生较强的抑制效应。政府在供给侧可通过稳定且审慎的"晋升倾向"信号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更贴近基层的优势,充分激发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的积极性,而在需求侧则可通过直接公共消费性投资传递"发展倾向"信号,实现对地区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促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吕冰洋  李钊  马光荣  
中国以分税和转移支付为代表的财税体制是近30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分税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中央政府将分税用于转移支付又会影响受助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有必要将分税和转移支付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果。理论分析说明,分税的逻辑是寓平衡于激励,转移支付的逻辑是寓激励于平衡,分税与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均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效应的总和决定了总体增长效应。本文基于2000-2016年面板数据,证实了市县政府财政收入分成率与转移支付均等化力度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首次考察了分税与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效果,能够为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提供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华春  刘清杰  
为研究地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效率等环境变量对财政预决算偏差的影响,本文构建三个理论假设并通过面板数据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结果符合预期。研究表明:上述各要素之间存在长期和短期稳定关系;地区经济增长对预决算偏差的影响最为显著,呈现正向扩大效应;地方政府效率与预决算偏差的长期关系更加稳定,且对预决算偏差具负向冲击力;财政预决算偏差中,支出偏离度与收入偏离度的关系微弱,弹性系数较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缩小预决算偏差,我国应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降低GDP指标权重,重视提升地方政府效率,推进建设规范有序的现代财政治理机制。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宝礼  胡雪萍  
土地城镇化过快是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以 Turnbull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经济增长和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土地镇化偏好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官员晋升激励与分税制导致的经济增长与财政压力能够加速土地城镇化进程。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动机和财政压力对土地城镇化具有正向效应,并且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存在跨地区差异。研究土地城镇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了土地城镇化引起的高地价不利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宝礼  胡雪萍  
土地城镇化过快是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以Turnbull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经济增长和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土地镇化偏好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官员晋升激励与分税制导致的经济增长与财政压力能够加速土地城镇化进程。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动机和财政压力对土地城镇化具有正向效应,并且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存在跨地区差异。研究土地城镇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了土地城镇化引起的高地价不利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再起  徐艳飞  
地方政府的集体利益偏好就是追求预算外收入。以此为逻辑起点,利用1985—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表明,官员集团(尤其是中下层官员)"预算外收入"的集体利益偏好与高层官员"政治晋升"的个体利益偏好、地方政府的利益激励与中央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高度共融。不同时期差异显著:1993年以前,地方政府追逐预算外收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反过来会抑制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扩张;1993年之后,二者相互促进,且预算外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大于之前。根据两阶段的实证结果差异,可以进一步推知,对于整个地方政府而言,政治晋升激励优先于以预算外收入为主要表现的财政激励。随着现有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负效应尽显,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我国省级政府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的策略互动行为、形成机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86~2006年间,我国地方政府在财政总支出(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支出)、各类支出项目(包括经济性、社会性和维持性支出)方面存在显著的策略互动行为,财政竞争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预算内支出、经济性和维持性支出竞争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其中经济性支出竞争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社会性支出竞争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预算外支出竞争的影响则比较模糊。1994年分税制改革明显改变了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模式,有效遏制了地区间过度竞争态势,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但同时也过度削弱...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文剑  覃成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贾俊雪  郭庆旺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全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从地区经济增长效应视角,对我国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是否合理作出科学判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总支出和社会性支出责任安排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经济性和维持性支出责任安排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但显著性较差,收入责任安排的影响则较为模糊。这些影响总体上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主要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总支出特别是社会性支出责任安排有关:当地区经济发展和总支出特别是社会性支出分权程度超过一定阀值时,适当集权将有助于优化收支责任安排,促进地区经济增长;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总支出和社会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立  刘穷志  
本文建立了政府支出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取决于预算、投资生产率和支出结构。借助VAR实证模型,中国的经验实证分析表明:公共花费是公共投资的基础,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影响变量;公共投资不一定能促进GDP增长。为此,我们提出政策建议: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由投资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