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88)
2023(7394)
2022(6240)
2021(6026)
2020(4949)
2019(11177)
2018(10931)
2017(21071)
2016(11817)
2015(13482)
2014(13654)
2013(13272)
2012(12716)
2011(11045)
2010(11528)
2009(10878)
2008(11613)
2007(10440)
2006(9271)
2005(8509)
作者
(32361)
(26813)
(26731)
(25880)
(17558)
(12881)
(12310)
(10294)
(10286)
(10200)
(9145)
(9035)
(8816)
(8656)
(8619)
(8159)
(8110)
(8091)
(7793)
(7745)
(6891)
(6610)
(6506)
(6214)
(6165)
(6150)
(6105)
(6010)
(5381)
(5370)
学科
(43898)
经济(43853)
管理(43388)
(37263)
(32668)
企业(32668)
(28973)
方法(17885)
数学(15561)
数学方法(15259)
(14976)
财务(14954)
财务管理(14908)
企业财务(14174)
中国(13420)
财政(13098)
(13007)
(12696)
(10656)
地方(10207)
(10149)
(9984)
贸易(9978)
(9757)
(9382)
银行(9375)
业经(9129)
(8745)
(8477)
(8438)
机构
学院(162654)
大学(161371)
(67125)
经济(65514)
管理(60257)
研究(54928)
理学(50336)
理学院(49838)
管理学(48917)
管理学院(48620)
中国(46594)
(43507)
(34077)
科学(31191)
财经(29543)
(28169)
(26680)
(26593)
中心(26061)
研究所(24316)
(23297)
北京(22024)
财经大学(21443)
(21062)
(20483)
经济学(20380)
师范(20305)
业大(20143)
(19586)
(18328)
基金
项目(96356)
科学(75455)
研究(73158)
基金(69310)
(58728)
国家(58188)
科学基金(50183)
社会(45641)
社会科(43198)
社会科学(43188)
(37359)
基金项目(35049)
教育(34443)
自然(31703)
(31220)
自然科(30988)
自然科学(30984)
资助(30489)
自然科学基金(30407)
编号(30338)
成果(27188)
(21948)
课题(21767)
重点(21651)
(20279)
(19829)
(19454)
教育部(19174)
项目编号(19071)
(18663)
期刊
(80615)
经济(80615)
研究(56209)
(40101)
中国(37763)
管理(24253)
(23157)
金融(23157)
学报(22405)
(21496)
科学(19893)
教育(19280)
大学(17891)
学学(16821)
财经(15499)
农业(14324)
技术(13918)
经济研究(13660)
(13231)
业经(11447)
会计(11314)
(10283)
财会(10101)
问题(9937)
国际(9147)
(8270)
(8193)
财政(8193)
理论(8126)
(8106)
共检索到271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邱兆祥  郭红玉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一些结合部,深入研究这些结合部对于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减少政策摩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已经能够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主动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运用间接手段调节供求关系,并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宏观调控体系。文章强调,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政府“财政货币双稳健”宏观调控思想的确立,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将从以总量调控为主转向以结构或制度配合为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方春树  聂建平  袁晋华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协调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江西分行方春树,聂建平,袁晋华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选择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各有各的功能和特点,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IS-LM宏观平衡原理和"相机抉择"理论,应将财政政策与货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兴益  
强化宏观调控应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部汪兴益要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十分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把分力变合力,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1)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应实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货币政策的最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会议秘书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部分,其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以及两大政策目标、手段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高效、顺畅运行的重要保证甚至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曾康霖  王文宁  
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配合西南财经大学曾康霖王文宁财政银行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部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说来,财政政策包括着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货币政策包括着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财政政策作用的途径主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平  周富祥  田江海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米建国  宋光茂  张承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加强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减轻周期波动,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拟在实证分析二者配合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机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建强  张淑翠  秦海林  
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分治策略倾向,及财政部与中央银行的部门博弈,都表明政策协调已成为影响宏观政策调控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含有"双面信贷摩擦"、政策博弈及"事前预防"与"事后救助"等特征DSGE模型,讨论分析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问题。研究发现:第一,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不同步时,宏观政策调控存在政策工具冲突和叠加隐患。第二,财政部门与中央银行缺乏协调合作时,行动不一致容易造成纳什博弈,政策实施难以独善其身,"非预期效果"降低社会福利水平。第三,财政政策是宏观审慎框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寓禁于征"的庇古税兼具"事前预防"和"事后救助"功能。第四,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既要丰富"事前预防"工具箱,也要进行"事后救助"机制安排。有偿财政救助、惩罚性税收等措施,能规避道德风险,很大程度上提升宏观审慎政策效果。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海  
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于海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重要经济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增减信贷规模、增减社会现金供应及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政府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沫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我国在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定实施并驾齐驱,应对频繁变动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两者的协调配合受到政府的重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金融和财政制度的约束、中央政策和地方执行的偏差,两大政策在配合导向上缺少前瞻性、在操作上存在滞后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配合作用效果。(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中央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青  刘美清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刘青刘美清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否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国家只能通过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对国民经济进行间接地调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贾康  孟艳  
为了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利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在协调配合的各领域求同存异,提高协调配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开拓协调配合的广度和深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于海  
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于海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或在某项特殊的经济政策执行时,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也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做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甚大。一...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贾康  孟艳  
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即政府调控主体主要通过政策手段把经济参数附加到市场上多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信号上,进而调节、引导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间接调控所依仗的主要政策手段,便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共同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贾康  
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是应对新形势下通胀预期和压力所必需的总量调控措施,在财政政策"积极"姿态仍存的期间,其政策扩张的力度也会有一定收敛随着经济运行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已实行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重大调整,而财政政策则继续保持积极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