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04)
2023(10584)
2022(8719)
2021(8512)
2020(7167)
2019(16387)
2018(16138)
2017(30865)
2016(16402)
2015(18064)
2014(17910)
2013(17129)
2012(15311)
2011(13162)
2010(13007)
2009(11745)
2008(11482)
2007(9162)
2006(7603)
2005(6456)
作者
(40017)
(33557)
(33484)
(32197)
(21288)
(15846)
(15455)
(13056)
(12942)
(11588)
(11534)
(11317)
(10501)
(10359)
(10355)
(10344)
(10082)
(9723)
(9607)
(9362)
(8027)
(7995)
(7882)
(7741)
(7689)
(7603)
(7182)
(7078)
(6619)
(6490)
学科
(59516)
经济(59439)
管理(49023)
(47888)
(38277)
企业(38277)
方法(30634)
(30248)
数学(27805)
数学方法(27428)
中国(20376)
(17464)
(17168)
(15007)
财务(14967)
财务管理(14910)
企业财务(14235)
财政(13757)
业经(13064)
(12404)
银行(12398)
(11755)
(11625)
农业(11357)
(11227)
(11075)
保险(10983)
地方(10930)
(10822)
金融(10821)
机构
大学(209281)
学院(207631)
(88598)
经济(87014)
管理(86163)
理学(74383)
理学院(73701)
管理学(72567)
管理学院(72119)
研究(63535)
(53087)
中国(52708)
(41469)
财经(38174)
科学(34951)
(34910)
中心(30994)
(30122)
(28805)
财经大学(28607)
经济学(28510)
(27058)
业大(26804)
经济学院(25835)
研究所(25604)
北京(25470)
(25160)
师范(24919)
(23650)
(23013)
基金
项目(144834)
科学(115933)
研究(109319)
基金(108168)
(92363)
国家(91585)
科学基金(81019)
社会(72252)
社会科(68560)
社会科学(68544)
基金项目(56873)
(54692)
教育(51113)
自然(50600)
自然科(49504)
自然科学(49490)
自然科学基金(48590)
(45940)
编号(44043)
资助(43439)
成果(35503)
(33317)
重点(32053)
国家社会(31201)
(30698)
教育部(29888)
(29695)
(29217)
课题(29010)
人文(28967)
期刊
(90580)
经济(90580)
研究(66553)
(46208)
中国(40885)
管理(30797)
学报(27140)
科学(25638)
(23735)
金融(23735)
(23379)
大学(22924)
教育(21619)
学学(21613)
财经(19391)
技术(18938)
(16541)
农业(15216)
经济研究(15190)
业经(13597)
财会(11960)
问题(11837)
会计(11033)
理论(10594)
(9747)
统计(9707)
实践(9571)
(9571)
技术经济(9399)
图书(9362)
共检索到309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尚希  武靖州  
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凸显出我国现代国家治理中对"风险"的关注。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公共风险是推动财政改革的动力之源,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是财政改革的三大推动力量。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政,其改革可从经济、社会、法治和全球治理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财政改革在各领域步调并非完全一致,则反映了各领域公共风险表现形式与轻重缓急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财政改革呼应时代变化,需要在内涵与路径上做出调整,把风险管理、综合平衡、利益调节等融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之中。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尚希  
四十年财政改革的逻辑本质是风险逻辑,也就是公共风险逻辑。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同阶段,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财政改革经历了放权、分权、治权三个阶段,也是财政改革的三种形态,成为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国家治理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牵引整个改革,又为整个改革提供支撑。要理解财政,最重要的是跳出部门思维
关键词: 公共风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付敏杰  
本文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制度改革置于统一的国家能力框架之下,通过分析"退""进""治"三阶段背后的阶段性和时代性,归纳了在提高国家能力过程中财政制度改革从"适应市场"到"匹配国家治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财政制度从与市场相关联的"财"转向与国家相关联的"政"的背后,"适应市场"和"匹配国家治理"是提高国家能力两个递进的理论逻辑顺序和相继的现实国家建构过程,核心是:(1)适应市场最主要的功能是增强国家财政抽取能力,而匹配国家治理就是在保持抽取能力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国家治理继续深度提高国家能力;(2)匹配国家治理并不是不再需要适应市场,而是要按照国家治理的要求重新塑造市场主体,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3)新时代国家能力的提高,要求财政制度必须走向现代财政制度,在更高层面上"适应市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尚希  李成威  杨德威  
本文以不确定性世界观为基础,从风险社会的逻辑视角出发,对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不确定性思维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颠覆了确定性的世界观。与此同时,人类也迈入了风险社会。以治理思维通过注入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基本逻辑,也是风险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的治理,是通过注入确定性化解国家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从而实现国家进步、人民和谐。提高公共理性水平是注入确定性的前提,而财政则是提高公共理性水平的基础,同时财政还发挥着公共风险"蓄水池"、国家治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万强  
近30年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已经由适应计划经济的财政体制转换为基本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其演进逻辑体现为趋理化的变革理念,渐进式的变革方式和市场化的变革路径。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框架需要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框架、主体功能区财政框架和省管县财政框架,并推进财政法制化、民主化和透明化建设。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尚不足以成为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框架和标准,财政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战略性的推进,而不是适应性的调整。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尚希  邢丽  
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个历程形成了"让利——放权——分权——非对称性分权"这样一个改革路径,体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特征和很强的中国特色。展望今后的财政改革,在经济市场化基本完成的条件下,其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将更为凸现,构建"民生财政"将是下一步财政改革的具体目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四十年。回眸过去的四十年,可以清晰地看到,牵扯社会利益神经的财政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中心和基础所在。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既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止险阀。国家治理进程中的任何"破"与"立"都与财政改革息息相关,丝丝相扣,四十年改革开放风雨征程中留下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财政改革历史画卷。为此,研究团队自2017年起,历时一年,最终形成了一本自成风格的《中国改革开放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光彬  
笔者通过对我国财政改革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制和税制变化所形成的财局与政局之间的互动演化,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最重要内因;财政困境的突破和矫正分利失衡是政府推进财政经济改革的直接动力;财政改革经历了从控税源到改税制的发展演进。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历史演进的逻辑对中国财政改革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财政逻辑和发展逻辑四个方面对我国财政改革进行了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保障中央政府的财政经济权威是改革不可动摇的政治逻辑,适应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是财政改革的经济逻辑,经济决定财政是财政改革的自身依存逻辑,财政经济矛盾的展开和克服的无限循环过程是财...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杜明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国家主导"的框架下,我国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师制度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历史研究,从教师培养、教师人事和教师培训三个维度对教师制度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描述.研究发现,四十年发展中,我国教师培养制度实现了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教师资格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层次较低的要求到更高层次、更专业化要求的转变,教师职务制度从侧重于"任命制"转变为规范化的"聘任制",教师编制制度从"城乡差异"的编制制度转变为"城乡一体"的制度,教师薪酬制度从结构工资制到职务等级制再到绩效工资制;教师培训制度也经历了从最初的"补偿式"培训,到强调教师达到基本胜任力的"普及提高式"培训,再到教师培养培训的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些制度转变的背后,显示出教师制度建构的基本逻辑:即它是一种渐进式改革;同时,总是受外部更大的体制改革的推动与限制;教师制度最为根本的是建构和保障教师"专业者"的身份.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茂聪  王宁  
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政策的纵向梳理,本文将其演进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全面重建的恢复时期(1978-1988)、稳中求进的探索时期(1989-1996)、拓展延伸的调适时期(1997-2011)以及守正出新的转型时期(2012-至今)。在此进程中,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在动力机制、价值取向、过程保障及政策话语四个方面呈现出特定的演变逻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应坚持开放性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新的转型。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匡小平  肖建华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市场化渐进改革中,财政体制的调整无疑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体制上的递增效应,从而创造了"中国奇迹"。回顾30年的财政体制演进历程,我国财政改革走的是一条公共之路,在经历延续与继承(1978-1980)、放活与改革(1980-1993)、纠偏与软着陆、明细与改革(1998至今)四个基本阶段后,公共性逐步回归并得到加强。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改革还需要在分权、规范支出、转移支付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但1998年搭建的公共财政框架意味着我国的财政体制将继续沿着公共化的道路前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吕炜  张妍彦  周佳音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财政理论缺乏将中国改革作为一个特殊过程、从改革发展全局视角对财政改革的逻辑进行探讨,导致关于中国财政理论基础的讨论缺少相应的实践对照和改革语境。探寻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财政逻辑,是构建和发展中国财政理论在方法论层面的有益探索。本文以40年改革实践的特殊过程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财政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回答"财政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贡献"为理论命题,总结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工具为改革进程承担成本和提供发展激励的实践逻辑。这种归结形成了中国财政理论认知区别于既有财政理论的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和财政关系的实践形态,有助于客观评价40年财政改革绩效、展望未来财政改革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财政观的继承与发展,是构建契合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财政理论基础的有益探索。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匡凯  
土地征收制度会受到财政政策影响。1959-1982年,财政权力下放、重工业优先支出,致使农村通货膨胀、地方征地权力增大,所以征地审批机关级别提高、权力回收,补偿标准上调。1982-1998年,分税制促使政府通过城市扩张提高GDP,加之通货膨胀使得征地程序更严格,补偿标准提高。新世纪公共财政下,法律细化了"公共利益"范围、提高了征地透明度,农民参与土地分红。财政从家财型向税收型转变,应当要严格征地程序,加强社会保障,处理好"央-地"关系。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韩文琰  
我国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以下简称专项债)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内容。从近些年全国与各省的审计情况看,我国的专项债既有包装、谎报、虚报收益违规发行问题,也有闲置不用、挪作他用、低效使用的情况,这些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发债初衷相悖离,难以达到政策预期效果,甚至出现收不抵支、以债养债现象,影响代际公平。本文在分析专项债主要风险点的基础上,从专项债的财政属性视角剖析专项债风险形成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发现:理论上,对专项债发挥财政政策工具作用的方向界定不准;制度安排上,赋予专项债过多的财政职能;实践中,地方政府存在“财政幻觉”。这些因素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使专项债不仅“偏航”,而且“走样”,不断泛化为“万能债”。对此,本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理论上追本溯源,厘定专项债的职能范围;第二,制度上革故鼎新,为专项债稳根固本;第三,实践中审时度势,用区块链技术为专项债保驾护航。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明慧  路鹏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获得直接与间接的资源型财政收入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具有学理上的正当性。我国地方财政收入配置格局对土地财政收益的依赖与现行土地制度安排、财政体制变迁与土地收益分配权力密切相关,而且相互间形成了不断强化的利益激励兼容机制。短期内土地财政收益,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政府财力仍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长期应以税制改革为契机,促进土地财政收益的合理转型,以更好地均衡土地财政收益各个环节的资金源分布,规避地方财源不可持续的风险,确保地方财政向可持续路径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