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78)
2023(9814)
2022(7988)
2021(7512)
2020(6069)
2019(13652)
2018(12946)
2017(24338)
2016(12718)
2015(14617)
2014(14467)
2013(14667)
2012(13495)
2011(11995)
2010(11969)
2009(11281)
2008(10391)
2007(9002)
2006(7939)
2005(7270)
作者
(34004)
(28211)
(28035)
(26930)
(17682)
(13262)
(12744)
(10935)
(10725)
(9974)
(9619)
(9421)
(9109)
(9050)
(8879)
(8646)
(8390)
(8078)
(8013)
(7679)
(7061)
(6697)
(6595)
(6436)
(6376)
(6326)
(5998)
(5948)
(5608)
(5591)
学科
(53280)
经济(53236)
管理(41870)
(36244)
(30239)
企业(30239)
(28545)
(26406)
金融(26405)
中国(25830)
(24423)
银行(24417)
(23620)
方法(21762)
数学(19755)
数学方法(19649)
(16219)
(14392)
财务(14367)
财务管理(14325)
企业财务(13672)
(13483)
贸易(13469)
(13305)
(13304)
环境(12737)
财政(12670)
地方(11661)
业经(11519)
中国金融(11336)
机构
大学(173844)
学院(173833)
(83979)
经济(82620)
管理(63705)
研究(63363)
中国(58990)
理学(53995)
理学院(53476)
管理学(52821)
管理学院(52522)
(47019)
(37006)
科学(33882)
财经(33675)
(30887)
中心(30745)
(30738)
经济学(28761)
研究所(27672)
经济学院(26087)
财经大学(25049)
北京(24333)
(23873)
(23265)
(22784)
(22385)
金融(22005)
业大(20322)
(20243)
基金
项目(113039)
科学(89866)
研究(85583)
基金(84883)
(73090)
国家(72552)
科学基金(62452)
社会(57391)
社会科(54874)
社会科学(54863)
基金项目(43508)
(40952)
教育(38106)
自然(37137)
自然科(36311)
自然科学(36303)
自然科学基金(35680)
资助(35337)
(34831)
编号(32713)
成果(27131)
(26436)
重点(25890)
国家社会(25579)
(25032)
中国(24735)
(24170)
教育部(23398)
创新(22828)
课题(22814)
期刊
(88030)
经济(88030)
研究(59759)
(40266)
中国(38048)
(33921)
金融(33921)
管理(23788)
学报(23033)
科学(22102)
(20580)
大学(18522)
学学(17550)
财经(17423)
经济研究(17399)
(15063)
技术(13758)
教育(13656)
农业(13493)
(12305)
业经(11726)
国际(11542)
问题(11149)
世界(10892)
会计(9474)
财会(8905)
(8137)
理论(8117)
技术经济(8028)
统计(8007)
共检索到279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民  潘柳  张娓婉  
2060碳中和承诺将推动中国经济向“净零碳排放”全面转型,构建全球领先的零碳金融系统成为助力中国零碳转型和参与零碳金融国际竞争的关键需求和制度基础,也成为新发展阶段财政金融协同的重要战略方向。实践中,各国财政支持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或疫情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创新经验,中国财政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深层次的挑战。现阶段,在构建中国零碳金融系统的初期,财政支持金融体现为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以总量调控、结构引导、统筹协调和风险分担的积极方式,尽早建立起可执行的战略和政策框架,构建有力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先支持零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金融政策配合机制,循序渐进地为实现我国远期零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打下可持续的基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民  亓艳  宗喆  
在构建零碳金融体系过程中,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不断加强与国际领先零碳金融经济体的沟通交流,利用现存绿色金融市场的规模及生态,利用政策和市场相结合的体制优势,以碳中和目标为核心,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建设,逐步提升绿色金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标准、系统化、生态化、数字化地推进金融机构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持,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实现经济、科技与金融的和谐共赢。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民  亓艳  宗喆  
在绿色金融全球领先的背景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揭开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序幕,也必然推动金融业从绿色金融逐步走向零碳金融。绿色金融至零碳金融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金融行业的监管者和参与者均需要充分认识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意义、碳中和转型的潜在金融风险、碳中和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机遇以及国际竞争的压力与国际合作的动力。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换道超车,构建全球领先的中国零碳金融体系。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朱民  郑重阳  潘泓宇  
“双碳”目标提出后,一系列推动零碳金融发展的中央指导政策出台,地区实践如火如荼,体现我国构建世界领先零碳金融体系的制度优势。本文对中央与地方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举措进行了总结,认为启动绿色金融走向零碳金融试点的基础已具备,同时提炼出若干可在新一轮试点中继承与推广的经验。建议在技术标准、投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跨区(省)试验区和新型宏观治理体系等方面开展试点,为金融支持碳中和提供可行方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封北麟  
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长期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与市场的发展,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关键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市场体系,不能为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长期有效融合提供一个市场驱动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本文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三级市场体系建设,并就该体系的深化发展提出相应的财政支持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小会  陆远权  
从财政与金融联合治理碳排放出发,运用外部性与庇古税、科斯定理和协同治理理论阐释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认为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共同影响碳排放;利用1999—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两步法实证检验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财税政策与碳排放显著负相关,获得金融支持较大的省份,其环境财税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更明显,金融低碳度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因此,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财税改革,加快发展碳金融;同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充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曹军新  
当前农村土地改革事关城镇化推进和经济结构转型,也事关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成为涉及农村生产关系和财政金融改革并关乎整个农村改革成败的核心议题。为此,文章提出和运用地方财政—金融系统理论,回顾中央与地方关系下地方财政—金融系统变化,选取中国中部六省样本,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与金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系统政策措施缺位的主要原因,提出以优化顶层设计、重构部门协作和综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江其务  
中国金融系统“存差”的经济含义已经由传统金融体制下的货币回笼和银根紧缩转变为目前市场金融体制下的金融资产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存差在单个金融体系和整体金融体系中反映的分别是资金运用效率和资金投向渠道的转移 ,因此它具有不同的微观和宏观经济效应。另外 ,本文在认真分析存差总量和结构的基础上得出 :存差并不表明资金在金融机构的闲置 ,相反具有不少积极作用。例如 ,存差是实施国债政策和收购外汇储备的主要资金来源 ,对抑制通货膨胀因素积累、减轻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压力有积极作用。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应该采取疏导的措施减少巨额存差所产生的一些负效应 ,发挥“存差”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娜  申琳  张宁  
本文首先构建了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金融系统脆弱性指数进行趋势分析,然后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对其进行区制状态分析,从而识别出金融系统脆弱性状态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研究区间内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但在2014年以后,脆弱性指数有所回落且处于可控范围内;中国在"低脆弱性"区制的时间要少于"高脆弱性"区制的时间,且向"高脆弱性"区制转移的概率较高,金融体系容易产生脆弱性集聚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将以前粗放式的金融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高效金融增长,完善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和风险指标体系,加大对金融产品、组织和制度的监管力度。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钟国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日前表示,支持G20伦敦峰会加强全球金融监管、提高国际金融系统透明度的改革方案。G20的目标与IFAC之前发给峰会工作组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丹  程慧  
运用DEA分析方法,选取财政对农村微型金融的直接投入和财政对农村微型金融的间接投入两套指标,分别测算这两套指标对农村微型金融的支持效率值。结果表明两套指标对农村微型金融的支持效率值均处于下降趋势,而财政对农村微型金融的直接支持效率值略高于财政对农村微型金融的间接支持效率值。根据实证结论,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提出财政支持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沈蕾  查筱芳  
新型城镇化资金需求量大且复杂,需要依赖财政与金融的共同支持才能保证资金供给。本文从我国财政与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现状入手,切合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升级、人口市民化及城市布局对资金的需求特点,研究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财政与金融的结合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力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协同效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真  史英哲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氢能及其衍生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围绕“双碳”目标,如何有效构建氢能产业金融财政支持体系是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全面提速氢能已成为各国推动经济绿色复苏与能源转型的核心领域。截至2021年初,已有30多个经济体发布氢能路线图,相关政府承诺的公共资金支持已超1万亿美元。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世界能源转型展望:1.5℃路径》将氢能作为实现1.5℃温控目标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提出到2050年氢能可以提供全世界所需减排量的10%,可以满足全球12%的终端用能需求。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潘雄锋  张静  闫窈博  
本文在综合考虑财政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产生的直接作用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财政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并运用2009201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估计,定量测度了财政金融支持对我国科技创新的直接效应以及在省份间表现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财政和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支持的影响更为显著;财政和金融支持对邻近省份的科技创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新  
微型金融是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小额金融服务,以帮助其摆脱贫困。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微型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微型金融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供需失衡、服务覆盖面低、发展不全面等问题制约着微型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有必要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我国微型金融的深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