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4)
- 2023(10445)
- 2022(8628)
- 2021(7724)
- 2020(6209)
- 2019(13590)
- 2018(13223)
- 2017(25131)
- 2016(13776)
- 2015(15256)
- 2014(15616)
- 2013(15890)
- 2012(14681)
- 2011(13122)
- 2010(13451)
- 2009(12408)
- 2008(12352)
- 2007(11443)
- 2006(10128)
- 2005(8748)
- 学科
- 济(59214)
- 经济(59128)
- 管理(48127)
- 业(45672)
- 企(34731)
- 企业(34731)
- 财(29026)
- 农(28458)
- 方法(19947)
- 农业(18645)
- 业经(18581)
- 制(18287)
- 中国(17038)
- 数学(15897)
- 数学方法(15790)
- 地方(15453)
- 环境(14455)
- 财政(13732)
- 务(13462)
- 财务(13445)
- 财务管理(13398)
- 企业财务(12768)
- 体(12557)
- 产业(11432)
- 政(11108)
- 学(10769)
- 银(10481)
- 银行(10473)
- 体制(10416)
- 行(9939)
- 机构
- 学院(200992)
- 大学(194516)
- 济(84494)
- 经济(82687)
- 管理(76856)
- 理学(65359)
- 研究(65288)
- 理学院(64705)
- 管理学(63850)
- 管理学院(63468)
- 中国(51139)
- 财(49206)
- 京(39482)
- 科学(37264)
- 财经(34492)
- 农(32899)
- 江(32393)
- 所(31166)
- 中心(30939)
- 经(30822)
- 研究所(27366)
- 业大(26849)
- 范(26320)
- 经济学(26275)
- 师范(26122)
- 州(25156)
- 财经大学(24746)
- 北京(24465)
- 农业(23932)
- 经济学院(23690)
- 基金
- 项目(130472)
- 科学(103923)
- 研究(101265)
- 基金(94245)
- 家(79691)
- 国家(78949)
- 科学基金(68933)
- 社会(67542)
- 社会科(63994)
- 社会科学(63983)
- 省(54015)
- 基金项目(50553)
- 教育(44478)
- 划(42531)
- 编号(41227)
- 自然(40268)
- 自然科(39171)
- 自然科学(39165)
- 自然科学基金(38452)
- 资助(36963)
- 成果(33462)
- 制(31342)
- 发(30455)
- 重点(29107)
- 课题(28902)
- 部(28575)
- 国家社会(28286)
- 创(27664)
- 性(26353)
- 创新(25853)
共检索到310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媛媛
文章从财政视角入手,分析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碳中和”现状及其遇到的两大困境,并从财政支持角度构建“碳中和”补偿机制,给出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零排放的财政建议,引导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财政政策 碳中和 补尝机制 乡村旅游产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芬
[目的]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期为湖北省乡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热点片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的方式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研究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结果]恩施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是生物环境,其他区域破坏较严重的均是当地的水环境。武汉、宜昌、恩施和鄂东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而鄂西北和江汉平原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游客,当地居民充当补偿主体的比例普遍偏低。武汉和江汉平原以政策补偿为主,宜昌和恩施地区以资金补偿为主,鄂东和鄂西北以物质补偿为主。[结论]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及游客为主的补偿主体和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补偿客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该补偿机制在不同区域存在主客体和补偿方式选择的差异,这主要与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方式有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阿荣高娃
鉴于生态补偿主体、客体、补偿标准和原则等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乡村治理理论为山地旅游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一方面可采用乡村治理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居民、社会的积极性,尤其要提升山地居民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平衡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生态补偿 山地居民 补偿对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阿荣高娃
鉴于生态补偿主体、客体、补偿标准和原则等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乡村治理理论为山地旅游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一方面可采用乡村治理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居民、社会的积极性,尤其要提升山地居民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平衡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生态补偿 山地居民 补偿对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单新萍 魏小安
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渠道,而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公共产品,迫切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迫切需要发挥公共财政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撑作用。因此,笔者从公共财政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属性、政府责任及其对公共财政支持的需求,提出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领域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公共产品 政府责任 公共财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邓爱民 黄鑫
低碳乡村旅游是我国农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乡村旅游发展阶段为背景,以低碳乡村旅游为契机,以功能构建为视角,综合分析了低碳乡村旅游定位等问题。低碳乡村旅游功能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低碳乡村旅游要善于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和机遇,丰富其休闲、体验、保护和教育四大核心功能,完善碳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从而促进农业、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乡村旅游 功能构建 核心功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补偿 民族旅游村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补偿 民族旅游村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军辉
旅游村寨民族文化的开发使用权与传承、保护权的分离,致使民族文化"公地悲剧"效应显现,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寨的和谐与稳定及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需要对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实施文化补偿。文章在民族文化补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着重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补偿方案等内容,解决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中的"为什么补、谁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等关键问题,以期促进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补偿尽快付诸实践。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补偿 民族旅游村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香荣
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的经济发展势必引起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现代化气息的严重化,乡村旅游便成为人们的追求之一,然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引发了很多治理方面的问题。文章选择"公地悲剧"视角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治理机制展开了研究,通过对公地悲剧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治理研究的借鉴,同时立足乡村旅游产业"公地悲剧"背景下的表现,提出治理机制的三条建议,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作用机制;.完善公地管理机制;.鼓励个体参与,发挥整体效应。
关键词:
公共悲剧 乡村旅游产业 治理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海涛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负面影响",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低碳经济的热潮。尤其在我国,由于面对着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乡村旅游向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模式转变将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试图从功能的角度重新解读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以期在解决传统乡村旅游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出低碳乡村旅游的美学功能、保护功能、教育功能、创新功能和集约功能,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背景 乡村旅游 必然选择 功能重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莹莹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社区参与不足及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主体进行阐述,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立足于社区居民,对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原则及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模式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乡村社区参与视角下旅游利益初次分配机制及再次分配机制,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分配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社区参与 乡村旅游 利益分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菁 毛艳飞 张良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应从整体上进行战略布局,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应注重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和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战略 旅游产业 优化升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的概念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主要舆论的支持,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中国政府对推广低碳乡村旅游展开的措施,分析低碳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功能建设与发展模式。
关键词:
低碳 乡村旅游 功能建设 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的概念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主要舆论的支持,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中国政府对推广低碳乡村旅游展开的措施,分析低碳视域下乡村旅游的功能建设与发展模式。
关键词:
低碳 乡村旅游 功能建设 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