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1)
- 2023(13674)
- 2022(11426)
- 2021(10862)
- 2020(9307)
- 2019(21452)
- 2018(21418)
- 2017(40982)
- 2016(22148)
- 2015(24814)
- 2014(25095)
- 2013(24630)
- 2012(22501)
- 2011(19890)
- 2010(19797)
- 2009(18293)
- 2008(18126)
- 2007(16285)
- 2006(13834)
- 2005(12044)
- 学科
- 济(94007)
- 经济(93917)
- 业(69509)
- 管理(62792)
- 农(48129)
- 企(48088)
- 企业(48088)
- 方法(43632)
- 数学(39432)
- 数学方法(38981)
- 财(34717)
- 农业(31588)
- 中国(24003)
- 业经(23659)
- 制(19991)
- 地方(19567)
- 务(18227)
- 财务(18185)
- 财务管理(18126)
- 企业财务(17258)
- 贸(16867)
- 贸易(16864)
- 学(16637)
- 易(16429)
- 体(14407)
- 银(14238)
- 银行(14209)
- 财政(13967)
- 策(13608)
- 行(13420)
- 机构
- 学院(309733)
- 大学(304564)
- 济(131176)
- 经济(128749)
- 管理(122333)
- 理学(106759)
- 理学院(105730)
- 管理学(103885)
- 管理学院(103329)
- 研究(98121)
- 中国(77485)
- 农(66365)
- 财(65276)
- 京(61461)
- 科学(60134)
- 农业(51166)
- 业大(50362)
- 财经(48975)
- 所(48818)
- 中心(48526)
- 江(46241)
- 经(44537)
- 研究所(44077)
- 经济学(40252)
- 范(37840)
- 北京(37486)
- 师范(37449)
- 经济学院(36600)
- 州(35857)
- 财经大学(35829)
- 基金
- 项目(210435)
- 科学(166127)
- 研究(154248)
- 基金(153798)
- 家(132991)
- 国家(131820)
- 科学基金(114091)
- 社会(99137)
- 社会科(93770)
- 社会科学(93744)
- 省(83641)
- 基金项目(81909)
- 自然(73186)
- 自然科(71511)
- 自然科学(71491)
- 自然科学基金(70183)
- 教育(70006)
- 划(68564)
- 编号(63845)
- 资助(62313)
- 成果(50291)
- 部(47130)
- 重点(46866)
- 发(45578)
- 创(43908)
- 课题(41950)
- 国家社会(41324)
- 科研(41161)
- 创新(41070)
- 教育部(40344)
- 期刊
- 济(144143)
- 经济(144143)
- 研究(85555)
- 农(66961)
- 中国(56977)
- 财(54483)
- 学报(47433)
- 农业(45248)
- 科学(43418)
- 管理(39399)
- 大学(36931)
- 学学(35375)
- 融(29882)
- 金融(29882)
- 业经(29714)
- 技术(26768)
- 教育(24423)
- 财经(23760)
- 经济研究(22403)
- 业(22000)
- 经(20314)
- 问题(20251)
- 版(16841)
- 统计(15923)
- 技术经济(15665)
- 农村(14859)
- 村(14859)
- 世界(14752)
- 商业(14742)
- 财会(14421)
共检索到4489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重秀 蒋文杰
挖掘乡村消费市场是促进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本文以2014-2018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为样本匹配宏观数据,考察财政支持对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以相对贫困深度作为共同富裕的代理指标分析其所发挥的机制作用。研究发现:财政支持可以有效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对贫困深度的降低,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中介作用;财政支持促消费升级的发挥在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中更为突出。为此,应当继续发挥财政“输血”作用,同时与“造血”结合,精准布局关键领域、发挥兜底保障功能同时更要培育低收入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引导低收入群体农民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鲍曙光 冯兴元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此对应,财政金融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也应该是这两方面。其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资金保障、事权和支出责任、资金绩效三个方面来推进;增加农民收入要从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流量方面)、促进农民财产形成与财富积累(存量方面)两个方面来着力。因此,论文从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促进农民财产形成和财富积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层面梳理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财政金融政策现状,分析了财政金融政策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改进思路和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静楠 吕冰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财政作用的发挥。研究认为:经济学意义上分配平等本质上是居民效用平等,促进居民效用平等的分配有可支配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间接税分配、公共服务分配和财富分配,它们贯穿于国民收入循环全过程;根据部门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城乡或区域的组间差距较大;个人所得税调节分配作用不应被高估,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支出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在缩小。本文得出四点政策建议,包括兼顾公平与效率、重点关注组间差距、辩证地看待税收和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循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云赟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财政补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但这种赋能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相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及北方地区,在东部地区与南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强。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在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乔春华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弥补金融体系中农村居民融资短板,并通过促进农民增收和提升农村地区金融要素配置水平,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文章系统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直接效应和财政补贴的调节效应,并基于2011—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对东部地区、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以及高财政分权地区提升效果显著。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财政补贴能够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上述结论对深化数字普惠金融使用范围、制定财政补贴政策以及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晶
立足金融结构优化背景,借助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结构优化能够赋能共同富裕,且经过内生性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门槛回归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可正向调节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得出,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影响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金融结构优化积极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晶
立足金融结构优化背景,借助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结构优化能够赋能共同富裕,且经过内生性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门槛回归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可正向调节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得出,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影响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金融结构优化积极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孙继国 曹薇
论文以2011-2019年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收入差距的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农民收入差距,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对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则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推动农村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区域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论文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强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持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飞 贾士俊 王欣亮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厘清产业融合影响农民增收的理论机制,进而以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政策表征农村产业融合,构造准自然实验,并以中国1 240个县域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田园综合体试点地区的低收入群体显著增收且农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证明农村产业融合能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进而促进共同富裕;(2)低收入群体的就业结构优化是农村产业融合产生共同富裕效应的主渠道;(3)农旅融合较农工融合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强,不同群体收入水平在政策冲击后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4)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民共同富裕效应存在产业融合基础异质性:前期产业融合基础较弱的县域,在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共同富裕方面,表现出更强后发优势;强行政资源支持会增强农村产业融合的共同富裕提升效应。因此,应加大力度支持农旅融合型试点建设,优化低收入群体就业结构,依据区位与农民收入实际,选择性设立田园综合体试点,利用政策扶持推进产业融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孟庭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创新要素配置逐渐成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选取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滞后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析创新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能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且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高农业生产率地区、高科技创新水平地区,创新要素配置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能够通过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鹏杰 张文康 曹圣洁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有机构成,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测算我国30个省(区、市)2006—2020年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均能显著提升农村富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在新发展时期得到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则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新时期效应;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财税效应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得到有效证实,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这一影响路径并未得到验证。据此应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内部的现代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区域协调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红娟
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基准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粮食主产区,创新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升级均能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升级跨越门槛值之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正向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应释放创新要素配置动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农业功能区科技支撑,从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红娟
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基准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粮食主产区,创新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升级均能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升级跨越门槛值之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正向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应释放创新要素配置动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农业功能区科技支撑,从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英家 张斌 贾晓俊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发挥着缩小城乡、地区、群体间差距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分析对象,先后整理介绍了2000—2019年省以下转移支付规模与结构,并考察其决定因素。结果发现,采用总额分成、递增分成等方式划分财政收入的省份,更倾向使用一般性转移支付;省级政府所集中财力越高、省级政府承担事权与支出责任比重越低的省份,省以下转移支付规模越大,并越倾向使用专项转移支付;省以下转移支付规模与地区间发展差距并无显著相关关系,但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越高的省份,越倾向使用专项转移支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伏润民 缪小林 张彰 赵一心
在强调市场作用和政府再分配政策背景下,国民收入差距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效率、公平与正义。从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增进民生福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仅仅采用传统货币收入指标很难准确衡量实际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可能据此衡量共同富裕。本文在系统厘清和评价公共服务与国民收入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广义国民收入理论分析框架,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赋予国民收入新的内涵;实证论证基本公共服务对广义国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以此证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是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差异的直接因素;在分析现行财政体制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收敛的基础上,聚焦对广义国民收入影响突出的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两大基本公共服务,突破现行事权划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制度限制,提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性改革方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收敛,缩小国民收入差距,客观评价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