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09)
2023(14166)
2022(12231)
2021(11638)
2020(9556)
2019(21847)
2018(21570)
2017(41993)
2016(22915)
2015(25876)
2014(25853)
2013(25876)
2012(23830)
2011(21241)
2010(21263)
2009(19402)
2008(19070)
2007(16699)
2006(14663)
2005(12713)
作者
(65372)
(54971)
(54005)
(51702)
(34459)
(26264)
(24580)
(21533)
(20523)
(19382)
(18522)
(18267)
(17360)
(17037)
(16778)
(16496)
(16352)
(16068)
(15541)
(15257)
(13612)
(13406)
(13147)
(12575)
(12428)
(12075)
(11967)
(11950)
(10956)
(10878)
学科
(96302)
经济(96201)
(69516)
管理(64601)
(48993)
(47453)
企业(47453)
方法(41104)
数学(36175)
数学方法(35832)
农业(32352)
(32337)
中国(24793)
地方(23835)
业经(23750)
(20644)
贸易(20639)
(20167)
(19416)
(18706)
(16049)
财务(15990)
财务管理(15936)
企业财务(15099)
财政(14529)
环境(14363)
技术(14346)
(14189)
(13705)
(13702)
机构
学院(324058)
大学(321830)
(133434)
经济(130767)
管理(130380)
理学(114225)
理学院(113042)
管理学(111287)
管理学院(110723)
研究(107717)
中国(81583)
(69893)
科学(67752)
(67464)
(64055)
业大(54545)
(54462)
农业(53711)
中心(49681)
研究所(49441)
财经(48438)
(47437)
(44243)
(41823)
北京(41762)
师范(41480)
经济学(39312)
(38330)
(37577)
经济管理(36824)
基金
项目(226098)
科学(177862)
研究(167506)
基金(164193)
(142743)
国家(141494)
科学基金(121437)
社会(106236)
社会科(100417)
社会科学(100392)
(88894)
基金项目(88119)
自然(77822)
自然科(75958)
自然科学(75944)
教育(74670)
自然科学基金(74550)
(73354)
编号(69589)
资助(66587)
成果(55249)
(50490)
重点(50093)
(49314)
(46698)
课题(46139)
国家社会(43805)
创新(43558)
科研(43026)
教育部(42730)
期刊
(147047)
经济(147047)
研究(94434)
(70559)
中国(61364)
学报(51926)
(49689)
农业(48401)
科学(47397)
管理(41677)
大学(39893)
学学(37911)
教育(31559)
业经(29076)
(28133)
金融(28133)
技术(26009)
(22603)
财经(22538)
经济研究(21501)
问题(21059)
(19077)
(17058)
科技(15778)
技术经济(15727)
理论(15609)
图书(15316)
世界(15262)
资源(15193)
农业经济(15075)
共检索到472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徐建军  星焱  
本文利用1985~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标准,实证研究了财政支农资金对粮食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按产销状况划分,我国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力度和粮食边际产出效应均明显高于非主产区。(2)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中部、东部地区财政支农的粮食边际产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是二者的财政支农力度却低于西部地区。(3)各地区财政支农的粮食单位产出效应正在逐步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青江  向洁  
基于2007—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水平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且部分地区存在微弱的极化现象及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在地区间具有层次性差距,超变密度造成财政支农支出差距的主要原因;密度函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右拖尾现象,部分省市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据此,文章从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有序协调互补的财政支农资源配置体系、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支农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青江  向洁  
基于2007—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水平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且部分地区存在微弱的极化现象及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在地区间具有层次性差距,超变密度造成财政支农支出差距的主要原因;密度函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右拖尾现象,部分省市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据此,文章从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有序协调互补的财政支农资源配置体系、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支农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蒋团标  罗琳  
本文对中国2007—2019年财政支农的支出空间分布与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财政支农的"量"与"效率"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运用系统GMM模型分析财政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政支农规模效率提高粮食安全度的能力比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高;在政策短视性影响下,财政支农规模提高粮食安全度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第二,财政支农规模高不一定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财政支农规模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第三,粮食主销区应加大财政支农规模,粮食产销平衡区则需在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因此,制定财政支农政策应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政府应转变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并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各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以技术创新替代劳动要素投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韩君  
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微观主体,分散的农户依据收益最大化目标进行生产决策,财政支农支出会影响农户收益和粮食产量。农户理性决策生产的粮食产量与安全数量存有缺口,为弥补该缺口且最小化财政支农支出总额,支农支出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支农支出力度相对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粮食主产区省份通常是"粮食大省,财政穷省",中央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应承担更大份额,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杰  郭世芹  
本文基于1984-2014年我国粮食年度价格指数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支农支出、粮食生产成本与粮食价格之间的动态关联性。结果显示:长期内,财政支农支出、粮食总产量与粮食价格之间呈负向相关关系,而粮食生产成本、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价格之间则呈正向相关关系;短期内,粮食生产成本、经济发展水平是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而财政支农对粮食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确保我国粮食价格稳定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杰 郭世芹  
本文基于1984-2014年我国粮食年度价格指数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支农支出、粮食生产成本与粮食价格之间的动态关联性。结果显示:长期内,财政支农支出、粮食总产量与粮食价格之间呈负向相关关系,而粮食生产成本、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价格之间则呈正向相关关系;短期内,粮食生产成本、经济发展水平是粮食波动的主要原因,而财政支农对粮食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确保我国粮食价格稳定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为深入探索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规律,利用我国2000—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基于门槛模型对市场化背景下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粮食产出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受市场化水平的严重制约,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存在双门槛效应,2个市场化门槛值分别为4.465及8.540。2)到2013年为止,我国已经有10个省份进入高市场化行列,19个省份为中等市场化省份,但是仍然有西藏、青海2个省份没有迈过低市场化门槛。3)财政支农支出的粮食产出效应存在显著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小龙  杨柳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限量收购和无限量收购条件下各种粮食干预政策的产出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在两种收购条件下补贴政策及相应的粮食价格对剩余产量是否有拉动作用取决于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否受到收入约束,而在限量收购下的收购量对剩余产量存在正反双重效应。其次,本文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数据为基础对该结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就全国平均意义上而言,补贴政策对剩余粮食产量拉动作用有限,而粮食价格的拉动作用则相对较大,说明农户生产行为并未受到收入约束,而限量收购下的收购量对剩余产量的双重效应几乎完全抵消,从而只影响总产量而不会引致扩散效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泽鑫  史清华  
随着财政支农占总投入比例不断上升,相对份额波动下滑,厘清财政支农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舒尔茨农业理论和粮食产量视角,利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采用VAR、固定效应和SUR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对粮食增产的影响以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财政支农与粮食产量在长期存在一定相关性,若农户私人资本投入和财政支农每增加1%,则中国粮食产量将分别增加0.315%和0.094%,相对农户私人资本投入,财政支农效应稍弱。在财政支农各细项费用中,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粮食保产增产,但其占财政支农比例较低;补贴补助、行政管理费用和科技投入对粮食增产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行政管理费用来说,相比扩大其规模,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更加重要。因此,从粮食保产增产的角度,提出持续扩大财政支农规模、重视行政管理费用与农业补贴的投入、适当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艾  向自强  徐合帆  余家凤  
文章基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假设,利用200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从区域差异和省份差异角度,分别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并加以排序。结果表明:全国各区域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呈现挤入效应,但同期的挤出效应不明显;区域间各地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消费的挤入效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内各省份财政支农支出消费的挤入挤出效应呈现省区差异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克强  鹿新华  
本文基于新中国建国以来相关统计数据对财政支农投入与粮食生产能力之间关系展开协整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检验了二者之间短期因果关系状况。结果表明,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投入有助于推动粮食生产发展,其中除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对于粮食生产具有负效应之外,其余财政支农投入对于粮食生产均具有较显著的正向效应;从短期看,财政支农投入的应急性特点和工具化倾向造成其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效果不佳,其中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于粮食生产发展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正向效应,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粮食生产仅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农村救济费不是粮食增产的短期原因。基于此,提出了着力构建和健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毛晖  余爽  张胜楠  
运用我国2007—2014年省域的面板数据,从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并通过构建包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内的指标体系,对各省财政支农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农绩效的区域差异显著。具体分解来看,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表现为东高西低,规模效率则表现为中高西低,大部分省域的支农支出已接近最优规模,但在西部某些省份,仍存在规模不足的现象。纯技术效率偏低是影响我国财政支农绩效提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重点应放在提高资金管理效率,而不仅仅是扩大投入规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黎翠梅  
从财政支农规模、支农力度、支农结构与支农效率等方面,对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无论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均小于西部尤其是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均不尽合理,资金使用效率普遍不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