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17)
2023(14083)
2022(11834)
2021(11189)
2020(9577)
2019(21812)
2018(21387)
2017(41769)
2016(22649)
2015(25695)
2014(25775)
2013(25664)
2012(23602)
2011(21084)
2010(20938)
2009(19534)
2008(19499)
2007(17397)
2006(14812)
2005(12873)
作者
(64016)
(54154)
(53736)
(51267)
(33863)
(26125)
(24644)
(21131)
(20307)
(18964)
(18260)
(18087)
(16845)
(16724)
(16640)
(16634)
(16544)
(15819)
(15441)
(15281)
(13358)
(13211)
(13071)
(12446)
(12308)
(12196)
(11909)
(11863)
(10957)
(10880)
学科
(101762)
经济(101666)
(70960)
管理(66004)
(49125)
企业(49125)
(48839)
方法(48331)
数学(44062)
数学方法(43610)
(35064)
农业(32018)
中国(24297)
业经(23258)
地方(23125)
(19598)
(18828)
财务(18786)
财务管理(18725)
企业财务(17846)
(17371)
(17342)
贸易(17340)
(16858)
财政(14048)
(14002)
(13977)
银行(13952)
(13871)
环境(13826)
机构
学院(324513)
大学(319464)
(137424)
经济(134848)
管理(128419)
理学(112238)
理学院(111138)
管理学(109304)
管理学院(108725)
研究(102926)
中国(80406)
(69595)
(67347)
(64516)
科学(63365)
农业(53831)
业大(52687)
(51573)
财经(51045)
中心(50539)
(48529)
(46538)
研究所(46523)
经济学(42194)
(39703)
师范(39302)
北京(39194)
经济学院(38525)
(37679)
财经大学(37508)
基金
项目(221608)
科学(175483)
基金(162450)
研究(161707)
(140688)
国家(139494)
科学基金(120832)
社会(104290)
社会科(98742)
社会科学(98715)
(87955)
基金项目(86565)
自然(77850)
自然科(76027)
自然科学(76005)
自然科学基金(74646)
教育(73991)
(72491)
资助(66304)
编号(66115)
成果(51981)
(50036)
重点(49632)
(48174)
(45987)
课题(44226)
国家社会(43546)
科研(43144)
创新(43110)
教育部(42753)
期刊
(147800)
经济(147800)
研究(88230)
(69734)
中国(58625)
(55844)
学报(49345)
农业(47576)
科学(45687)
管理(40896)
大学(38309)
学学(36831)
(30566)
金融(30566)
业经(29780)
技术(28207)
教育(25771)
财经(25093)
(23198)
经济研究(22297)
(21369)
问题(21244)
(17534)
统计(16911)
技术经济(16381)
世界(15794)
(15368)
资源(15163)
农村(15146)
(15146)
共检索到465636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蒋团标  罗琳  
本文对中国2007—2019年财政支农的支出空间分布与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财政支农的"量"与"效率"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运用系统GMM模型分析财政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政支农规模效率提高粮食安全度的能力比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高;在政策短视性影响下,财政支农规模提高粮食安全度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第二,财政支农规模高不一定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财政支农规模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第三,粮食主销区应加大财政支农规模,粮食产销平衡区则需在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因此,制定财政支农政策应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政府应转变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并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各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以技术创新替代劳动要素投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韩君  
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微观主体,分散的农户依据收益最大化目标进行生产决策,财政支农支出会影响农户收益和粮食产量。农户理性决策生产的粮食产量与安全数量存有缺口,为弥补该缺口且最小化财政支农支出总额,支农支出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支农支出力度相对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粮食主产区省份通常是"粮食大省,财政穷省",中央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应承担更大份额,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克强  鹿新华  
本文基于新中国建国以来相关统计数据对财政支农投入与粮食生产能力之间关系展开协整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检验了二者之间短期因果关系状况。结果表明,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投入有助于推动粮食生产发展,其中除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对于粮食生产具有负效应之外,其余财政支农投入对于粮食生产均具有较显著的正向效应;从短期看,财政支农投入的应急性特点和工具化倾向造成其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效果不佳,其中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于粮食生产发展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正向效应,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粮食生产仅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农村救济费不是粮食增产的短期原因。基于此,提出了着力构建和健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为深入探索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规律,利用我国2000—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基于门槛模型对市场化背景下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粮食产出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受市场化水平的严重制约,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存在双门槛效应,2个市场化门槛值分别为4.465及8.540。2)到2013年为止,我国已经有10个省份进入高市场化行列,19个省份为中等市场化省份,但是仍然有西藏、青海2个省份没有迈过低市场化门槛。3)财政支农支出的粮食产出效应存在显著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徐建军  星焱  
本文利用1985~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标准,实证研究了财政支农资金对粮食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按产销状况划分,我国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力度和粮食边际产出效应均明显高于非主产区。(2)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中部、东部地区财政支农的粮食边际产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是二者的财政支农力度却低于西部地区。(3)各地区财政支农的粮食单位产出效应正在逐步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泽鑫  史清华  
随着财政支农占总投入比例不断上升,相对份额波动下滑,厘清财政支农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舒尔茨农业理论和粮食产量视角,利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采用VAR、固定效应和SUR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对粮食增产的影响以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财政支农与粮食产量在长期存在一定相关性,若农户私人资本投入和财政支农每增加1%,则中国粮食产量将分别增加0.315%和0.094%,相对农户私人资本投入,财政支农效应稍弱。在财政支农各细项费用中,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粮食保产增产,但其占财政支农比例较低;补贴补助、行政管理费用和科技投入对粮食增产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行政管理费用来说,相比扩大其规模,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更加重要。因此,从粮食保产增产的角度,提出持续扩大财政支农规模、重视行政管理费用与农业补贴的投入、适当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青江  向洁  
基于2007—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水平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且部分地区存在微弱的极化现象及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在地区间具有层次性差距,超变密度造成财政支农支出差距的主要原因;密度函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右拖尾现象,部分省市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据此,文章从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有序协调互补的财政支农资源配置体系、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支农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青江  向洁  
基于2007—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支出水平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且部分地区存在微弱的极化现象及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在地区间具有层次性差距,超变密度造成财政支农支出差距的主要原因;密度函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右拖尾现象,部分省市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据此,文章从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有序协调互补的财政支农资源配置体系、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支农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华臣  孙瑞琪  张继武  
结合我国财政支农机制创新实践,深入分析省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设立背景和理论逻辑,并借助这一准自然实验,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视角,评估财政支农机制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促进规模化经营和改善要素投入等方式实现,增产效果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明显。研究还发现,设立分支机构能够有效提升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效能。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时乐乐  赵军  
本文利用1994~2012年新疆财政支农投入数据,计算相关指标度量新疆财政支农投入的南北疆区域差异,运用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区域差异来源和构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财政支农投入南北疆区域差异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2北疆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和规模高于南疆;3财政支农投入与区域农业发展水平不相符;4区域内部差异是财政支农投入南北疆区域差异的来源,不同时期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力量不同。据此,结合新疆实际,提出缩小财政支农投入南北疆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夏晓平  李秉龙  隋艳颖  
中国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全面地了解全国各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全国各地区自2003年-2007年以来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及其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畜牧业发展不平衡,生产结构的区域化特征明显。通过对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后发现,各地区生产结构及其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其社会经济状况、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更深层次的解释是由于市场分割、各地区消费习惯差异以及生产者和政府目标收益的不一致引发的区域之间对其自身优势利用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由于造成畜牧业生产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影响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黎翠梅  
从财政支农规模、支农力度、支农结构与支农效率等方面,对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无论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均小于西部尤其是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均不尽合理,资金使用效率普遍不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江龙  曲福田  
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认为农地非农化只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一。从理论上研究了农地非农化对粮食安全的综合效应,并实证分析了农地非农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至2000年农地非农化使我国的粮食总产出下降了1.42%。本研究还设计了不同的情景方案:如果2000至2030年农地非农化面积在1997至2002年年均农地非农化面积的基础上扩大10%~50%,农地非农化导致的粮食产出损失最高为粮食需求量的6%左右。因此,应该适当释放农地,以促进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邓晶  鲁清  
我国的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鉴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和连续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供求时间序列的整体角度来评价粮食安全。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供给和需求进行了测算,并根据粮食供求的增长趋势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评价。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尹义坤  刘国清  
近年来,国家财政用于保证粮食安全的投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使财政不堪重负,导致了政府财政赤字的出现。粮食安全的高成本投入对粮食安全真正起到多大作用,在未来时期政府应该如何降低成本来维系粮食安全水平不降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