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7)
2023(9279)
2022(7898)
2021(7585)
2020(6526)
2019(15218)
2018(14861)
2017(29802)
2016(16618)
2015(18676)
2014(18883)
2013(19221)
2012(18089)
2011(16103)
2010(16323)
2009(15414)
2008(15658)
2007(14445)
2006(12579)
2005(11156)
作者
(48033)
(40869)
(40493)
(38866)
(25234)
(19606)
(18396)
(16015)
(15153)
(14418)
(13794)
(13393)
(12977)
(12932)
(12637)
(12561)
(12548)
(11780)
(11633)
(11511)
(10336)
(10230)
(10023)
(9397)
(9391)
(9165)
(9087)
(8901)
(8318)
(8307)
学科
(74919)
经济(74860)
(53134)
(47045)
管理(43600)
方法(32269)
(31614)
企业(31614)
农业(30678)
(29842)
数学(29434)
数学方法(29237)
中国(19592)
业经(18116)
地方(17447)
(16975)
(14412)
财务(14398)
财务管理(14344)
(14232)
企业财务(13622)
财政(13597)
(12974)
贸易(12971)
(12645)
(12388)
(11216)
(11204)
(11168)
银行(11138)
机构
学院(239264)
大学(234432)
(105427)
经济(103474)
管理(89351)
研究(82248)
理学(77219)
理学院(76435)
管理学(75249)
管理学院(74823)
中国(64976)
(63566)
(53646)
科学(50789)
农业(49106)
(48545)
(43609)
业大(42923)
研究所(39131)
中心(38915)
财经(38770)
(37833)
(35136)
经济学(32637)
农业大学(29998)
北京(29955)
经济学院(29880)
(29121)
(28891)
师范(28821)
基金
项目(154384)
科学(119939)
研究(113525)
基金(111003)
(96606)
国家(95738)
科学基金(80574)
社会(72241)
社会科(68131)
社会科学(68109)
(62169)
基金项目(59470)
教育(50766)
(50462)
自然(50401)
自然科(49146)
自然科学(49130)
自然科学基金(48256)
编号(47667)
资助(45235)
成果(38368)
(35332)
(35172)
(35013)
重点(34883)
课题(31773)
(31522)
国家社会(29947)
(29917)
科研(29891)
期刊
(121465)
经济(121465)
研究(70270)
(66016)
中国(47987)
(45781)
农业(44712)
学报(39961)
科学(35566)
大学(30463)
学学(29386)
管理(26170)
业经(25129)
(24298)
金融(24298)
(21575)
财经(19452)
技术(19341)
经济研究(18275)
教育(18130)
问题(18047)
(16700)
农村(14713)
(14713)
(14504)
农业经济(14426)
世界(13769)
技术经济(12932)
经济问题(12831)
统计(11414)
共检索到361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泽鑫  史清华  
随着财政支农占总投入比例不断上升,相对份额波动下滑,厘清财政支农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舒尔茨农业理论和粮食产量视角,利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采用VAR、固定效应和SUR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对粮食增产的影响以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财政支农与粮食产量在长期存在一定相关性,若农户私人资本投入和财政支农每增加1%,则中国粮食产量将分别增加0.315%和0.094%,相对农户私人资本投入,财政支农效应稍弱。在财政支农各细项费用中,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粮食保产增产,但其占财政支农比例较低;补贴补助、行政管理费用和科技投入对粮食增产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行政管理费用来说,相比扩大其规模,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更加重要。因此,从粮食保产增产的角度,提出持续扩大财政支农规模、重视行政管理费用与农业补贴的投入、适当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斯炫   张俊飚  
常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是中央政府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粮食生产积极性、缓解产粮大县财政困难的重要举措,但其粮食增产效果及作用机制尚未明晰。本文基于群聚分析法,利用奖励入围条件所形成的制度断层点,估计了该政策实施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该政策实施产生了明显的群聚现象,即县域粮食产量频数分布在奖励入围断点20万吨处呈现左侧缺失与右侧群聚。该政策实施促使操纵区间内县域粮食单产平均提高5.0%,且提高了复种指数与农业机械化水平。财政收支缺口大、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低的县和贫困县受财政激励更强,表现出更高的粮食增产成效。进一步,该政策还提高了县级层面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经计算,该政策实施的预计收益下限值远大于其预计成本上限值,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本文研究有助于认识县级政府对粮食生产财政转移支付的反应程度、财政激励的作用区间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为中央政府进一步优化和创新粮食生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财政助力粮食安全重要职能提供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普亮  
基于1996年~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财政农业支出对粮食产量的总体效应和结构效应,结果表明:财政农业支出促进了粮食增产,但这种促进效应总体上比较微弱,而且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之间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同时,不同类型的财政农业支出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尽一致,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成为推动粮食增产的积极因素,而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对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调整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提升财政农业资金使用效率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内在要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韩君  
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微观主体,分散的农户依据收益最大化目标进行生产决策,财政支农支出会影响农户收益和粮食产量。农户理性决策生产的粮食产量与安全数量存有缺口,为弥补该缺口且最小化财政支农支出总额,支农支出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支农支出力度相对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粮食主产区省份通常是"粮食大省,财政穷省",中央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应承担更大份额,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克强  鹿新华  
本文基于新中国建国以来相关统计数据对财政支农投入与粮食生产能力之间关系展开协整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检验了二者之间短期因果关系状况。结果表明,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投入有助于推动粮食生产发展,其中除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对于粮食生产具有负效应之外,其余财政支农投入对于粮食生产均具有较显著的正向效应;从短期看,财政支农投入的应急性特点和工具化倾向造成其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效果不佳,其中支援农村生产及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于粮食生产发展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正向效应,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粮食生产仅具有微弱的积极作用,农村救济费不是粮食增产的短期原因。基于此,提出了着力构建和健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蒋团标  罗琳  
本文对中国2007—2019年财政支农的支出空间分布与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财政支农的"量"与"效率"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运用系统GMM模型分析财政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政支农规模效率提高粮食安全度的能力比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高;在政策短视性影响下,财政支农规模提高粮食安全度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第二,财政支农规模高不一定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财政支农规模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第三,粮食主销区应加大财政支农规模,粮食产销平衡区则需在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因此,制定财政支农政策应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政府应转变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并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各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以技术创新替代劳动要素投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文  陈源泉  王国升  隋鹏  高旺盛  
该文从农户的角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分析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增产问题,以期为我国未来粮食科技研究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结果显示: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科技、气候变化、土壤质量问题。需要针对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的具体问题,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加大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求索  [作者] 卓乐  
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粮食增产可通过扩大播种面积和提升单产水平两条路径实现,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机理各有不同。利用我国2000—2018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在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农业基础设施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粮食增产效应后发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能促进播种面积增加,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防范自然风险;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功能和程度上存在差异。全国层面的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能显著促进粮食增产,但农业电力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却并不显著;中部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东、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东、中部地区农业电力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双进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10年下发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使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九连增"的良好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闵锐   胡卓辉   吴清华  
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而与其相关的适度财政支持可以兼顾公共财政资金有效利用、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结合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持对水稻总产量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持能够促进水稻总产量增长,但这种增产效应存在时滞;财政支持对水稻增产的中介效应主要通过扩大区域水稻生产规模实现;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导致水稻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趋势。鉴于水稻生产的空间异质性,从是否为粮食主产区来看,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在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增产效应在东北地区更显著。因此,需要保持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经营的规模化、效益化、可持续化的良性循环,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负向抑制作用,增量资金向包括东北地区的主产区倾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闵锐   胡卓辉   吴清华  
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而与其相关的适度财政支持可以兼顾公共财政资金有效利用、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结合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持对水稻总产量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持能够促进水稻总产量增长,但这种增产效应存在时滞;财政支持对水稻增产的中介效应主要通过扩大区域水稻生产规模实现;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导致水稻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趋势。鉴于水稻生产的空间异质性,从是否为粮食主产区来看,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在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增产效应在东北地区更显著。因此,需要保持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经营的规模化、效益化、可持续化的良性循环,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负向抑制作用,增量资金向包括东北地区的主产区倾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屈宝香  李文娟  钱静斐  
该文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与提高粮食单产两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11个主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粮食单产依然是今后几年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在逐年加强,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替代单产成为第一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国家政策、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机械化水平、生物防控技术和化肥使用量等,也都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邝婵娟  朱忠玉  曾建强  
我国40多年来粮食生产跨上7个台阶,粮食增产的潜力在于科技的进步,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等。在地域生产布局上应充分发挥产大于需类型区粮食的生产优势,特别是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三大余粮区,挖掘产需趋向平衡类型的生产潜力,提高产小于需类型区粮食的自给水平。提出了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经过努力,本世纪末,我国粮食能再增产5000万吨是能够实现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兵雪,高培琦  
我国的粮食“危机”及增产潜力分析任兵雪,高培琦[编者按]中国面临着每年耕地减少四、五百万亩、人口增长一千四、五百万的严峻局面,已经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理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曾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杨瑞珍  
【目的】分析未来中国耕地数量和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1996—2013年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系列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基于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品种区试单产水平"、趋势单产等多视角分析未来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结果】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2×10~8 hm~2,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占比为66﹕3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2×10~8 hm~2;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68.9%的增产潜力,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