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33)
- 2023(11742)
- 2022(9394)
- 2021(8521)
- 2020(7180)
- 2019(15864)
- 2018(15505)
- 2017(30330)
- 2016(16342)
- 2015(18003)
- 2014(17936)
- 2013(18284)
- 2012(16698)
- 2011(14448)
- 2010(14844)
- 2009(13963)
- 2008(14320)
- 2007(12978)
- 2006(11437)
- 2005(10346)
- 学科
- 业(89018)
- 企(71503)
- 企业(71503)
- 济(70122)
- 经济(70030)
- 管理(62652)
- 农(45571)
- 财(35645)
- 农业(30324)
- 方法(29862)
- 业经(28697)
- 数学(22255)
- 数学方法(22116)
- 务(21085)
- 财务(21075)
- 财务管理(21027)
- 企业财务(20002)
- 制(19541)
- 中国(18597)
- 技术(16516)
- 策(16432)
- 体(14915)
- 财政(13561)
- 划(12538)
- 地方(12525)
- 贸(12509)
- 贸易(12502)
- 易(12210)
- 理论(12128)
- 和(12067)
- 机构
- 学院(237599)
- 大学(228455)
- 济(103845)
- 经济(101946)
- 管理(98469)
- 理学(84986)
- 理学院(84268)
- 管理学(83331)
- 管理学院(82882)
- 研究(72745)
- 中国(60849)
- 农(55504)
- 财(55329)
- 京(45897)
- 科学(42848)
- 农业(42241)
- 财经(40157)
- 业大(38993)
- 江(38006)
- 所(36687)
- 经(36383)
- 中心(34918)
- 研究所(32497)
- 经济学(30619)
- 州(29202)
- 经济管理(28956)
- 财经大学(28872)
- 经济学院(27811)
- 北京(27690)
- 商学(27138)
- 基金
- 项目(154647)
- 科学(123489)
- 研究(115495)
- 基金(114239)
- 家(98299)
- 国家(97248)
- 科学基金(85471)
- 社会(77249)
- 社会科(72939)
- 社会科学(72920)
- 省(62436)
- 基金项目(60764)
- 自然(53409)
- 自然科(52266)
- 自然科学(52254)
- 自然科学基金(51400)
- 教育(49694)
- 划(49132)
- 编号(47213)
- 资助(44871)
- 业(37788)
- 成果(36944)
- 创(35438)
- 部(34461)
- 发(33666)
- 重点(33397)
- 国家社会(32473)
- 创新(32237)
- 性(31715)
- 制(31651)
- 期刊
- 济(125048)
- 经济(125048)
- 研究(67406)
- 农(58747)
- 财(49221)
- 中国(48421)
- 农业(39579)
- 管理(37255)
- 学报(34228)
- 科学(32910)
- 大学(27384)
- 业经(27352)
- 学学(26466)
- 融(24790)
- 金融(24790)
- 业(20873)
- 技术(20469)
- 财经(20416)
- 经济研究(18340)
- 经(17575)
- 问题(16672)
- 技术经济(14260)
- 农村(14198)
- 村(14198)
- 教育(14142)
- 农业经济(13789)
- 财会(13321)
- 世界(13170)
- 版(13089)
- 现代(12044)
共检索到363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筱明
文章以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基准回归模型对财政支农、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财政支农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财政支农的制度建设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最强,资金拨付次之、政策补贴最小。由区域差异分析得知,财政支农对共同富裕的驱动效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梯度格局;由类型差异分析得知,财政支农对共同富裕发展性、共享性均呈现正向作用。因此,研究提出把握财政支农体系红利、部署分权管理机制、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三点建议,以期筑牢共同富裕基础底座。
关键词:
财政支农 共同富裕 金融服务 数字经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济洲 崔翼
聚焦中国式分权情境,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立足于2012—2021年中国3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探讨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均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受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该影响越发明显;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约束下,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具有区域、城市规模异质性,且在中西部地区、特大城市更为突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彰
文章以2011—2022年作为考察区间,选取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显著推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及大规模城市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更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助推共同富裕,农业产业链延伸在数字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门槛回归结果表明,在全国及东部地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非线性动态影响;而在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则呈现正向“N”型非线性影响。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数字新质生产力 农业产业链延伸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静楠 吕冰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财政作用的发挥。研究认为:经济学意义上分配平等本质上是居民效用平等,促进居民效用平等的分配有可支配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间接税分配、公共服务分配和财富分配,它们贯穿于国民收入循环全过程;根据部门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城乡或区域的组间差距较大;个人所得税调节分配作用不应被高估,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支出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在缩小。本文得出四点政策建议,包括兼顾公平与效率、重点关注组间差距、辩证地看待税收和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循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晶
立足金融结构优化背景,借助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结构优化能够赋能共同富裕,且经过内生性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门槛回归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可正向调节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得出,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影响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金融结构优化积极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晶
立足金融结构优化背景,借助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结构优化能够赋能共同富裕,且经过内生性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门槛回归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可正向调节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得出,金融结构优化对共同富裕影响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金融结构优化积极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永奇 庄天慧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促进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现实问题。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数据,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视角切入,全面深入地考察了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财产性收入的相关影响与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分为初始(身份转换)与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身份转换对财产性收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质量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可以进一步强化身份转换对财产性收入的正向效果。采用工具变量与两步法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利用多种模型展开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研究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在较低的落户门槛区域以及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显著;针对较高的落户门槛与高技能劳动力群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财产性收入产生抑制效果。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提高财产性收入的路径为金融素养的强化与方言距离的缩短,其底层逻辑则可归咎于“学习效应”与“交流效应”的提升。进一步讨论发现,注重跨省流动中的行业分割状况,有利于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财富差距扩增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论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长效机制,提高财产性收入提供了经验支撑和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坤丽 刘维奇
文章基于2005—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门槛效应检验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城乡收入的要素和区域差异。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和资本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均呈现“U”型,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门槛效应检验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劳动投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二重门槛效应,但资本投入不存在显著门槛效应;机制及异质性检验中,随着私营经济活跃度的增加,南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和资本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均呈现负向影响,但北方地区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负向影响,劳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影响并逐步降低。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投入数量和结构,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银锋 陈雯婷 谭晶荣
本文首先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之后,针对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重点挖掘了全球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效应。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率要明显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商投资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全球化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影响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成丽 邵文武 张波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服务业提供主体单一、农业金融保险发展滞后、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应该从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链 农业组织 集聚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爱民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城镇化有积极的影响,且存在着显著的门槛效应。运用Hansen的门限回归思想,设计门限回归模型,并将2005—2013年我国31省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作为门限变量值。测算结果表明:当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使其发展指标跨过某个门限值时,地区城镇化率增速水平显著提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红宇
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相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由依附产业转向独立完整乃至成为战略性产业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农业生产性服务不仅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也要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重点聚焦四个问题:解决为谁服务问题,瞄准需要服务的关键问题,着眼于新产业、新业态,助推乡村建设。从我国的国情农情出发,需要构建形成"主体多元、功能完备、融合规范、共享共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成功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强化从发展战略到政策举措一系列行为导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永华 陈昌兵 杨祥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实施财政兴农举措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经济现实构建了含有政府的城乡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通过政策冲击反应和乘数分析了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财政支农举措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支农政策在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富裕方面效果较好,政府性基金支出支农的政策效果则与资金筹集方式有重要关系。根据经济模型模拟结果及目前财政支农具体现实,本文认为应提升支农资金利用效率,改善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并对财政支农补贴政策适时做出动态调整,以实现财政支农更好地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旭 张波
农业强国建设是弥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业强国建设面临农业科技和装备与农业强国建设不匹配、农业产业体系不适应农业强国建设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有效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建设的制度支持体系短板突出等困境。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提升农业强国建设质效: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韧性,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健全协调的产业体系,确保农业强国建设平稳推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强国;完善农业制度支持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共同富裕目标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姝兴 张明明
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国建设与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指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共同富裕目标下加快农业强国建设面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加深、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现实难题,要积极采取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等对策来解决上述难题。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农业强国建设 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