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4)
- 2023(12618)
- 2022(10694)
- 2021(9762)
- 2020(8333)
- 2019(18862)
- 2018(18226)
- 2017(34960)
- 2016(18957)
- 2015(21418)
- 2014(21446)
- 2013(21432)
- 2012(20164)
- 2011(18176)
- 2010(18621)
- 2009(17458)
- 2008(17564)
- 2007(16053)
- 2006(13906)
- 2005(12619)
- 学科
- 济(97195)
- 经济(97115)
- 管理(60399)
- 业(56715)
- 企(46981)
- 企业(46981)
- 方法(38126)
- 数学(33663)
- 数学方法(33345)
- 财(32468)
- 中国(25022)
- 地方(23221)
- 农(21679)
- 学(19181)
- 业经(18603)
- 制(18376)
- 务(16646)
- 财务(16618)
- 财务管理(16558)
- 技术(16031)
- 企业财务(15788)
- 农业(14429)
- 银(14386)
- 银行(14357)
- 地方经济(14134)
- 财政(13851)
- 贸(13818)
- 贸易(13811)
- 融(13690)
- 金融(13688)
- 机构
- 学院(279029)
- 大学(278703)
- 济(125753)
- 经济(123299)
- 管理(103608)
- 研究(97989)
- 理学(88718)
- 理学院(87716)
- 管理学(86254)
- 管理学院(85706)
- 中国(74481)
- 财(63889)
- 科学(58736)
- 京(57794)
- 所(50861)
- 财经(47231)
- 农(46630)
- 研究所(45707)
- 中心(44170)
- 江(43225)
- 经(42617)
- 经济学(40504)
- 业大(39713)
- 农业(36516)
- 北京(36460)
- 经济学院(36375)
- 范(34800)
- 财经大学(34609)
- 师范(34465)
- 院(34382)
- 基金
- 项目(178483)
- 科学(140241)
- 研究(129786)
- 基金(129325)
- 家(112755)
- 国家(111824)
- 科学基金(95351)
- 社会(84202)
- 社会科(79874)
- 社会科学(79851)
- 省(70551)
- 基金项目(68046)
- 自然(59853)
- 教育(59279)
- 自然科(58512)
- 自然科学(58491)
- 划(58318)
- 自然科学基金(57462)
- 资助(52894)
- 编号(50931)
- 成果(42323)
- 重点(40667)
- 部(39681)
- 发(39393)
- 创(39047)
- 创新(36745)
- 课题(36043)
- 国家社会(35513)
- 性(34503)
- 科研(34158)
共检索到429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萌
财政就业专项资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再就业资金,主要是用于支付临时性的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补贴。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下岗职工生活补贴支出已逐步并入各类社会保险,就业资金也逐步转型为促进就业工作的专项资金。目前的就业资金包括: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含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费补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兆林 马磊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趋弱,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财政支出对就业具有重要影响。笔者采用2007—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滞后一期财政支出规模对就业具有正向影响。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差别较大,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技术支出只在当期内对就业有正向影响,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长期正向影响显著。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稳就业、调结构"的目标,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支持,提高教育、技术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改善教育支出结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社...
关键词:
新常态 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 就业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星 包雅钧
当前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PPP模式对于缓解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财政压力、放大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大量PPP项目推进的进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规范性的政策操作指南及系统的风控体系,政策变迁、投资过剩、地方债务等因素都可能对PPP项目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加大财政风险。为充分发挥PPP模式的杠杆作用,降低PPP模式在运行中的财政风险,应当运用PPP的理念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同时完善PPP项目的监管体系,统一管理机构,加强制度
关键词:
PPP模式 财政效应 财政风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星 包雅钧
当前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PPP模式对于缓解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财政压力、放大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大量PPP项目推进的进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规范性的政策操作指南及系统的风控体系,政策变迁、投资过剩、地方债务等因素都可能对PPP项目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加大财政风险。为充分发挥PPP模式的杠杆作用,降低PPP模式在运行中的财政风险,应当运用PPP的理念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同时完善PPP项目的监管体系,统一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控制投资规模,合理设计PPP模式的风险收益分担与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思维提升项目管控能力。
关键词:
PPP模式 财政效应 财政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豫新 赵东栋
文章根据属性重心计算方法对新疆人口、GDP重心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重心的演变路径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采用演变路径分析和耦合性分析方法并构建耦合性分析框架,对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动态变化、互动关系及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缓慢迁移,GDP与农业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工业、服务业重心则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以人口重心为参照,新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呈扩大趋势;新疆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性有所减弱,劳动力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边际报酬降低。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囿佑 朱永璨
从商贸流通业与工业耦合机制入手,研究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商贸流通业与工业的耦合联动效应。研究发现,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业仍然发挥了对工业经济的推动效应,这种推动作用存在一定的延续性。此外,资本要素的显著性水平要高于劳动要素,即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托于投资,而粗放型劳动则不适应工业增长需要。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工业 耦合 联动效应 新常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磊
财政作为国家资源配置的"蓄水池",对统筹安排创业创新资金、扶持中小微企业软硬件配套设施、完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意义重大。本文科学分析了山东省创新、创业的现状,通过对财政促进创业创新机制的分析,提出搭建创新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最后建议财政部门实行积极财政支出政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育、营造宽容的创新创业环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磊
财政作为国家资源配置的"蓄水池",对统筹安排创业创新资金、扶持中小微企业软硬件配套设施、完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意义重大。本文科学分析了山东省创新、创业的现状,通过对财政促进创业创新机制的分析,提出搭建创新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最后建议财政部门实行积极财政支出政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育、营造宽容的创新创业环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莹 杨芳玲
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系统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由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从区域层面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区域内部协调度差异较小,土地财政相对于城镇化发展表现为"滞后—超前—同步"的演变特征;中部地区协调度及其内部均衡性次于东部,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财政 耦合协调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竣 张煜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振华 慈福义 张佳文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绿色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指数增长迅速,而绿色创新指数与新型城镇化指数增长缓慢;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平稳增长,已由濒临失调阶段进入基本协调阶段,但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特征,江苏、广东的发展成果尤为突出,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但相关性逐渐减弱,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以东部“高-高”集聚区与西部“低-低”集聚区为主;耦合协调度受到三个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发育程度、政府调控能力是驱动三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郝春旭 赵艺柯 董战峰 胡睿 李赞
文章建立了以环境健康、生态安全、资源持续、管理支撑4个二级指标为基础的绩效评估框架,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各省份的环境绩效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法,对全国30个省份的GDP、人均GDP、环境绩效指数得分、环境健康指数、生态安全指数、资源持续指数以及管理支撑指数指标分别进行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全国省级环境绩效指数与GDP以及人均GDP中等正相关的结论,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管理支撑能力等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赵晓民 王文革 陶咏梅
商业集聚的现象及其引发的经济效益在现实中越来越突出,许多著名的商业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商业集聚的原因及形成过程的理论,对商业集聚的聚集行为进行经济性分析,并得出有关商业企业经济性特征的结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关伟 王宁
通过构建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空间和时序的角度揭示二者的关系。沈阳经济区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以及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都较大,经济发展指标中与生态环境综合关联程度最大的是经济潜力和经济结构,生态环境指标中与经济综合关联程度最大的是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耦合度的三大区域分异规律显著,东北部的抚顺市、铁岭市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作用强,南部的鞍山市、本溪市、辽阳市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作用强度中等,中部及西北部的沈阳市、营口市、阜新市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作用相对较弱;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耦合度的时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