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85)
- 2023(10463)
- 2022(8815)
- 2021(8389)
- 2020(6722)
- 2019(15377)
- 2018(14971)
- 2017(27847)
- 2016(15331)
- 2015(17703)
- 2014(17712)
- 2013(18010)
- 2012(17377)
- 2011(15952)
- 2010(16336)
- 2009(15341)
- 2008(15785)
- 2007(14207)
- 2006(13150)
- 2005(12530)
- 学科
- 济(74228)
- 经济(74144)
- 管理(44073)
- 业(40891)
- 企(31282)
- 企业(31282)
- 中国(28485)
- 财(27871)
- 方法(23211)
- 农(21301)
- 地方(20779)
- 数学(19542)
- 数学方法(19342)
- 制(17352)
- 业经(16172)
- 学(16152)
- 贸(15461)
- 贸易(15444)
- 易(14974)
- 银(14787)
- 银行(14775)
- 行(14245)
- 农业(13855)
- 融(13657)
- 金融(13656)
- 财政(13585)
- 发(12584)
- 务(12413)
- 财务(12381)
- 财务管理(12327)
- 机构
- 大学(229831)
- 学院(227826)
- 济(103559)
- 经济(101602)
- 研究(89404)
- 管理(77766)
- 中国(71752)
- 理学(63346)
- 理学院(62517)
- 管理学(61721)
- 管理学院(61267)
- 财(56942)
- 京(51289)
- 科学(50224)
- 所(46738)
- 研究所(41130)
- 财经(40384)
- 中心(38726)
- 江(36644)
- 经(36485)
- 北京(34622)
- 农(34297)
- 范(33931)
- 经济学(33850)
- 师范(33701)
- 院(31096)
- 经济学院(30142)
- 州(29351)
- 财经大学(29217)
- 师范大学(27165)
- 基金
- 项目(131295)
- 科学(103019)
- 研究(102505)
- 基金(94091)
- 家(80634)
- 国家(79903)
- 科学基金(66877)
- 社会(66713)
- 社会科(63193)
- 社会科学(63179)
- 省(49059)
- 基金项目(47474)
- 教育(46644)
- 划(41728)
- 编号(41009)
- 资助(39661)
- 自然(37830)
- 成果(37195)
- 自然科(36890)
- 自然科学(36882)
- 自然科学基金(36211)
- 发(34109)
- 部(30630)
- 课题(30440)
- 重点(30392)
- 发展(28585)
- 国家社会(28384)
- 展(28107)
- 中国(27701)
- 性(27561)
- 期刊
- 济(131314)
- 经济(131314)
- 研究(86642)
- 中国(56413)
- 财(48022)
- 农(33895)
- 学报(32848)
- 管理(31421)
- 教育(31056)
- 科学(30640)
- 融(28110)
- 金融(28110)
- 大学(25431)
- 学学(23177)
- 农业(23074)
- 财经(22752)
- 经济研究(21916)
- 经(19779)
- 业经(19473)
- 技术(18579)
- 问题(17759)
- 贸(16385)
- 世界(14368)
- 国际(14342)
- 图书(12450)
- 业(12274)
- 技术经济(11358)
- 会计(11347)
- 经济问题(10933)
- 坛(10726)
共检索到392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志勇
财政学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财政学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基本问题的意义不是给出问题的标准答案。对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代表着对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不同认识。文章概括了四大基本问题,涵盖财政学的边界、私人与公共的关系、财政政策评价的标准、国家财富管理的奥秘。文章进一步提出中国财政学发展的两大着力点:一是理解中国财政;二是加强财政学科和专业建设。财政学科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对现实财政问题进行规范的有深度的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案,中国财政学也会因此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
财政学 基本问题 中国财政学 学科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潮
财政主体是财政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国家出现后,国家成了财政主体的抽象物,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者,是活动着的财政主体。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以及群体规模的扩大,财政主体作为财政活动的决策者和实施者,经历了公众—君主—公民的演进过程。深化对财政主体演进的研究,不仅对指导中国财政实践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要求,而且对发展中国财政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财政主体 演进 中国财政学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志勇
新中国财政学70年的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财政学的探索过程。新中国财政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相适应的财政学;二是构建与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财政学;三是构建与财政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财政学。新中国财政学在财政本质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现代财政制度理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正在构建之中。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董勤发
国际财政学是财政学与国际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这门学科涉及到不同国家的财政制度通过国际经济活动而相互联系在一起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及其相互协调问题。它的产生和发展是财政学与国际经济学各自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理论体系则体现了财政学与国际经济学的融合,而其研究方法则与国际经济学研究中的国家主义分析方法与世界主义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就是对国际财政学的这几个基本问题所作的初步研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傅娟
本文研究财政学主流从德国范式到美国范式的演变史。文章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财政”一词进行文献研究,认为财政学产生于德国而非英国;然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还原经济学如何一步步取代财政学的历史过程。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财政学并非经济学的分支,二者产生的土壤与哲学根基都不相同;第二,经济学的几次变革反映出其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无法作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当代主流财政学与现实脱节的原因在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的财政实践在向德国学习,而英美的公共经济学却取代德国财政学,成为财政学的主流。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马国贤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杨志勇
国家支配社会较多份额的资源,决定了必须有专门的学科对此加以研究。财政学具有天然比较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财政学人曾努力嫁接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但这仍不足以应对现实巨变的挑战。中国财政学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学科发展史中汲取经验,需要整合本土资源、放眼世界,并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关键词:
财政学 中国财政学 财政史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坤 张鹏
中国财政学是世界财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财政学发展史上,中国财政学又表现出了典型的特殊性和自足性。在遵循财政学基本框架和原理的基础上,以财政运行规律和财政权力制衡为理论延展的"双轮",结合经济体制和改革环境的变化,中国财政学先后经历了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和国家治理论三个阶段,理论体系上有飞跃和创新,但思想体系和基本逻辑框架却始终保持着融合和统一。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骁
纪念许廷星教授《关于财政学的对象问题》公开出版50周年是为了向许廷星教授致敬,向财政学前辈们致敬,弘扬优秀学术传统,促进财政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炜光 任晓兰
财政学是一门交叉的综合社会科学,而财政社会学正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不仅是政府施政的角度来研究财政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探求公共财政发展规律的科学门类。财政社会学致力于通过对税收和预算制度变革的研究,探求推进现代国家的建构和政治文明进步的途径,为财政学研究开辟了新境界。从葛德雪、熊彼特到耶希特、兹尔坦,上个世纪后半期在美国的复兴,西方的财政社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学术探索,而我国古代的财政思想也与其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当代中国正在向"税收国家"和"财政国家"转型,政府养活人民的"财政幻觉"正在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引入财政社会学思维变得日益重要。经我国学者的努力,或许财政社会学的复兴之地正是在中国。
关键词:
财政社会学 财政学 税收国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蒋洪
“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双方争论的分歧似乎不在于财政是否与国家有 本质联系,而在于对国家本质的认识有所不同。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由此而引发的思考涉及三 个方面:不同的国家观与财政理论和政策有何联系;各种不同的财政理论究竟包含怎样的国家 观;如何看待现实中的国家。
关键词:
国家财政 公共财政 国家观 财政理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安体富
研究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定位问题,对财政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分类中,一直将财政学列入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这曾为大家所接受。但目前在财政学界,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本文从财政的性质(本质)、财政学在西方经典经济学中的地位、如何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如何看待财政政策与财政制度问题、关于"财政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争论以及如何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等,多角度论证了财政属于经济范畴,财政学属于经济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财政 财政学 经济学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雍君
为系统回应日益迫近的智识挑战,对照真实世界而将体量庞大凌乱的财政知识抽丝剥茧地进行智识性整合至关紧要。本文由此建构的智识财政学框架以集体物品、财政偏好和财政共同体三个核心概念为支柱,通过融合偏好话语与共同体话语而将所有次级概念乃至整个研究体系自然牵出,从而可望获得宏大而不失精微的完整叙事能力,为所有公共财政问题的统一解释和公共财政学朝向一级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柏铭
我们正处于财政学革命的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我国财政学也正经历着从研究对象到理论体系再到研究方法的大变革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财政学正逐渐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财政学所取代 ;而创新出一个公认的科学的财政学理论体系 ,将是完成这场财政学革命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中国财政学 革命 经济体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闫坤研究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学科骨干力量合力撰写的《新中国财政学研究70年》,已于2019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之一。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财政制度建设和新中国财政学发展70周年。70年来,在新中国的财政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