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37)
- 2023(10783)
- 2022(9387)
- 2021(9194)
- 2020(7520)
- 2019(17668)
- 2018(17533)
- 2017(33658)
- 2016(18406)
- 2015(20816)
- 2014(20957)
- 2013(20697)
- 2012(18988)
- 2011(16751)
- 2010(16865)
- 2009(15408)
- 2008(15190)
- 2007(12982)
- 2006(11263)
- 2005(9883)
- 学科
- 济(72068)
- 经济(71982)
- 管理(56850)
- 业(51417)
- 企(44795)
- 企业(44795)
- 方法(34320)
- 财(29868)
- 数学(28742)
- 数学方法(28402)
- 学(19535)
- 中国(19384)
- 农(18136)
- 业经(16164)
- 务(15339)
- 财务(15279)
- 财务管理(15230)
- 理论(15203)
- 地方(14975)
- 企业财务(14496)
- 制(14099)
- 财政(13064)
- 和(12515)
- 农业(11850)
- 教育(11763)
- 贸(11160)
- 贸易(11155)
- 技术(10983)
- 易(10777)
- 环境(10667)
- 机构
- 大学(261299)
- 学院(257152)
- 管理(104495)
- 济(99061)
- 经济(96795)
- 理学(90918)
- 理学院(89945)
- 管理学(88468)
- 管理学院(88015)
- 研究(83252)
- 中国(60949)
- 京(55763)
- 财(53384)
- 科学(52917)
- 所(41659)
- 财经(39480)
- 研究所(37688)
- 农(37344)
- 业大(37246)
- 中心(36850)
- 江(36588)
- 经(35752)
- 北京(35461)
- 范(34822)
- 师范(34548)
- 院(30181)
- 州(29808)
- 经济学(29689)
- 财经大学(29258)
- 农业(29117)
- 基金
- 项目(176090)
- 科学(137617)
- 研究(130990)
- 基金(126965)
- 家(109376)
- 国家(108454)
- 科学基金(93407)
- 社会(80776)
- 社会科(76333)
- 社会科学(76313)
- 省(68426)
- 基金项目(67941)
- 自然(60639)
- 教育(60173)
- 自然科(59158)
- 自然科学(59145)
- 自然科学基金(58048)
- 划(57328)
- 编号(54392)
- 资助(52199)
- 成果(45169)
- 重点(38911)
- 部(38754)
- 课题(36820)
- 创(36498)
- 发(36339)
- 项目编号(34328)
- 创新(33906)
- 科研(33648)
- 教育部(33508)
- 期刊
- 济(108447)
- 经济(108447)
- 研究(79671)
- 中国(47362)
- 财(44543)
- 学报(40778)
- 管理(37249)
- 科学(36626)
- 农(33066)
- 教育(31562)
- 大学(30672)
- 学学(28497)
- 农业(23346)
- 技术(21584)
- 财经(19539)
- 融(18544)
- 金融(18544)
- 经济研究(17164)
- 业经(16548)
- 经(16513)
- 图书(15639)
- 问题(13943)
- 理论(13686)
- 实践(12699)
- 践(12699)
- 科技(12447)
- 技术经济(12221)
- 会计(11901)
- 版(11769)
- 财会(11605)
共检索到374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贾康
一、对财政本质问题的分析研究:"社会集中分配论""社会集中分配论"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并力图在理论研讨和财政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的财政学基础理论认识。最早是我在1998年发表的《从"国家分配论"到"社会集中分配论"》一文中,集中阐释了这一理论框架。文中总结梳理了"国家分配论"以及其余各种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如"共同需要论""社会再生产前提论""剩余价值分配论"的主要观点,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毅
研究财政理论,必须明确财政学的地位;研究财政理论,必须首先研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问题;研究财政理论,必须明确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关系;研究财政理论,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理论与西方财政理论的区别。基于上述观点,作者认为:在目前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研究好财政学理论,就必须准确把握财政学在整个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理论基础,站在社会再生产角度,以社会总产品为分配对象,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标准,充分考虑国民经济的总体而不能局限于某个局部。这是我们研究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前提。
关键词:
财政学 财政理论 国家分配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毅
一、研究财政理论必须明确 财政学的地位 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的财政学理论体系,但在具体实践和研究中,一些财政学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往往简单地把财政学看作为一门部门经济学、管理学或应用科学。其原因,一是在思想方法上,忽视了财政学的本质问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正含义,没有搞清楚财政与国家的关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邦驰
财政理论问题是财政学的基础 ,财政理论的理论基础则是建立财政理论体系基础的基础。国内外财政理论变迁的历史表明 ,财政学建设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沿着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两条发展线索展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财政学基础理论之根基 ,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目前 ,财政学事实上已成为跨越经济学 ,兼及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几个领域的一门边缘学科。
关键词:
财政学 财政理论 基础 根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姜维壮
一、首先是确立我国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政治和法律依据这是由财政的实质和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决定的。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后者是一项最大的政治工作。而财政学作为研究和论述财政运行规律和工作要领的科学著作,其理论基础的确立,应以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珺
2013年以来,西方主流财政理论批判成为中国财政学术圈里的热门话题,在中国语境下,它被称为"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文章首先论述了这一话题的国际背景及其历史,随后分析了中国财政学者寻求理论创新的原因、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财政学术批评的异同进行比较,文章认为,要成为西方主流财政理论合格的批评者,中国财政学者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最后,文章就中国实现财政理论创新应满足的前置条件做了说明。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寇铁军 钟永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发端的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已经开始了它的第三阶段,经济学家们运用博弈论方法重新解释经济学。在这一阶段,几乎所有经济问题都被理解为理性的人们之间交互作用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朱军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演进推动了宏观财政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快速发展。虽然现代宏观财政理论的本质观点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和"凯恩斯主义"之间的来回往复和权衡,但是本文总结指出:随着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拓展,现代宏观财政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日益广泛,越来越具备微观的经济基础和现实性。总体上,宏观财政理论研究经历了新古典综合、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到"新新"古典综合这几个阶段。本文基于宏观经济理论演化的视角,讨论了现代宏观财政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当前宏观财政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珺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财经院")主办的"国家治理与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研讨会于2014年10月25-26日在北京举行。京内外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其中16人做了主题发言。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共上海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齐守印
本文着眼于科学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体系,主要围绕财政学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逻辑起点这三个基础理论问题,在学理分析和观点述评基础上阐发了独立见解。
关键词:
财政学 基础理论 辨析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珺
本文介绍了西方财政学在全球的发展简史,特别是其中配置和交易两大研究范式的形成、其各自的特色、方法论基础和国家观念。文章还对当前由两大范式衍生出来的三种财政学进行了说明。本文认为,财政学研究追求在配置范式下的理论创新固然重要,但超越这一范式,对财政学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提出批判性的新认识,同样值得重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晖 林源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政定位的全新论断,开启了财政理论建设的新阶段。围绕这一重要阐述,学界展开了对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学科属性、财政活动主体等财政基础理论的探讨,提出应以中国财政改革实践经验为路径深化对财政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体系。本文以"基础和支柱说"为基础,重点梳理了国家治理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公共风险财政论发展脉络,阐明了关于财政学科研究范畴及学科属性的重要观点,介绍了当前学界关于财政社会学和财政政治学的研究情况,并进行简要客观地评价。认为财政基础理论的探索还应继续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提升国际视野与理论深度,建立完备的理论框架,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财政基础理论 国家治理 财政学 财政建设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童光辉
重视历史研究是我国财政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许多理论流派在讨论财政本质问题时都会将理论诠释与历史考察结合起来,为理论体系的建构寻求历史经验的支撑。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歧:财政的公共性从何而来,是财政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还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结构下的产物?特别是,对于中国古代这样一个"非市场经济财政"来说,公共性是否构成其分配关系的本质属性?在本文看来,公共性是财政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而对于财政公共性的理论诠释和历史考察至少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公私产权的分化与集体行动的逻辑";二是"国家的双重属性与政治权力的批判"。这既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都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在"大历史"和"长时段"的宏观视野下总结中国历史经验与推动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值得深入挖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