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18)
2023(11704)
2022(10080)
2021(9319)
2020(7849)
2019(17516)
2018(17012)
2017(32183)
2016(17620)
2015(19597)
2014(19134)
2013(18727)
2012(16879)
2011(14895)
2010(15043)
2009(14575)
2008(14236)
2007(12568)
2006(11051)
2005(9927)
作者
(49419)
(41387)
(41370)
(39299)
(26182)
(20075)
(18735)
(16078)
(15751)
(14849)
(14080)
(14016)
(13351)
(13228)
(13228)
(12591)
(12412)
(12290)
(11922)
(11909)
(10318)
(10184)
(9902)
(9560)
(9469)
(9321)
(9290)
(9162)
(8458)
(8143)
学科
(63883)
经济(63774)
管理(60783)
(53014)
(46906)
企业(46906)
(33453)
方法(26297)
数学(22433)
数学方法(22095)
(19489)
(17971)
中国(17851)
(17254)
财务(17219)
财务管理(17165)
企业财务(16325)
(15446)
业经(15379)
财政(14090)
(13593)
地方(11889)
体制(11535)
(11409)
农业(11228)
(11163)
银行(11133)
(11040)
理论(10740)
环境(10716)
机构
学院(240267)
大学(239655)
(94050)
经济(91978)
管理(91017)
研究(81616)
理学(77730)
理学院(76858)
管理学(75508)
管理学院(75085)
中国(63504)
(55084)
(51207)
科学(50661)
(41913)
(41104)
财经(39145)
(38066)
研究所(37353)
中心(37229)
业大(36181)
(35297)
农业(32220)
北京(31700)
(30627)
(29706)
师范(29319)
(29070)
财经大学(28728)
经济学(28390)
基金
项目(160642)
科学(126122)
基金(116361)
研究(115897)
(102428)
国家(101590)
科学基金(86778)
社会(73945)
社会科(69975)
社会科学(69952)
(63687)
基金项目(60979)
自然(56662)
自然科(55302)
自然科学(55282)
自然科学基金(54240)
教育(53745)
(53421)
资助(47487)
编号(46587)
成果(38062)
重点(36824)
(35405)
(33911)
(33872)
(33546)
课题(33363)
创新(31773)
科研(31124)
国家社会(30454)
期刊
(109581)
经济(109581)
研究(72994)
中国(55558)
(49706)
学报(39263)
(37568)
科学(36602)
管理(34844)
大学(30013)
学学(28484)
农业(25232)
教育(24892)
(21288)
金融(21288)
财经(20070)
技术(19746)
业经(18031)
经济研究(17967)
(17142)
财会(13350)
问题(13303)
(13276)
会计(13171)
(12642)
科技(11442)
技术经济(11005)
(10753)
统计(10341)
现代(10246)
共检索到371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涛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推进,土地财政各项收益对地方财政的影响日益增加,土地财政的各项制度从早期的市场化探索,逐步发展、规范,经历了不同阶段各具特色的制度变迁。包括了土地市场收益、土地准市场收益和土地税收等内容的土地财政总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大幅提高,在现行的财政分权背景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土地财政收益的分配格局不断发生改变。通过对不同管理模式和收益分配体制下,土地财政的收益—成本的绩效评价模型分析表明:对土地财政各项收益的变化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于收益分配的博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涛  徐瑾  
我国土地因收益和收益主体的差异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分配格局,政府间、政府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者间的收益分配显失公平,土地市场效率低下。市场结构模型与分权模式的剖析表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缺陷主要源于土地市场的双轨制和财政分权模式。双层市场结构与政府间的目标偏离要求创新土地收益分配制度,重新定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优化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和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龙  李静  桑达卓玛  
文章利用1978-2014年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和金融体制变迁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1978-2014年全时间段还是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临界线的分时间段,金融体制变迁是财政分权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以及金融体制变迁抑制财政分权的结论都是稳健的,但是,分区域稳健性检验表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这种关系是稳健的,内地却不显著。当把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引入模型中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体制变迁抑制财政分权越显著,但找不到财政分权影响金融体制变迁的证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周晓艳  汪德华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土地财政的制度弊端愈发突显,已经成为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以我国土地财政的制度背景为前提,分析土地财政的发展现状,剖析土地财政的财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正视"土地财政"的现实,强化其财政管理,尽可能减少其负面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明慧  路鹏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获得直接与间接的资源型财政收入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具有学理上的正当性。我国地方财政收入配置格局对土地财政收益的依赖与现行土地制度安排、财政体制变迁与土地收益分配权力密切相关,而且相互间形成了不断强化的利益激励兼容机制。短期内土地财政收益,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政府财力仍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长期应以税制改革为契机,促进土地财政收益的合理转型,以更好地均衡土地财政收益各个环节的资金源分布,规避地方财源不可持续的风险,确保地方财政向可持续路径转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谢平  张春燕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废止再到恢复的历程,期间中央政府始终主导着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的变迁方向。随着财政分权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的制度需求也逐渐得到重视。由此,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和品种均日益扩大。通过引入SSP范式制度变迁分析,从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初始结构、所处市场的状态、上层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结果等层面分阶段解析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的变迁历程,根据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变迁所因循的路径依赖以及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中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制度需求与博弈过程,可判断未来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变迁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勇  李凤霞  
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体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大降低,但地方政府的事务并不因财政收入的降低而减少,相反有增长的趋势。地方政府为筹措财源不得不采取"土地财政"的策略。"土地财政"带来的负效应的蔓延呼唤"土地财政"制度的改革。规范化的财政分权体制,尤其是赋予地方财政自主权,是"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德瑞  
为防止地方各自为政,也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财政有必要接受中央规制。然而,通过何种方式,对地方财政的哪些内容进行何种程度的规制,使得既不妨碍地方财政自主权的落实,又能对地方财政形成有效约束,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经横向比较,虽然理念和方式都有不同,但法治化规制,以支出监管为重心,全程监督、信息化建设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有鉴于此,我国不论是规制范围、方式还是程序的设计,只有遵循法治路径,才能保障规制目的的实现,避免对地方不当干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广庆  王有强  
本文分析了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变迁过程,并利用1995—2006年28个省份(京、津、沪除外)各级财政获得的转移支付数额及其之间的相对比例、人均值等指标,从三个维度剖析上级对县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越是经济落后的省份越倾向于截留中央对县的转移支付,而越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则越倾向于加大对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遴杰  饶富杰  
近年来,由于国内地方政府显著依赖土地财政,地方债务危机开始显现。为此,学界主张地方财政应改变单纯依靠卖地的现状,寻求一条长久持续且风险可控的土地管理与收益制度。在此背景下,美国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与不动产税体系备受推崇。本期刊载两位专家的研究,分析了美国建国以来的土地管理制度与收益模式的变化,探讨了两者如何有效互动,以求总结出可供我国进一步改革参考的经验。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曹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从原先的统收统支到当前的分税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的推出,加快了财政体制改革进程。但在具体财政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地方债的冲击,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提出,给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这要求我国对财政分权体制做进一步的改革。当前尤其应该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建立和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并进行政府行政层级等配套改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程永林  
当前我国财政分权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向零和博弈,需求诱致型的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展开激烈的锦标赛竞争,中央政府对制度刚性的放弃也达到了制度与经济绩效博弈的纳什均衡。但是,由财政分权改革导致的众多问题开始制衡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导致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抑制。因此,政府体制改革应从制度安排入手,祛除体制性弊端,以弥补财权和事权分离体制的缺陷与不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学群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公共财政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财政支出绩效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文分析了财政支出绩效的主要体现形式,对如何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财政绩效管理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提出了建设性的管理思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君洁  
结合我国财政分权的现状和政府官员的目标函数研究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官员行为选择的影响,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是在制度供给失衡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对地方官员行为选择的影响上更多的是诱发其腐败的动机。消除我国财政分权这一消极后果的政策建议为: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地方官员的责任感,弱化其腐败倾向;根据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减少地方官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发挥外界监督力量,增加地方官员腐败难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斌  李大倩  
构建基尼系数测算中国各省环境质量地区差异,基于测算结果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地区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可通过直接效应缩小环境质量地区差异,但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间接效应抑制上述效果。此外,财政分权扩大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差异,对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差异则表现为缩小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