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75)
2023(8915)
2022(7341)
2021(6509)
2020(5318)
2019(11759)
2018(11086)
2017(21515)
2016(11941)
2015(12946)
2014(12594)
2013(12777)
2012(11964)
2011(10390)
2010(10063)
2009(8852)
2008(8864)
2007(7421)
2006(6139)
2005(5070)
作者
(34819)
(29066)
(29052)
(27533)
(18450)
(14106)
(13045)
(11492)
(10954)
(10189)
(9985)
(9742)
(9275)
(9059)
(9035)
(9009)
(8888)
(8728)
(8536)
(8216)
(7491)
(7128)
(6875)
(6729)
(6548)
(6399)
(6304)
(6255)
(5823)
(5774)
学科
(51556)
经济(51498)
管理(43440)
(37769)
(30874)
企业(30874)
方法(29503)
(28559)
数学(27598)
数学方法(27476)
(14359)
财务(14355)
财务管理(14309)
企业财务(13770)
中国(12895)
财政(12626)
环境(12625)
(12525)
(10332)
贸易(10332)
(10285)
(10146)
(10063)
(10013)
地方(9361)
业经(9330)
农业(8410)
(8079)
(7560)
技术(7491)
机构
大学(169053)
学院(167446)
(73217)
经济(72175)
管理(66351)
理学(59405)
理学院(58844)
管理学(57930)
管理学院(57656)
研究(52748)
(41669)
中国(39482)
科学(33134)
(32867)
(32674)
财经(30517)
业大(28851)
(28010)
(26371)
农业(26340)
中心(24589)
经济学(24298)
研究所(23926)
(23066)
财经大学(22813)
经济学院(22492)
商学(19509)
北京(19490)
商学院(19361)
经济管理(18910)
基金
项目(121957)
科学(96438)
基金(92868)
(83160)
国家(82543)
研究(81424)
科学基金(71171)
社会(55865)
社会科(53411)
社会科学(53399)
基金项目(49889)
自然(47754)
(46752)
自然科(46744)
自然科学(46730)
自然科学基金(45949)
(39479)
资助(37738)
教育(37239)
编号(28845)
(27734)
重点(27457)
(25832)
(24948)
科研(24904)
国家社会(24639)
创新(24269)
教育部(23974)
计划(23669)
人文(23031)
期刊
(67738)
经济(67738)
研究(45359)
(36568)
学报(33439)
(27189)
中国(27092)
科学(26726)
大学(24978)
学学(24226)
管理(21197)
农业(18094)
财经(15965)
(14269)
金融(14269)
(13497)
经济研究(13432)
技术(10665)
业经(10430)
(9723)
问题(9446)
(9275)
财会(8838)
会计(8732)
业大(8585)
统计(8525)
(8503)
商业(8284)
(8135)
技术经济(8048)
共检索到230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首先,通过数理模型推导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其次,采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2~2013年CO_2排放量数据,通过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对我国财政分权与人均CO_2排放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不管是用财政收入分权指标还是财政支出分权指标,都例证了财政分权是CO_2排放量不断增加的推手,即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人均收入、能源结构、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能够显著地促进CO_2排放,并且上一期CO_2排放量与当期CO_2排放量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栋  
本文基于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STIRPAT模型测算消费结构升级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察时间段内,消费结构升级对二氧化碳减排有正向促进作用,消费结构升级会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引入能源效率的交乘项后,发现消费结构升级和能源效率提升的协同推进能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文章指出,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系统推进能源消费提质增效和消费结构转型,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均可促进二氧化碳减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德  张媛  
文章运用Hansen(1999)面板门槛模型,在考虑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情况下,考察了1994—2016年33个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基于金融发展的显著双门槛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可再生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为正;当金融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或者较高水平时,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且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弹性不断增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左文鼎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通常是用来描述环境质量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1980~2011年中国环境质量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来构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呈现"N"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征华  彭迪云  
以指数分解法、计量经济分析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三种方法为主线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理论模型适用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视角的单一性、研究变量的不一致性等问题,以期为后期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籍艳丽  郜元兴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寿富  
首先仅考虑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运用岭回归方法进行检验,发现我国并不存在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如果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对外贸易、科学技术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运用ARDL模型进行检验,则发现我国存在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过拐点的人均GDP非常高,达到9.5×1012元,遥不可及。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中科学技术水平的作用尤为突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欣  刘明  
本文基于1990—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GMM)对金融发展与二氧化碳(CO2)排放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人均CO2排放的整体影响并不显著,而这是不同发展特征的省市产生不同作用互相抵消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均会影响金融发展对CO2排放的作用,收入水平由低到中的提升会强化正向影响,达到高收入水平则会变为负向影响;随着经济开放度提升,金融发展会降低CO2排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体军  骆瑞玲  范耀东  张莉莉  常香云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方法(LMDI)研究了影响我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部门能源消费、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石能源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化学工业产出比例、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能耗强度等8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减量作用;能源结构及具体部门结构效应对碳排量的影响最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基于中国1960—2010年的时序数据,结合环境学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定量分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估计方程,采用ARDL法估计的结果表明,金融深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中国金融深化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降低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碳排放主要由收入、能源消耗和贸易开放度决定。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骞  刘华军  
本文基于随机收敛的视角,采用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两类碳排放指标,运用多种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单变量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两类碳排放指标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均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未呈现出全局性随机收敛趋势。同时,单变量单位根检验也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相对碳强度和相对人均碳排放序列呈现确定性收敛趋势。此外,两类碳排放指标在三大地区和八大地区内部均未呈现俱乐部随机收敛。本研究与结论为我国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强调了我国碳减排政策制定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廖珍珍  茹少峰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建立了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理论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通过采用2011—2018年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维度显著,而在数字支持服务程度维度不显著。进一步研究了数字金融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数字金融的网络外部性和边际产出具有递增性是导致这一关系的本质所在,即经济规模扩张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和绿色技术创新引起的二氧化碳减排之间的叠加效应具有先增后减特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辉煌  
文章利用2000—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没有证实二氧化碳排放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在我国呈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二氧化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但我国离拐点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抑制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小斌  邵燕斐  
文章扩展了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全国以及区域层面上对能源消耗的需求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城镇化增加了对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且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探讨了未来中国城镇发展的相关对策:适当控制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积极探索低碳城镇化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