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08)
2023(4492)
2022(3794)
2021(3704)
2020(3075)
2019(7040)
2018(6684)
2017(13250)
2016(7356)
2015(8376)
2014(8374)
2013(8343)
2012(7663)
2011(6543)
2010(6640)
2009(6197)
2008(6483)
2007(5615)
2006(5034)
2005(4582)
作者
(20653)
(17262)
(16939)
(16447)
(10781)
(8172)
(7954)
(6539)
(6349)
(6233)
(5871)
(5827)
(5689)
(5540)
(5308)
(5248)
(5055)
(4983)
(4969)
(4693)
(4298)
(4277)
(4017)
(3953)
(3892)
(3832)
(3767)
(3761)
(3459)
(3451)
学科
(25625)
经济(25607)
管理(21768)
(21505)
(21044)
(16323)
企业(16323)
(15781)
银行(15636)
方法(14606)
(14539)
(14334)
数学(13654)
数学方法(13577)
财政(11843)
(11172)
制度(11169)
(9559)
业务(9510)
(9106)
财务(9104)
财务管理(9063)
企业财务(8688)
(8405)
金融(8405)
银行制(8047)
中国(7959)
(7812)
(6323)
体制(5594)
机构
大学(96435)
学院(95384)
(42585)
经济(41761)
管理(36157)
中国(34768)
研究(31823)
理学(30636)
理学院(30343)
管理学(29944)
(29899)
管理学院(29782)
(21705)
(21533)
银行(20650)
(19994)
财经(19678)
(19270)
科学(18352)
(17869)
农业(17257)
中心(16828)
(16481)
(16095)
业大(15109)
财经大学(14629)
研究所(14588)
经济学(14444)
经济学院(13266)
(13151)
基金
项目(61665)
科学(48162)
基金(46183)
研究(43463)
(40360)
国家(40036)
科学基金(34406)
社会(28803)
社会科(27538)
社会科学(27529)
基金项目(24284)
(23567)
自然(21999)
自然科(21541)
自然科学(21536)
自然科学基金(21194)
教育(20158)
资助(19822)
(19442)
编号(16511)
(14310)
重点(13851)
成果(13356)
(12847)
国家社会(12675)
教育部(12460)
(12380)
科研(12208)
创新(12081)
人文(11974)
期刊
(42744)
经济(42744)
研究(35761)
(29506)
金融(29506)
(28001)
中国(21146)
(18271)
学报(15812)
科学(13306)
大学(12333)
学学(11917)
管理(11374)
财经(10691)
农业(10020)
(8961)
经济研究(7628)
技术(6799)
(6775)
财政(6775)
会计(6473)
财会(6425)
教育(6371)
农村(5997)
(5997)
理论(5850)
问题(5546)
(5535)
实践(5329)
(5329)
共检索到160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定祥  刘杰  李伶俐  
文章以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利用1985-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始于1985年的财政分权改革有效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且分权制度下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信贷总体上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而1994年进一步分权分税改革后,政府对金融部门干预过度,使银行信贷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以考察银行信贷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路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制度背景下银行信贷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路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路径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刚  李树  刘樱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经验上,职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将能够显著地提高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以1999-2006年地区面板数据为样本的研究发现,银行公共信贷以及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张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不利的影响,银行私人信贷规模的扩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也没有看似当然的那样显著。这个发现提醒我们,放宽市场准入标准以及缓解私人部门面临的信贷约束还不足以使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得到根本改观,另外的重要举措应该包括完善相关的金融监管、企业监管以及契约维权等制度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建伟  
文章以2000—2016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GMM动态效应模型深入探讨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Gtfp和Gtech存在显著的反向抑制作用,而对Geff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区,财政分权对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衰退区,财政分权对Gtfp具有显著的反向抑制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占伟  贺心悦  
文章选取2009—2018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连续且有效的数据,以地方财政分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向影响。从微观宏观角度研究,其直接改善了地方企业内外部的经济环境,间接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企业区域、企业类型角度研究,中西部地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受到财政分权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非国企及高科技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其他企业更为明显。根据以上结论,就深入财政分权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深入调整地方财政资源分配,改善当地企业内外部环境;完善财政分权制度,驱动区域发展协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立法的滞后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齐云  周雪  
本文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目标和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析并检验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会提高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水平,但由于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增大和约束力的增强,抑制作用愈加明显,且这种影响在保增长压力大的地区更显著。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来看,财政分权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目标值约束和硬约束的压力更多地作用在对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上。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彰  郑艳茜  李玉姣  
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形势日趋严峻,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政治上集权、经济上分权的财政体制通过影响政府行为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进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基于政府行为变化的视角,分析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理论假设;其次,采用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ML指数对我国各省区2001~2016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最后,构建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区域差异性明显;二是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通过引进高质量FDI、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人力资本以及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等策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三是财政分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政府行为的扭曲,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根据上述结论,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清晰划分环境事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助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文章选择中国2000-201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来探讨财政分权背景下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其交互项都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因地区的发展差异而导致促进效果的不同;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其交互项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其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上,这也体现了当下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现实国情。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以财政分权改革为契机,选择中国2000—2015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探讨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两者的交互项都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只是因为地区的差异而表现出促进效果的不同。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完善财政分权改革的措施,为各地政府搭建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助推地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春  
中国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财政分权改革对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无疑被提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从地区层面来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质量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会因地区的不同而导致促进效果的差异化。其中,西部促进效果最大,中部促进效果适中,而东部促进效果最小。中央转移支付在财政分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西部的作用效果要好于东部,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斌  祁源  李倩  
利用2003-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考虑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选用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ML指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项,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使用动态GMM方法实证检验财政分权、FDI及其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增长主要来源于绿色技术效率的改善;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对绿色技术进步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在较大程度上恶化了绿色技术效率,总体上不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FDI的引入既不利于绿色技术进步也未能有效改善绿色技术效率,但与财政分权的良性互动显著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财政分权、FDI对绿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美喆  刘寒波  叶琛  
"省直管县"改革一改以往"省—市—县"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县级政府的财政分权水平。为缓解内生性,将"省直管县"改革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①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高于负面阻碍作用,但不同形式的分权影响有异质性,具体来说财权的下放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的下放则不利于。②当地方政府自主权提高时,其"重生产、轻服务"的支出偏好,使得当地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强地方软实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的公共服务供给相应减少,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导致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中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不够。③随着改革的推进,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逐渐减弱,并不再显著。据此,从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充实基层政府财力;提高公共服务类指标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加强各县(市)政府间的合作,实现各自为政的地方经济向统一市场整合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肖远飞  吴允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的空间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构建了财政分权、环境规制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模型,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对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身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的提高不仅会引起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也会造成周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且这种现象存在区域异质性;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对财政分权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的调节作用不同。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挺  戴伟  
在采用序列DEA-Malmquist指数计算我国各地生产率的过程中,加入能源消耗及污染气体排放等指标,计算1998-2012年期间考虑环境因素下的生产效率,并将该指标与传统意义上同一时段内计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论证,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我国现行府财政分权体制对于这两类生产率影响的差异。研究的主要结论表明:财政分权对于各省区环境TFP的影响要明显大于传统TFP,财政分权在短期内可以激励地方政府对污染排放问题进行更好的治理,从而提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但在长期内仅仅依靠放权给地方政府反倒会使得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矛盾恶化。此外,产业结构、研发能力、FDI以及收入水平等对两类生产率也有着不同程度...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春  
中国正处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财政分权改革对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无疑被提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YS-GMM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从地区层面来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质量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会因地区的不同而导致促进效果的差异化。其中,西部促进效果最大,中部促进效果适中,而东部促进效果最小。中央转移支付在财政分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西部的作用效果要好于东部,折射出地区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和调整的必要性。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志安  王佳莹  
财政分权对绿色增长的有力支持是实现新时代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文章选择2000—2015年29个省(自治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和门槛效应模型探讨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全国及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西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2)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