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76)
2023(13840)
2022(11785)
2021(11028)
2020(9679)
2019(22252)
2018(21920)
2017(42362)
2016(23063)
2015(26386)
2014(26436)
2013(26260)
2012(24087)
2011(21556)
2010(21406)
2009(19975)
2008(20075)
2007(17640)
2006(14825)
2005(13126)
作者
(66107)
(55524)
(55502)
(52865)
(35142)
(26751)
(25292)
(21851)
(20911)
(19786)
(18695)
(18685)
(17574)
(17504)
(17465)
(17308)
(17086)
(16476)
(15943)
(15847)
(13783)
(13546)
(13508)
(12683)
(12570)
(12434)
(12347)
(12232)
(11276)
(10990)
学科
(94181)
经济(94046)
管理(75395)
(69843)
(59381)
企业(59381)
方法(49401)
数学(44428)
数学方法(43930)
(39819)
(24191)
中国(23369)
(22630)
(22097)
财务(22040)
财务管理(21973)
企业财务(20929)
业经(19406)
(17894)
地方(16952)
(16808)
贸易(16805)
(16346)
农业(15446)
(15297)
(15168)
银行(15128)
财政(14693)
(14441)
金融(14436)
机构
大学(330795)
学院(329538)
(136500)
经济(133821)
管理(129872)
理学(112839)
理学院(111711)
管理学(109839)
管理学院(109230)
研究(104183)
中国(79663)
(73151)
(67099)
科学(63368)
财经(54986)
(54463)
(52069)
(49864)
业大(49541)
中心(49517)
(49300)
研究所(46870)
农业(43056)
经济学(43026)
北京(41361)
财经大学(40812)
经济学院(39089)
(38966)
师范(38495)
(38031)
基金
项目(223690)
科学(176278)
基金(164704)
研究(159988)
(143660)
国家(142529)
科学基金(123008)
社会(102658)
社会科(97481)
社会科学(97454)
(87348)
基金项目(87266)
自然(80852)
自然科(79009)
自然科学(78984)
自然科学基金(77590)
教育(75011)
(73491)
资助(68188)
编号(63574)
成果(51506)
(50643)
重点(50461)
(46724)
(46211)
科研(44002)
(43913)
创新(43854)
教育部(43834)
课题(43744)
期刊
(142400)
经济(142400)
研究(93368)
(63374)
中国(61218)
学报(52623)
(47649)
科学(46719)
管理(46336)
大学(40101)
学学(38287)
农业(31458)
(29371)
金融(29371)
技术(28733)
教育(28299)
财经(28271)
(24033)
经济研究(23464)
业经(22271)
问题(19169)
(17037)
财会(17027)
统计(16937)
(16389)
技术经济(16159)
理论(15608)
会计(15563)
(15517)
(15391)
共检索到476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蔡跃洲  
我国现行财政性制度安排作用于要素配置、初次分配两个环节,是财政再分配失灵的制度根源。文章计量分析表明:(1)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存在的制度性扭曲是收入差距扩大和财政再分配失灵的根源;(2)再分配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有限,未来财政调节收入差距应着力消除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的制度性扭曲;(3)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能改善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和要素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但其前提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财政制度改进的方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阎坤  陈昌盛  
在财政分权理论框架下分析再分配问题的焦点在于“分”字。在多级政府下谁更应该执行再分配职能或再分配职能如何在政府间分割最适 ?文中基于前人研究成果 ,对此问题展开了规范的分析 ,然而得出的一般结论却带有明显的经验性 ,并运用阿特金森定理和广义劳伦兹曲线对此结论作出了尝试性的解释。从公平的角度出发的 ,这的确也是解释再分配职能的最重要原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汪昊  娄峰  
本文拓展了财政再分配的传统分析方法,将间接税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一个可以综合测算包括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在内的各项财政工具的再分配效应的分析框架,综合采用财政预算归宿法、居民收入核算法和MT指数测量与分解法,以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和城乡居民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社会核算矩阵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再分配从整体上对收入分配为逆向调节。财政再分配导致全国基尼系数上升2%,其中,来源端间接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和支出端间接税分别使基尼系数上升1.7%、1.3%和3.2%,转移支付、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汪昊  娄峰  
本文拓展了财政再分配的传统分析方法,将间接税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一个可以综合测算包括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在内的各项财政工具的再分配效应的分析框架,综合采用财政预算归宿法、居民收入核算法和MT指数测量与分解法,以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和城乡居民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社会核算矩阵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再分配从整体上对收入分配为逆向调节。财政再分配导致全国基尼系数上升2%,其中,来源端间接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和支出端间接税分别使基尼系数上升1.7%、1.3%和3.2%,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缴费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使基尼系数下降3%、0.4%和0.7%。这一现象在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中均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转移支付、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缴费在财政支出和收入中所占比重过低,对收入分配的正效应过小,间接税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过高,对收入分配的负效应过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吉雄  
通过运用POVCAL软件,测量了1999~2008年我国城乡总体、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贫困度指数和基尼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政的再分配政策没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抑制作用;财政再分配政策对改善城镇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还存有一定的"逆调节"效用,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左楠  顾海  
文章利用VAR和SVAR模型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再分配政策与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是:(1)财政收入分配的滞后效应(长期效应)与基尼系数存在正相关关系(VAR分析);(2)财政收入分配政策的短期波动效应结果不确定,具体取决于社会福利支出与个人所得税的力度(SVAR分析)。这一结论支出并不是政府的所有出于良好愿望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总是有益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艳敏  宋琦  张岩贵  
机会平等化是防止社会阶层分割和固化的重要基础。鉴于机会不平等普遍存在的不争事实,选择适宜的政策杠杆撬动社会机会分配格局,必将提升社会阶层结构的流动性。本文遵循机会平等理论,选取公共财政支出工具作为诱导机会格局重构的着力点,从补偿劣势类型者的机会缺口角度,构建了公共财政支出变动引致特定机会集重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面板协整分析法及其协整方程的FMOLS估计法对财政支出变动引致机会冲击的机理进行了经验检验。有鉴于此,主张在公共财政负担能力范围内拓展财政补偿弱势类型者机会缺口范畴,促进机会分配格局趋向机会平等化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宗义  粟梦婷  刘亦文  
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和SVAR模型,对比分析了两模型中财政收入再分配政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VAR模型中政府支出在短期内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负向影响,在SVAR模型中政府支出在短期内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正向影响,但在长期地区收入差距对政府支出的响应为负,即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会缓解地区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在两模型中,税收冲击对地区收入差距都具有长期效应,地区收入差距对税收的脉冲响应是都正向的,即减税的财政收入再分配收政策对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具有长期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灿明  詹新宇  
理论分析表明,土地财政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复合型的,既存在逆向再分配效应,也存在正向再分配效应。基于系统GMM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这种复合型的影响显著表现为U型关系:在开始阶段,主要表现为正向再分配效应,即随着土地财政规模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越过拐点之后,则主要表现为逆向再分配效应,转向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地区的数据实证揭示,土地财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U型关系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性。分位数回归发现,以上U型关系在各分位点整体上依然成立,并且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其拐点值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这意味着即使是同样的土地财政规模,对处于不同分位点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言,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卢洪友  杜亦譞  
中国正致力于践行共享发展新理念,测算现行财政再分配体系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减轻贫困,从而实施更为"精准"的财政再分配,是关键一环。本文拓展了传统财政再分配分析方法,将财政收入端和支出端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基于CFPS2012入户调查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构建居民收入核算账户,运用标准财政归宿法,测算出中国居民的财政净受益;采用"匿名"与"非匿名"评价指标,综合测度了"一揽子"财政工具的再分配和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中国财政分配体系对市场分配整体上呈微弱的正向调节效应,财政体系整体使全国基尼系数下降了4.06%,其中,基本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和直接税的边际贡献分别是2.48%、2.34%、1.75%、1.19%,而间接税的边际贡献为-1.57%,起逆向调节作用;中国财政再分配工具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财政再分配使全国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均下降20%以上,其中,支出端具有"济贫"性,收入端的间接税具有显著"劫贫"性。总体上,弱累进财政再分配体系甚至逆向调节的财政再分配工具,与共享发展存在矛盾。实现共享发展,迫切需要重构"精准"财政再分配体系,加快构建以税负归宿公平和公共支出受益归宿公平为核心的现代财政制度。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锦  
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已有文献往往关注其中直接转移性支出部分,而对价格补贴等间接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研究不足。文章以取暖财政支出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具体回顾了地方财政支出的政策实践,并用中国住户收入调查数据估算了各项取暖财政支出的受益对象、支出规模和再分配效果。文章发现取暖价格补贴是占比最高的财政支出,然而它使中高收入家庭更多受益;取暖救助瞄准了城镇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但其覆盖面很低,再分配调节作用很小;对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发放的取暖补贴使财政资源流向了收入稳定的非脆弱群体。为保障供暖进行的财政投入并未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并且事实上提高了居民家庭实际可支配资源的不平等性。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率不可持续,在财政政策设计引入收入分配视角非常重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穷志  吴晔  申昕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可以发现,收入不平等带来了物价上涨,收入不平等使所得税税负降低,但收入不平等与政府消费性支出无关。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有效抑制物价上涨和提高个人所得税税负,必须抑制收入不平等,但是,不能将收入不平等作为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借口。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晋武  
《二元税制、城乡收入差距与财政再分配改革》一书围绕社会财富的财政再分配问题,以二元税制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为研究重点,认为财政调控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很大的空间。该书视财政再分配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提出了"双重双轨制分配模式下的财政再分配失灵"假说,在财政再分配理论认知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J.奈特  
中国财政承包体制开始于1980年,完结于1993年底,总共经历了14个年头。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虽然财政承包体制只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一种过渡的财政体制形式,但是它所引发的两个问题仍具有一般意义。第一,它的承包性虽然已被财政体制试验所证明不再适用于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但是它仍然存在于其它的管理体制中,特别是企业管理体制中。第二,财政承包体制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利益纳入到同一个分配机制中,使得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华  
一、从省际间人均财政收支变动系数看我国财政的一般性再分配功能众所周知,1980年代实施的财政包干责任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地方的经济活力,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源,使地方财政所占比重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中央政府对地区间的调节和再分配功能迅速下降。由于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分化,再加上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