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98)
2023(15662)
2022(12712)
2021(12130)
2020(9826)
2019(22156)
2018(22035)
2017(40718)
2016(22787)
2015(25967)
2014(26109)
2013(25281)
2012(23879)
2011(21355)
2010(21755)
2009(20714)
2008(21112)
2007(19039)
2006(17098)
2005(16020)
作者
(65380)
(54748)
(54579)
(52252)
(34924)
(26010)
(24725)
(21025)
(20904)
(19791)
(18947)
(18611)
(17952)
(17811)
(17725)
(16920)
(16290)
(15881)
(15816)
(15730)
(14089)
(13422)
(13306)
(12601)
(12320)
(12295)
(12277)
(12213)
(11209)
(11046)
学科
(90078)
经济(89948)
管理(69470)
(60960)
(50932)
企业(50932)
(35488)
方法(34245)
中国(31743)
数学(29051)
数学方法(28696)
(26564)
(26480)
业经(21520)
(19963)
(19517)
(18556)
银行(18519)
(17891)
财务(17845)
财务管理(17791)
(17712)
(17601)
贸易(17588)
(17561)
金融(17553)
(17177)
企业财务(16905)
农业(15999)
地方(15830)
机构
大学(329371)
学院(324415)
(137095)
经济(134248)
研究(120029)
管理(115458)
理学(96966)
理学院(95815)
中国(95041)
管理学(94129)
管理学院(93522)
(75687)
(71920)
科学(69322)
(61586)
财经(55316)
研究所(54834)
(53909)
中心(53326)
(51495)
(50228)
北京(46269)
经济学(44261)
(43824)
业大(43816)
师范(43341)
(43142)
农业(41988)
财经大学(40738)
(39782)
基金
项目(204083)
科学(160288)
研究(152256)
基金(148932)
(130525)
国家(129446)
科学基金(109148)
社会(98041)
社会科(92769)
社会科学(92748)
基金项目(76253)
(76126)
教育(70785)
自然(66978)
自然科(65479)
自然科学(65455)
(65292)
自然科学基金(64300)
资助(61184)
编号(61065)
成果(53915)
(46999)
重点(46862)
课题(43813)
(43371)
国家社会(42310)
(42005)
(41645)
(40622)
教育部(40619)
期刊
(162004)
经济(162004)
研究(109424)
中国(78768)
(64029)
学报(53201)
(50976)
科学(48055)
管理(46518)
教育(42536)
大学(41241)
学学(38432)
(36676)
金融(36676)
农业(33815)
财经(29964)
技术(26973)
经济研究(26793)
(25906)
业经(22955)
问题(21192)
(19517)
(18212)
国际(17754)
世界(17320)
(17011)
图书(16349)
会计(15043)
理论(14662)
技术经济(14651)
共检索到529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匡小平  肖建华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市场化渐进改革中,财政体制的调整无疑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体制上的递增效应,从而创造了"中国奇迹"。回顾30年的财政体制演进历程,我国财政改革走的是一条公共之路,在经历延续与继承(1978-1980)、放活与改革(1980-1993)、纠偏与软着陆、明细与改革(1998至今)四个基本阶段后,公共性逐步回归并得到加强。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改革还需要在分权、规范支出、转移支付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但1998年搭建的公共财政框架意味着我国的财政体制将继续沿着公共化的道路前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吕炜  
(一)现行财政体制面临再度创新的一般性阐述 纵向审视自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尽管财政政策不断有所变化连带地也引起了一些体制性的小调整,但从体制变迁角度加以界定,迄今为止财政体制只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即1978~1994年实行的是以松动计划管制为目标、以财政退让为取向、明显带有过渡特征的财政体制变动;1994年至今实行的是以服务市场机制为目标、以财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万强  
近30年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已经由适应计划经济的财政体制转换为基本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其演进逻辑体现为趋理化的变革理念,渐进式的变革方式和市场化的变革路径。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框架需要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框架、主体功能区财政框架和省管县财政框架,并推进财政法制化、民主化和透明化建设。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尚不足以成为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框架和标准,财政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战略性的推进,而不是适应性的调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琦  赵惠敏  孙静  
深化税制改革是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一轮税制改革应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转变政府税收观,将现代财政的"公共性"充分运用于税收制度建设领域,以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房产税改革应以"公共性"为价值目标,满足民众共同需求,维护民众公共利益,促进公平竞争和正义分配,构建合理规范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边曦  
所谓财政民主,就是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民主决策机制。由于财政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特殊性,因此,财政民主既是经济民主的体现,亦是政治民主的体现。以公共物品为基础来分析,财政民主似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决定了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而税收则是人们消费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财政资源应当由政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伟同  徐溶壑  周佳音  
在中国的五级行政管理体制中,县级和乡级政府是国家治理体制框架的基层力量,县乡财政体制是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得以顺利推行的制度保障。本文以中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梳理了从分税制到省直管县再到乡财县管下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历程,着重阐释了不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背后的内在逻辑,提炼了新时代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波  宋尚恒  
我国金融开放一是要立足于国内的经济、金融基础,走稳健渐进之路;二是要在保持宏观经济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必要的财政改革。金融开放进程的提速倒逼尽快进行系统性、多维度财政改革的态势已经形成。需要我国在财政政策的"战略"取向上进行及时转变,在财政管理制度的"战术"设计上进行相应的配套完善,即设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财政透明度建设;健全财政风险管理配套机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郑震龙  胡美军  郑振东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四十年。回眸过去的四十年,可以清晰地看到,牵扯社会利益神经的财政始终是改革开放的中心和基础所在。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既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止险阀。国家治理进程中的任何"破"与"立"都与财政改革息息相关,丝丝相扣,四十年改革开放风雨征程中留下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财政改革历史画卷。为此,研究团队自2017年起,历时一年,最终形成了一本自成风格的《中国改革开放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宏宝  
分税制财政体制两个改革目标是一脉相承的财政理念,"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改革目标更多的是从整体上体现了社会与政府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改革目标则更侧重于政府间财政关系,并间接提供了解决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存在的"点菜"与"买单"间矛盾的经济途径。事权、财权、支出责任与财力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概念。事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也是政府保障个人偏好转换为集体偏好的权利;财权是社会对财富享有权的让渡,也是政府获得收入的权利;事权与财权本质上都是社会公众的意愿表达,政府权利则是这种意愿表达的实现形式,政府与社会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保证了"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持续性和稳...
[期刊] 改革  [作者] 龚浩  任致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统收统支"、"包干制"、"分税制"财政体制形成与完善、在"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要求下"分税制"深度调整等四个阶段。贯穿这四个阶段的逻辑主线是:财政体制改革是推动整体改革的突破口,服务于整体改革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财政体制改革要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目的。下一步,要坚定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地方税体系建设,落实财税法治化改革措施,以匹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小林  徐丽萍  
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四次大的改革,诠释了中国财政制度的演进和优化路径。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的财政收入具有明显的集权效应,支出则具有明显"向下挤压"的效应。两种效应的结果是县、乡两级财力薄弱,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下降。为此,引入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以平衡财力。但大量的转移支付在五级政府间流动,出现层层"渗漏"。为了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中国政府对财政管理级次进行了"扁平化"改革。即建立"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武志  
经过十年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已成为其主基调。并以此影响着制度安排的全盘设计。在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不免付出了巨大代价,到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刘尚希  赵大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是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以"辖区财政责任"为核心的分税分级财政的构想,即建立辖区财政体制。该体制是一种立体的分级模式,不同于注重本级财政的平面分级模式,更适合我国以"中央决策,地方执行"为基本特征的国家治理架构,也更有利于国家"五位一体"建设的全面贯彻落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