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67)
2023(13126)
2022(10974)
2021(10728)
2020(9043)
2019(21282)
2018(20706)
2017(39577)
2016(21269)
2015(24414)
2014(24526)
2013(24325)
2012(22382)
2011(19873)
2010(19573)
2009(18234)
2008(18230)
2007(15782)
2006(13151)
2005(11736)
作者
(58890)
(49552)
(49235)
(47273)
(31366)
(23622)
(22667)
(19358)
(18735)
(17432)
(16689)
(16688)
(15572)
(15460)
(15443)
(15405)
(14807)
(14671)
(14167)
(14114)
(11993)
(11993)
(11921)
(11324)
(11264)
(11117)
(10818)
(10657)
(9872)
(9849)
学科
(91450)
经济(91360)
管理(63276)
(59952)
(48883)
企业(48883)
方法(46134)
数学(41910)
数学方法(41484)
(34791)
中国(26411)
(23937)
(19245)
贸易(19234)
(18789)
(18679)
(18608)
财务(18565)
财务管理(18508)
企业财务(17623)
业经(17311)
(16049)
地方(15784)
农业(15116)
(14860)
银行(14837)
(14494)
金融(14491)
(14082)
财政(13774)
机构
大学(303637)
学院(301336)
(135587)
经济(133261)
管理(118918)
理学(102855)
理学院(101818)
研究(101726)
管理学(100287)
管理学院(99715)
中国(80747)
(68283)
(62909)
科学(58483)
财经(51658)
(50301)
中心(47611)
(47150)
(46590)
研究所(45307)
经济学(43589)
(42664)
业大(41795)
北京(39760)
经济学院(39511)
财经大学(38502)
农业(36705)
(36229)
(36120)
师范(35779)
基金
项目(201258)
科学(159729)
基金(150329)
研究(146745)
(130313)
国家(129308)
科学基金(111790)
社会(95759)
社会科(90985)
社会科学(90961)
基金项目(78982)
(75112)
自然(71663)
自然科(70063)
自然科学(70041)
自然科学基金(68824)
教育(67658)
(64123)
资助(62692)
编号(57727)
(46856)
成果(46607)
重点(45165)
(42556)
(41904)
国家社会(41027)
教育部(40781)
科研(39389)
创新(39357)
课题(39016)
期刊
(140786)
经济(140786)
研究(90402)
(57812)
中国(55892)
学报(43708)
管理(42101)
科学(41275)
(40812)
大学(33918)
学学(32142)
(29009)
金融(29009)
农业(27893)
财经(26619)
技术(25949)
经济研究(24638)
教育(24491)
(22851)
业经(20631)
问题(19007)
(17960)
(16057)
统计(15727)
技术经济(15554)
世界(15546)
国际(15169)
理论(14425)
财会(14285)
(13818)
共检索到444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林光彬  刘志霏  
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我国财政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因而与市场的互动方式必然不同于西方国家。本文通过考察我国财政与市场的互动演进关系发现,我国财政始终服务于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财政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财政内在地嵌入经济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一大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困难是政府推进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诱因,即当原有的经济体系不能为财政收支提供足够的支撑时,财政体制往往率先改革,通过市场化、增量改革为政府寻找财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财政体制对市场的形成起着某种主导作用,市场化的方式和进程与财政收支存在对立统一和激励相容的国别特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尹音频  杨晓妹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就业在受到重创之后快速回弹,这与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相关?为此,本文通过扩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微观作用机制,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实证检验中国财政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发现:财政政策对稳定劳动力市场均衡具有积极作用,而且税收政策的效应强于财政支出的效应;1990—2012年以来,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财政政策对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影响经历了弱显性期、显性期、效用增强期三个阶段。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建奇  
对我国财政"自动稳定器"特征的研究表明:一方面,财政收入具有顺周期特性,它伴随经济上升、下滑出现涨跌态势,有助于平缓经济波动,财政"自动稳定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出现非对称特征,经济高涨伴随财政支出快速上升,不仅无助于经济稳定,还会加剧经济过热风险,"自动稳定器"失灵。但从中央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中央财政支出增幅与经济增幅呈现反向关系,中央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反周期的平滑作用。结果是财政收支对经济稳定呈现半有效性,即在经济高涨时财政"自动稳定器"失效,在经济下滑时"自动稳定器"的效果显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清彬  
针对财政分权的跨国数据,本文分析发现:各国分权程度差异较大;支出分权高于收入分权,地方政府承担了比真实收入更多的真实财政支出;不含社保的分权程度要高于含社保的分权程度,意味着社保部分更多归属于中央政府。基于多种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得到中央地方财政分权程度的经验标准。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一些国家落在了分权标准的基准线外。无论以哪种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分权程度均高于上基准线。下一步改革应坚持中央政府主导地位,同步减小收入和支出的分权程度,将社保责任更多上收至中央政府。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孙瑞  台航  
在测度地方政府财政分权程度的基础上,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企业的成本加成率以衡量市场竞争程度,实证检验财政分权与市场竞争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市场竞争环境,对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有助于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恋军  仲维清  
为了比较不同的财政政策组合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本文将政策搭配的思想放在财政政策研究的框架下,利用有关月度数据,模拟了8种财政政策组合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从刺激产出的角度而言,赤字化减税政策和双松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效果一样,如要运用平衡型预算的政策工具组合,应该采用逆向平衡型;双松的财政政策工具搭配对消费的挤入效应最大,赤字化减税政策对私人消费的挤入效应则很微弱;而对于投资来说,赤字化减税政策和双松的财政政策工具搭配的效果俱佳,而赤字化支出政策容易造成投资波动;正向平衡型预算政策工具会造成价格水平上升,而其他工具组合则会平抑物价。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永友  丛树海  
本文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居民消费入手,在基于居民最优决策行为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加总社会消费函数,并利用经验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经验分析。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总需求管理的财政政策调整,不仅没有对私人部门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反而对私人部门的消费产生挤入效应。两者间显著的互补关系表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波动具有明显的稳定效应。但稳定效应的微观基础不是来自于有限期界的居民消费决策行为,而是来自于中国存在较高比例的流动性约束消费者,这一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流动性约束使得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当前收入变化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辛冲冲  周全林  
公共环境支出是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而财政分权体制又是影响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识别财政分权是否对地方政府公共环境治理行为存在负激励,利用200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两个维度探讨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公共环境支出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收入分权还是支出分权,均与公共环境支出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证实了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公共环境治理行为存在一定的激励扭曲和约束不足等问题。因此,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应当从制度环境、中央和地方财权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颖  赵颖博  邓淑莲  李奇璘  
财政透明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建立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的前提条件。在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动力改善地方财政透明度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公众诉求来推动地方财政的透明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随着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财政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强,公众对财政透明问题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基于这些观察和思考,文章采用2011-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解析了公众诉求对地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公众对"三公"消费问题的关注会推动地方总财政透明度、国有企业信息透明度和社保基金透明度的提升;而公众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则会推动地方总的财政透明度、国有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但公众关注度对一般公共预算透明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与此同时,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公众诉求对地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地区特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永友  陈安琪  曹畅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因"重基建、轻民生"而饱受诟病,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呈现经济性特征,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分权的支出效应,却未曾问津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基于中国省以下不同类型权力下放的多样化选择,结合分权时序理论,探讨不同分权时序模式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差异。研究证实,无论是行政分权先行还是财政分权先行,都会导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前者会带来民生性支出的显著缩减,而后者则会带来生产性支出的显著扩张。通过梳理不同类型分权改革的具体内容发现,对于实行行政分权改革的地区而言,在改革中对民生项目建设作出明确部署能够有效改善对民生支出的挤占,而设立县域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则会加剧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生产性;就实行财政分权的地区来看,明晰各级政府支出责任有助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而针对县级财政设立增收节支的激励措施则会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理解地方财政支出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也为下一步推进和完善分权改革提供了思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蕊  朱建军  
地方官员来源、任期等政治激励因素会对地方财政透明度产生影响。通过2008-201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央调任官员在公开地方财政信息方面更积极,本地升迁、外省升迁和外省平调官员在地方财政透明度提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地方官员任期、年龄与财政透明度显著负相关;硕士学历官员更倾向于提升本地财政透明度。因此,建议在地方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量化信息公开考核指标,将其提升为"硬指标"。同时,加强对政府债务,特别是官员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培养理性公民参与政府预算监督全过程,在地方官员激励制度中突出公开与透明导向。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肖建华  薛福林  
本文通过VAR模型分析,发现财政的生产性投入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且时滞较长,而非生产性投入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农民收入但对长期农民收入的贡献不大;同时,人均收入的提高则可以刺激生产性财政投入增加,这意味着我国财政投入在资源流向上偏向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贫穷地区需要但很难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无偿援助。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在农村的投入应偏向于提高农村经济的自身能力,进行开发性投入,福利性投入除非在不可抗力发生时,否则应尽量减少开支。此外,财政资金投入应在总体平抑地区发展差异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较为公平、透明的财政资金投入决策机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一花  李林巍  
完善财政规则治理、实现财政可持续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欧盟委员会财政规则数据集(1995~2015年)构建全口径财政规则强度指数,运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欧盟成员国数值型财政规则对财政平衡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规则能改善财政平衡,尤其对高赤字政府更加有效。从财政规则的不同特征和类型来看,违规制裁的作用以及预算平衡规则效果最突出。从不同国家结构看,全国性财政规则和中央财政规则在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中均有效,而地方财政规则只在单一制国家中发挥了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纵向财政失衡削弱了财政规则,对财政平衡造成损害。文章的研究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值型财政规则,尤其是改进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引导地方政府理性举债和建立负责任的地方财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方池  段昕昕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上收财权、下放事权,地方政府出现财政缺口,诱发地方政府寻求预算外财政收入,土地财政成为"第二财政"。本文利用空间经济学分析各省份土地财政空间相关性,并建立FEM、REM、SLM与SEM模型,利用2004-2011年31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检验发现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缺口越高,地方土地财政占比越大,财政支出分权有利于降低地方土地财政水平,此外城镇化与服务业产值占比对土地财政存在影响。为有效控制土地财政风险,地方政府要改革财税、土地与官员晋升机制,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监督与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