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74)
- 2023(5891)
- 2022(4868)
- 2021(4471)
- 2020(3680)
- 2019(8435)
- 2018(8398)
- 2017(15449)
- 2016(8450)
- 2015(9341)
- 2014(9652)
- 2013(9635)
- 2012(9116)
- 2011(8285)
- 2010(8728)
- 2009(8456)
- 2008(8451)
- 2007(7257)
- 2006(6930)
- 2005(6459)
- 学科
- 济(57926)
- 经济(57875)
- 管理(26495)
- 财(23855)
- 业(19683)
- 企(17356)
- 企业(17356)
- 地方(17092)
- 方法(15134)
- 数学(13563)
- 数学方法(13419)
- 中国(13224)
- 财政(12813)
- 制(12401)
- 地方经济(11946)
- 学(10394)
- 体(10349)
- 政(10339)
- 业经(9926)
- 务(9031)
- 财务(9024)
- 财务管理(8979)
- 农(8970)
- 企业财务(8595)
- 体制(7990)
- 融(7568)
- 金融(7567)
- 银(7358)
- 银行(7348)
- 经济学(7056)
- 机构
- 大学(123133)
- 学院(122590)
- 济(64067)
- 经济(62987)
- 研究(50218)
- 管理(41099)
- 中国(38298)
- 财(37951)
- 理学(33867)
- 理学院(33480)
- 管理学(32973)
- 管理学院(32718)
- 科学(27334)
- 所(26589)
- 京(25776)
- 财经(25237)
- 研究所(23274)
- 经(22638)
- 经济学(21781)
- 江(20458)
- 中心(20352)
- 经济学院(19106)
- 财经大学(18109)
- 院(17754)
- 农(17280)
- 北京(17243)
- 省(16752)
- 范(15401)
- 师范(15298)
- 州(15027)
- 基金
- 项目(69835)
- 科学(53747)
- 研究(52566)
- 基金(49818)
- 家(43029)
- 国家(42669)
- 科学基金(35628)
- 社会(35246)
- 社会科(33410)
- 社会科学(33400)
- 省(26689)
- 基金项目(24895)
- 教育(23688)
- 资助(21433)
- 划(21410)
- 自然(20042)
- 编号(19815)
- 自然科(19542)
- 自然科学(19535)
- 自然科学基金(19156)
- 成果(18042)
- 重点(16049)
- 发(16046)
- 部(15709)
- 国家社会(15366)
- 课题(15207)
- 性(14746)
- 济(14533)
- 经济(14425)
- 教育部(13841)
共检索到217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汤保全 李松森
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需要对财政属性分配的内容和范围进行重新认识,弄清财政属性分配和经济属性分配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深化财政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一、两种属性分配问题认识的简单回顾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由于决策主体结构(国家、企业和个人)三层次中国家具有几乎全部决策的力量,这就人为扩大了财政属性分配的范围,使许多本来应归属经济属性分配的内容,强行列入了财政属性分配的项目之下,其主要表现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邓子基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在步入较快增长的发展阶段,形势喜人,但财政却一直处于紧运行的状态,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与财政困难的不断加重并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思。财政改革和发展之所以举步维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运行上的原因,有上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音频 张友树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但由于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构的差异 ,将会形成效率型与稳定型两种属性的积极财政政策 ,而它们又将从不同的层面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进而导致不同的政策效果。 1998年以来 ,我国所实行的效率型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为了扩大就业 ,促进再就业 ,保证改革的稳定环境 ,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应由“效率型”转向“稳定为主兼顾效率”的复合型积极财政政策。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效率型 稳定型 政策转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国清
马克思关于两种权力的学说对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作者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探讨两种权力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就财政及其两种属性的分配,所有制实现形式与财政分配形式的规范及财政职能等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政治权力 财产权力 财政分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孟照海 沈蕾娜
进入21世纪,为解决学校财政效率不高和校际差距过大等问题,美国许多州或学区开始推行65%方案和100%方案。前者强调要保证相当数额的学校经费用于课堂教学;后者则推崇学生经费的加权分配,试图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灵活分配学校资源。从本质上说,两种方案均反映了分权和绩效理念。不过,两者在追求学校财政效率和公平的同时,有可能加剧学校财政的不平等。
关键词:
学校财政改革 学生经费加权分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邢国钧
财政分配作为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调整各方面利益关系时起重要作用。改革后的物质利益分配关系,尤其是现实的财政分配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矛盾。其主要表现是: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分配职能与它所具有的宏观调控功能的矛盾;财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国清
许廷星教授1957年出版的专著《关于财政学的对象问题》,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国家分配论"的基本内容。其针对前苏联学者关于财政学对象是"货币关系论"的观点,绝非计划经济的产物。其所提出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和"国家分配论",涵盖了"以国家为主体"、"满足整个社会的共同需要"等丰富内容,在中国当代财政学发展史和今天的理论探索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两种属性分配关系 国家分配论 共同需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红玲
按照国务院有关批示精神,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各自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成林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也是驱使地方政府大幅度依赖土地运营、土地财政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自"营改增"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源建设已经到了需要从政府间财政体制变革来着手的地步。总体来看,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变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韩凤芹
财政科技投入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今年的预算报告将提升科技投入效能作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科技投入要求的具体体现。预算报告显示,2023年中央部门支出重点保障教育、科技等领域支出,其中科学技术支出3280.34亿元,增长2%。全国科技财政支出水平预计将超过万亿元大关。财政科技投入通过强力度、优结构、提效能,推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词:
预算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童道友
深化财政改革建立效益财政童道友一、建立效益财政是深化财政改革的基本取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财税改革。这些改革基本适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要求来看,其弊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蒋鸣和
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教育具有外部经济溢出效益和缺乏灵敏的价格信号,市场不能或不完全能解决与教育有关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承担大部分教育经费,并对资源配置予以必要的干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正在走向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都支持这一基本观点。 伴随我国经济的体制转换,教育财政正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朱斌
近年来,江西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从试点启动到深化完善,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倾力推进"账户规范化、纵向一体化、系统标准化、监管立体化"的四化改革开创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新局面。一、以清理账户为基础,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范化改革2011年江西省发生的鄱阳县"2.11"案件给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元江 彭辰 陈明
作者分析了狭义支农与广义支农的内涵和实质性区别,认为新时期财政支农方式应实现由狭义支农向广义支农的重大转换。为此,要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受援对象质的规定性;要逐步实现财政支农政策重心的转移:在财政支农投入总量政策上,应由"重城轻乡"向"城乡平衡发展"转移;在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政策上,由重点支持"高产农业"向支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换,同时加强对农村非农产业和必不可少的社会性、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在财政支农资金的运作方式上,实现多级协调和多杠杆联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良初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新的财政职能体系,是新时期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指导财政实践的重要课题。但是,现行的财政职能范围与实现方式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集中反映了计划经济的要求和特征。比较两种体制下财政职能的内涵及运作方式,可以加快财政职能的转换,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