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98)
- 2023(5078)
- 2022(3963)
- 2021(3638)
- 2020(3023)
- 2019(6613)
- 2018(6388)
- 2017(11775)
- 2016(6845)
- 2015(7757)
- 2014(7690)
- 2013(7737)
- 2012(7532)
- 2011(6461)
- 2010(6536)
- 2009(6175)
- 2008(6574)
- 2007(5686)
- 2006(5056)
- 2005(4683)
- 学科
- 济(25035)
- 经济(24992)
- 财(22076)
- 管理(21893)
- 业(18289)
- 企(15495)
- 企业(15495)
- 财政(12240)
- 方法(10054)
- 政(9767)
- 中国(9249)
- 学(8960)
- 务(8892)
- 财务(8891)
- 财务管理(8851)
- 数学(8535)
- 企业财务(8470)
- 数学方法(8421)
- 制(7468)
- 农(6713)
- 银(5759)
- 银行(5725)
- 融(5522)
- 金融(5519)
- 体(5514)
- 地方(5479)
- 行(5375)
- 业经(5314)
- 及其(4977)
- 度(4938)
- 机构
- 大学(98211)
- 学院(95036)
- 研究(39205)
- 济(37315)
- 经济(36521)
- 中国(29421)
- 管理(29164)
- 财(27368)
- 科学(26141)
- 理学(24572)
- 理学院(24226)
- 管理学(23672)
- 管理学院(23531)
- 所(22211)
- 京(21914)
- 农(21828)
- 研究所(19878)
- 农业(17605)
- 财经(17243)
- 中心(16755)
- 业大(16314)
- 经(15649)
- 江(15623)
- 北京(14178)
- 院(14075)
- 省(13972)
- 财经大学(12693)
- 经济学(12651)
- 范(12364)
- 师范(12092)
- 基金
- 项目(61819)
- 科学(46713)
- 基金(44281)
- 研究(41214)
- 家(41075)
- 国家(40733)
- 科学基金(32648)
- 社会(25170)
- 社会科(23614)
- 社会科学(23606)
- 省(23546)
- 基金项目(22317)
- 自然(22225)
- 自然科(21705)
- 自然科学(21694)
- 自然科学基金(21289)
- 划(20874)
- 资助(19392)
- 教育(19121)
- 编号(15022)
- 重点(14815)
- 成果(13950)
- 部(13754)
- 计划(13039)
- 发(13008)
- 科研(12738)
- 创(12402)
- 课题(11830)
- 创新(11699)
- 性(11514)
共检索到157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美云
如何科学认知财富以及实践什么样的财富观,是中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急需应对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的财富观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均远超越于汤普逊的财富观。从马克思的财富观出发,不仅能客观把握财富的内涵、本质、源泉和衡量尺度,还能在财富的生产、分配及消费等环节得到若干重要的政策启示。梳理和比较两大理论体系,合理借鉴汤普逊财富观的科学成分,有利于深刻理解并完善发展马克思的财富观,并对中国构建新时代财富观以推进高质量发展极具现实意义。马克思的财富观也必将在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检验中继续完善发展,以体现其科学性和指导力。
关键词:
财富观 马克思 汤普逊 生产 分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莉
马克思财富观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基础之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物本财富观"的根本性反思。马克思通过对财富问题的论述,重新揭示了财富的源泉、本质、衡量尺度及其现实意义。文章旨在以马克思原著中丰富的财富思想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语境中把握其财富观念,解读财富的人性基础,分析财富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既可以为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念提供理论指导,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马克思财富观对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於素兰
马克思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而这三大历史阶段又都有着由自身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财富观。前资本主义社会有着以人为目的的"崇高"财富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物化、异化的财富观,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则会生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财富观。而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渡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则应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财富观。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形态 财富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君
马克思认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财富由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因此,货物和货币都是财富,扩大消费能促进财富增长。信用扩张推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而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又极大地推动国民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财富的增长。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活动和投资活动首先表现为金融活动,或者说表现为信贷活动。金融活动决定消费和投资活动,进而决定财富的增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的这种理论和实践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
关键词:
财富 货币 货物 消费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君
马克思认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财富由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因此,货物和货币都是财富,扩大消费能促进财富增长。信用扩张推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而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又极大地推动国民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财富的增长。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活动和投资活动首先表现为金融活动,或者说表现为信贷活动。金融活动决定消费和投资活动,进而决定财富的增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的这种理论和实践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
关键词:
财富 货币 货物 消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艺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试图应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的形成机制,以及这种分配不均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分析框架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包括阶级分析、劳动价值论和资本雇佣劳动等,又结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特征,放宽了现有文献中"工人阶级无任何储蓄"的假设,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1940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于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卫兴华
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学界较少研究。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论著中也一般不讲解这一理论,但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便可以认知这一理论的丰富内容和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财富理论适用于一切社会,但更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预见到,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的财富源泉将充分涌流。劳动时间减少,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就是靠财富的涌流实现的,在现代条件下,研究财富和价格理论比研究价值理论更现实,更贴近生活。马克思一再强调,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研究做出了澄清理论是非的解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若痴 刘紫瑶
财富创造—财富本质—财富分配是马克思财富思想展开的三重逻辑。自由时间一般不直接创造财富,但“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在肯定财富源泉中赋能财富有效生成;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自由时间是对财富主体的确认经历基本认同、全面背离到有效确认的曲折历程;真正自由时间能彰显分配正义,体现财富主体性与公共性协同推进。马克思的财富思想启迪我们,自由时间是衡量共同富裕水平的应有尺度。在推进共同富裕征程中需厚植“享有”自由时间的理念,优化“共创”自由时间的条件,营造“享受”自由时间的氛围。以“共创”为基础实现从“享有”到“享受”自由时间的跃升,是对财富主体性与公共性的深层确认。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新
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集中反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深刻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改革开放40余年,推动共同富裕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具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战略,需要以高质量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高水平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矛盾,以高效能治理体系构建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 福利政治 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茂林
马克思和罗宾逊的剥削理论范式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从本质和总体上来看,两者有本质和深刻的区别。两种剥削理论范式在立论基础、研究方法、剥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等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的观点分歧,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罗宾逊的剥削理论以要素分配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由于各有侧重点,他们对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意义是不同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贤鑫 朱书刚 吴亚平
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具体分析了财富由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转变的过程,论述了财富权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变为货币权力和资本权力、货币权力演变为支配世界市场的世界权力的内在逻辑,揭示了货币的内在矛盾及货币权力的扩张引发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的必然趋势。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认识财富权力和货币权力的作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合理分配财富以维护本国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平衡等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财富权力 货币权力 货币危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常振芳 章延杰
马克思财富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实践性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创造财富的目的是实现财富增长以及人的自由和独立;财富既是生产力的载体,也是生产关系的载体。财富生产和财富权力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财富关系。社会“内卷化”的矛盾根源在于宏观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下行,不足以支撑微观财富权力的无限膨胀。社会“内卷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已经演变为以财富消费为核心,表现财富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要解决社会“内卷化”问题,需沿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制定并实施相关措施,包括树立马克思人本财富观;调节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关系;建立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扩大公共财富规模,建立公共财富共享机制。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韦正翔
多数人说的"普世伦理"指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看待这种"普世伦理"的,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都是这种"普世伦理"的支持者,后来因为发现这种"普世伦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走向了科学共产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普世伦理 自由 平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茂林
马克思和罗宾逊的分配理论范式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从本质和总体上来看,两者有本质和深刻的区别。两种分配理论范式在立论基础、研究方法论、解决分配问题的途径上产生一系列的观点分歧,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罗宾逊的分配理论以要素分配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要以马克思所揭示的按劳分配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结合现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提供的实现条件和途径,推动按劳分配的合理有效的实现。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伟 常修泽
能否构建符合我国转型期特征的财富伦理价值核心,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财富观念差异,不是古典和现代的区别,而是研究起点和研究角度的区别。按劳分配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兼容关系,以此为理论依据,社会主义财富伦理价值的核心依然是劳动价值理论。转型期中国财富伦理建立的现实选择是构建按劳分配和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财富分配体系,兼顾效率与公平。
关键词:
经济转型 收入分配 财富伦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