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53)
2023(5039)
2022(3952)
2021(3742)
2020(2897)
2019(6781)
2018(6690)
2017(12439)
2016(7168)
2015(8189)
2014(8297)
2013(8400)
2012(8080)
2011(7214)
2010(7314)
2009(6899)
2008(7472)
2007(6350)
2006(5601)
2005(5096)
作者
(20950)
(17619)
(17574)
(16907)
(11400)
(8315)
(7918)
(6692)
(6690)
(6598)
(6169)
(6027)
(6022)
(5757)
(5725)
(5337)
(5252)
(5163)
(5084)
(5044)
(4637)
(4398)
(4298)
(4229)
(4120)
(4049)
(3984)
(3626)
(3608)
(3551)
学科
(28809)
经济(28764)
管理(23241)
(22277)
(19620)
(17936)
企业(17936)
方法(14239)
财政(11976)
数学(11652)
数学方法(11511)
(9505)
(9450)
财务(9446)
财务管理(9402)
企业财务(8987)
(8870)
中国(8133)
(7541)
理论(7526)
(6833)
业经(6284)
(5579)
(5528)
银行(5508)
(5320)
(5258)
金融(5254)
(5138)
(5044)
机构
大学(109513)
学院(106122)
(43273)
经济(42383)
研究(38102)
管理(35773)
(31456)
中国(30736)
理学(30589)
理学院(30202)
管理学(29591)
管理学院(29429)
科学(23686)
(22708)
财经(21015)
(20496)
(19061)
研究所(18280)
(16837)
(16465)
中心(16269)
财经大学(15580)
经济学(15113)
(14544)
师范(14385)
北京(14280)
业大(13860)
经济学院(13577)
农业(13325)
(12910)
基金
项目(65164)
科学(50907)
基金(48476)
研究(46334)
(42451)
国家(42123)
科学基金(35376)
社会(29852)
社会科(28221)
社会科学(28214)
基金项目(24899)
(23913)
自然(22642)
自然科(22130)
自然科学(22119)
教育(22044)
自然科学基金(21733)
(20801)
资助(20491)
编号(17763)
成果(16691)
重点(15191)
(15109)
(13215)
教育部(13132)
(13118)
课题(12963)
科研(12919)
大学(12783)
国家社会(12691)
期刊
(48960)
经济(48960)
研究(37076)
(29525)
中国(21129)
学报(19430)
科学(16161)
(14810)
大学(14421)
(13957)
金融(13957)
学学(13698)
管理(12935)
财经(11766)
教育(10993)
(10059)
农业(9597)
经济研究(8916)
会计(7082)
(6847)
财政(6847)
技术(6703)
财会(6633)
(6414)
问题(6255)
(5896)
业经(5216)
理论(5005)
国际(4998)
世界(4784)
共检索到168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贤鑫  朱书刚  吴亚平  
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具体分析了财富由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转变的过程,论述了财富权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变为货币权力和资本权力、货币权力演变为支配世界市场的世界权力的内在逻辑,揭示了货币的内在矛盾及货币权力的扩张引发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的必然趋势。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认识财富权力和货币权力的作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合理分配财富以维护本国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平衡等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卫兴华  
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学界较少研究。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论著中也一般不讲解这一理论,但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便可以认知这一理论的丰富内容和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财富理论适用于一切社会,但更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预见到,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的财富源泉将充分涌流。劳动时间减少,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就是靠财富的涌流实现的,在现代条件下,研究财富和价格理论比研究价值理论更现实,更贴近生活。马克思一再强调,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研究做出了澄清理论是非的解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君  
马克思认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财富由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因此,货物和货币都是财富,扩大消费能促进财富增长。信用扩张推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而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又极大地推动国民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财富的增长。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活动和投资活动首先表现为金融活动,或者说表现为信贷活动。金融活动决定消费和投资活动,进而决定财富的增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的这种理论和实践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君  
马克思认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财富由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因此,货物和货币都是财富,扩大消费能促进财富增长。信用扩张推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而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又极大地推动国民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财富的增长。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活动和投资活动首先表现为金融活动,或者说表现为信贷活动。金融活动决定消费和投资活动,进而决定财富的增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的这种理论和实践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若痴  刘紫瑶  
财富创造—财富本质—财富分配是马克思财富思想展开的三重逻辑。自由时间一般不直接创造财富,但“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在肯定财富源泉中赋能财富有效生成;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自由时间是对财富主体的确认经历基本认同、全面背离到有效确认的曲折历程;真正自由时间能彰显分配正义,体现财富主体性与公共性协同推进。马克思的财富思想启迪我们,自由时间是衡量共同富裕水平的应有尺度。在推进共同富裕征程中需厚植“享有”自由时间的理念,优化“共创”自由时间的条件,营造“享受”自由时间的氛围。以“共创”为基础实现从“享有”到“享受”自由时间的跃升,是对财富主体性与公共性的深层确认。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於素兰  
马克思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而这三大历史阶段又都有着由自身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财富观。前资本主义社会有着以人为目的的"崇高"财富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物化、异化的财富观,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则会生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财富观。而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渡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则应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财富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常振芳   章延杰  
马克思财富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实践性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创造财富的目的是实现财富增长以及人的自由和独立;财富既是生产力的载体,也是生产关系的载体。财富生产和财富权力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财富关系。社会“内卷化”的矛盾根源在于宏观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下行,不足以支撑微观财富权力的无限膨胀。社会“内卷化”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已经演变为以财富消费为核心,表现财富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要解决社会“内卷化”问题,需沿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财富逻辑制定并实施相关措施,包括树立马克思人本财富观;调节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关系;建立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扩大公共财富规模,建立公共财富共享机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钭利珍  马丽  
权力、资本与公共财富的关系是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反思的议题。根据权力和资本的强弱程度不同,权力与资本具有四种不同的互动形态。其中强权与强资本联合既可能增进社会共同的福祉,也可能将公共财富转变为个体谋取私利的工具。公共性是权力与公共财富的本质属性,但事实上权力与资本时常合谋绑架了公共财富,致使其公共价值缺失,公共财富工具理性的强势与价值理性的式微极大地削弱了公共财富应有的功效。三者关系的平衡既需要强化制度理性,也需要回归行政伦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莉  
马克思财富观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基础之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物本财富观"的根本性反思。马克思通过对财富问题的论述,重新揭示了财富的源泉、本质、衡量尺度及其现实意义。文章旨在以马克思原著中丰富的财富思想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语境中把握其财富观念,解读财富的人性基础,分析财富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既可以为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念提供理论指导,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马克思财富观对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美云  
如何科学认知财富以及实践什么样的财富观,是中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急需应对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的财富观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均远超越于汤普逊的财富观。从马克思的财富观出发,不仅能客观把握财富的内涵、本质、源泉和衡量尺度,还能在财富的生产、分配及消费等环节得到若干重要的政策启示。梳理和比较两大理论体系,合理借鉴汤普逊财富观的科学成分,有利于深刻理解并完善发展马克思的财富观,并对中国构建新时代财富观以推进高质量发展极具现实意义。马克思的财富观也必将在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检验中继续完善发展,以体现其科学性和指导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性经济学说,与此相应,需要把财富作为基本经济范畴,并且把财富分析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终,系统研究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既有价值论分析又有财富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财富理论可以从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得到滋养,并且财富概念不只具有马克思的一般规定,还能反映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力水平的财富评价的重要意义是寻求发展生产力的动力,尤其是资本和科技对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作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能孤立地创造财富,需要同其他要素结合起来创造财富,由此产生全要素生产率思想。财富创造是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集合的过程。财富分配是在参与财富创造的要素所有者按照各自对财富创造的贡献进行分配,使各个要素所有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各种创造财富的要素充分涌流。财富及财富分析既要系统揭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包含的丰富的财富理论,又要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由此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艺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试图应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等的形成机制,以及这种分配不均等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分析框架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包括阶级分析、劳动价值论和资本雇佣劳动等,又结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特征,放宽了现有文献中"工人阶级无任何储蓄"的假设,所得到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1940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于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承叔  
金融资本是在产业资本基础上形成的,它有二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虚拟性,即"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二是它的投机性,因而一旦"支付锁链""整个被打乱的时候",危机就必然发生,其本质是对金融泡沫的一次强制清除,使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取得某种平衡。金融泡沫形成的根源,一是资本的本性,只要资本依然横行世界,强制性的金融危机就必然要发生;二是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无限制地制造金融泡沫。面对强大的美元霸权,中国必须实行有限的金融开放政策,而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之一。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国刚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理论思想史中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本文从货币来源和货币本质、货币职能、货币的历史性三个方面概括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从货币内生的信用机制、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货币内含的金融功能、货币的经济社会功能四个角度对马克思货币理论做出了延伸理解,基于从货币本质和功能看"比特币"、货币层次的需求界定和供应量划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重心等三个视角讨论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实践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新  
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集中反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财富观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深刻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改革开放40余年,推动共同富裕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具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战略,需要以高质量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高水平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矛盾,以高效能治理体系构建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