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07)
- 2023(10723)
- 2022(9023)
- 2021(8104)
- 2020(6855)
- 2019(15294)
- 2018(15019)
- 2017(29063)
- 2016(15779)
- 2015(17880)
- 2014(18145)
- 2013(17993)
- 2012(16666)
- 2011(14753)
- 2010(14961)
- 2009(13837)
- 2008(14061)
- 2007(12643)
- 2006(10828)
- 2005(9888)
- 学科
- 济(67268)
- 经济(67145)
- 管理(57913)
- 业(52416)
- 企(43786)
- 企业(43786)
- 财(36007)
- 方法(33187)
- 数学(29816)
- 数学方法(29645)
- 制(19509)
- 中国(18615)
- 农(18369)
- 务(18240)
- 财务(18215)
- 财务管理(18150)
- 企业财务(17355)
- 业经(14746)
- 财政(14285)
- 体(13128)
- 银(12745)
- 银行(12736)
- 地方(12159)
- 农业(12087)
- 行(11979)
- 融(11970)
- 金融(11967)
- 贸(11954)
- 贸易(11948)
- 易(11580)
- 机构
- 学院(226730)
- 大学(225642)
- 济(100679)
- 经济(98803)
- 管理(87698)
- 理学(75654)
- 理学院(74984)
- 管理学(74052)
- 管理学院(73627)
- 研究(67735)
- 财(60546)
- 中国(54742)
- 京(44517)
- 财经(44228)
- 经(40045)
- 科学(35423)
- 江(35103)
- 经济学(33890)
- 财经大学(32719)
- 所(32091)
- 中心(32022)
- 经济学院(30932)
- 农(28655)
- 北京(27717)
- 研究所(27695)
- 州(27130)
- 业大(26830)
- 范(26424)
- 师范(26203)
- 商学(26076)
- 基金
- 项目(143821)
- 科学(115284)
- 研究(109968)
- 基金(107397)
- 家(90248)
- 国家(89456)
- 科学基金(79159)
- 社会(74334)
- 社会科(70636)
- 社会科学(70622)
- 基金项目(56055)
- 省(54958)
- 教育(51999)
- 自然(47621)
- 自然科(46560)
- 自然科学(46551)
- 自然科学基金(45771)
- 划(44733)
- 资助(44289)
- 编号(43909)
- 成果(36490)
- 部(34009)
- 制(33764)
- 国家社会(31924)
- 重点(31711)
- 教育部(30788)
- 课题(30432)
- 创(30322)
- 人文(30022)
- 性(29495)
- 期刊
- 济(112441)
- 经济(112441)
- 研究(73920)
- 财(53634)
- 中国(45326)
- 管理(33050)
- 学报(28598)
- 科学(26160)
- 农(25853)
- 融(25017)
- 金融(25017)
- 大学(23816)
- 财经(23699)
- 教育(22868)
- 学学(22399)
- 经(20243)
- 经济研究(19669)
- 技术(18436)
- 业经(17759)
- 农业(16536)
- 问题(14477)
- 财会(13374)
- 会计(12844)
- 贸(12259)
- 商业(11737)
- 技术经济(10708)
- 理论(10681)
- 统计(10418)
- 版(10086)
- 世界(9572)
共检索到345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易行健 李家山 万广华 杨碧云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面对这一重大现实经济问题,深入思考“推进共同富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聚焦于财富不平等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基于中观层面加总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财富差距显著抑制居民消费支出,财富差距对居民消费的抑制效应高于收入差距。通过分析近20年来财富差距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动趋势,财富差距能够解释中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58.6%。微观层面的机制研究表明,财富差距通过消费收入敏感性、流动性约束、财富-地位寻求动机以及社会资本四个渠道抑制居民消费。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亚东 张应良
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但是现有研究并未检验双重效应是否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为检验理论逻辑自洽性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一是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农村居民消费,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不变;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同时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从而验证了双重效应具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三是双重效应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两方面重要政策含义:一是基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目标的政策指向是设计并推进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安排;二是中、西部地区除了要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外,还要进一步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乔智 王亚童 邓曼瑶
随着“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如何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成为研究热点。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首先从省际视角研究了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证实了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分别对消费产生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且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大于住房资产的抑制作用。其次,文章探讨了两种资产对不同种类消费品的影响,金融资产增加主要促进教育娱乐医疗等改善性消费,住房资产增加则主要抑制基本品消费。最后,文章对不同省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随收入、资产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而住房资产对消费的抑制作用随收入、资产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在东部地区影响小于西部地区,且受区域教育、人口和收入结构影响。综上来看,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控制房价过度上涨,改善资本市场在资产分配中的作用,加大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能够有效改善家庭资产结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关键词:
金融资产 住房资产 消费 省际面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敏 魏海瑞
本文从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的监管流程角度出发,运用我国71家商业银行2003年至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监管强度提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事中现场审查而言,银行业监管部门事前发布监管公文和事后违规惩戒措施实施强度提升的风险抑制效应更为明显。监管强度提升的风险抑制效应对大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作用普遍更强。但对于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影响则存在差异,其中,监管公文发布对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要弱于非上市银行,而违规惩戒措施的效果与之相反,现场审查对上市、非上市银行的影响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监管强度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监管流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陈志远 周晓艳
根据大样本企业数据,本文发现出口显著抑制了中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增长,这为理解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动因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支撑。具体来说,出口对中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抑制效应,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和港澳台企业中;而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港澳台外资企业中表现得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特殊的出口模式是中国宏观层面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主要推手之一。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的提升,是扭转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的核心举措。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涛 陈斌开
基于详实的微观家户数据,本文首次区分和比较了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生产性住房资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细致考察了家庭资产对居民消费的"资产效应"和"财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类型资产对居民消费的异质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住房资产主要呈现出消费品属性,只存在微弱的"资产效应",且不存在"财富效应"。这个结论对于拥有大产权房和二套房的家庭同样成立。因此,住房价格上涨无助于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相反,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具有明显的"资产效应"和"财富效应",同时,其"财富效应"主要体现在自我雇佣的家庭中,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了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并缓解了家庭流动性约束。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引导...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强身 刘俊杰 李文秀
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成为释放中国内需潜力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将CFPS微观调查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匹配,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价格效应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结构效应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提高,数字化程度作用较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低消费阶层、中西部和乡村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由此,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内需扩大,需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提升数字化程度,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侯新烁
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2个地级市高铁开通与消费规模数据,采用政策时点不同的DID模型,将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结合高铁是否开通以及高铁线路站点数两个代理变量,识别了高铁对城市消费规模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结果表明:总体样本进行平均效应识别会表现为刺激效应;但中国城市发展等级差异巨大,分级样本结果表明,仅二线城市呈现对消费的刺激效应,三线和四线则表现为抑制效应;不同城市在高铁网路和城市位序等级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导致它们在获得高铁红利时的"区位"并不相同,未来刺激内需扩张应以高铁网络建设为引领,重塑消费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
关键词:
高铁 消费规模 城市分级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伟平 张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监管部门借鉴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不具有风险敏感性的杠杆率指标作为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补充,以限制银行体系的杠杆过度累积。本文基于2005~2016年期间中国67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杠杆率监管的风险吸收能力超过风险激励效应,有助于抑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降低风险偏好;基于巴塞尔协议Ⅲ视角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新规实施,有利于弥补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不足,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杠杆率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资产规模越大、流动性水平越高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对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越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江涛 王号杰 覃琼霞
全球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带来国际贸易方式的改变,数字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不过,数字税、本地化要求、数据跨境流动限制、非中性审查制度等数字贸易壁垒对数字服务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双边数字贸易壁垒影响数字服务出口的理论机理,利用2014—2019年49个经济体数字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双边数字贸易壁垒均显著抑制了数字服务出口,且这种抑制效应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双边数字贸易壁垒在数字服务部门和进口规模层面上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多重出口抑制效应。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贸易成本是双边数字贸易壁垒产生出口抑制效应的中介变量,而签订数字贸易协定能弱化数字贸易壁垒的出口抑制效应。此外,随着数字服务出口规模的扩大,双边数字贸易壁垒的出口抑制效应呈现出一增一减的反向变化趋势。鉴于此,为更好地促进数字服务出口,有效降低双边数字贸易壁垒的出口抑制效应,政府部门应构建数字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完善差异化应对策略,积极签署双边、区域甚至多边数字贸易规则及协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銮淏 李勇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按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分析框架和逻辑思路,本文聚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经验事实,分析并总结出服务业开放对共同富裕发展程度的影响机制,运用2004—2020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经过严谨科学的多层次论证后,本文得出研究结论:服务业开放促进我国各省份共同富裕发展程度的提高;省际贸易壁垒限制服务业开放对共同富裕发展程度的促进效应。针对现实状况和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因地制宜,推动构建高质量、高水平服务业开放型经济体制;协调统筹,加快形成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多元促进,重视优化人力资本培育环境和国内产业生态体系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也 张安全 雷震
本文采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住房资产对于城镇家庭消费支出的财富效应。研究发现:(1)住房财富对于城镇家庭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相对于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而言,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相对较小;(2)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分位数的增加,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逐步增强,甚至超过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针对上述结论,本文给出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家庭消费 住房资产 金融资产 财富效应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上官泽明 王少华 谢志华
通过选取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的跨国数据,研究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结果抑制政府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财政审计结果的及时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和整改回应性等质量,可以发挥信息鉴定作用,直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2)财政审计结果可以发挥信号传递作用,向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反馈信息,通过提高立法监督能力和公众参与程度间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3)在腐败控制能力较强的国家,财政审计结果可以同时发挥信息鉴定作用和信号传递作用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而在腐败控制能力较弱的国家,财政审计结果通过发挥信息鉴定作用直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效果更显著,通过信号传递作用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则受到限制。研究结论对于在当前反腐败呈高压态势的环境下,审计机关坚持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继续全面提高财政审计结果质量,做好向人大汇报和社会公布工作,有效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寒松
本文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理论框架下,利用2006-2021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测算各地区居民消费潜力,并实证检验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潜力之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潜力。因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应致力于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居民消费潜力,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柏杰 何炼成 郭立宏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习惯形成(habit formation)的消费函数,并将财富划分为房地产财富和非房地产财富,利用我国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考察了房地产财富的短期和长期消费效应。实证表明:我国房地产财富的总体短期消费效应为0.11,长期消费效应则为0.29,消费的习惯形成系数则为-0.97;但从地区效应来看,房价较高的省市并未体现出较高的消费效应。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 财富 消费效应 工具变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