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14)
2023(10553)
2022(8414)
2021(7686)
2020(6694)
2019(15133)
2018(14589)
2017(29370)
2016(15416)
2015(17143)
2014(16690)
2013(16871)
2012(15333)
2011(13392)
2010(13907)
2009(13647)
2008(13193)
2007(11986)
2006(10470)
2005(9863)
作者
(40617)
(33602)
(33540)
(31673)
(21900)
(16039)
(15296)
(12961)
(12775)
(12173)
(11542)
(11462)
(10974)
(10510)
(10374)
(10351)
(9906)
(9905)
(9618)
(9474)
(8288)
(8219)
(8066)
(7781)
(7628)
(7614)
(7458)
(7406)
(6608)
(6478)
学科
(86807)
(81603)
企业(81603)
(77133)
经济(77051)
管理(66211)
方法(38539)
(31928)
数学(30752)
数学方法(30659)
业经(28565)
(26978)
金融(26978)
(25990)
财务(25978)
财务管理(25945)
企业财务(24842)
(24104)
银行(24101)
(23603)
(23313)
中国(22055)
(20082)
农业(18197)
技术(16427)
(15031)
(14622)
体制(13662)
(13570)
理论(13295)
机构
学院(222472)
大学(216112)
(105159)
经济(103534)
管理(96435)
理学(82791)
理学院(82214)
管理学(81592)
管理学院(81180)
研究(61307)
中国(60146)
(53722)
(42808)
财经(42605)
(38829)
经济学(33324)
(33313)
财经大学(31763)
中心(31278)
(30692)
经济学院(30517)
商学(30092)
商学院(29855)
科学(29597)
(28361)
(26837)
北京(26650)
(26595)
经济管理(26484)
业大(26317)
基金
项目(137307)
科学(112091)
研究(105262)
基金(104375)
(86487)
国家(85654)
科学基金(78193)
社会(72022)
社会科(68730)
社会科学(68716)
基金项目(55140)
(53206)
自然(48116)
教育(47429)
自然科(47107)
自然科学(47100)
自然科学基金(46422)
资助(43129)
(42273)
编号(41394)
(33813)
(32877)
成果(32368)
(32190)
国家社会(30417)
创新(29767)
重点(29640)
(29529)
人文(29448)
(29240)
期刊
(115286)
经济(115286)
研究(66681)
(48221)
管理(41490)
(39760)
金融(39760)
中国(39073)
(29165)
科学(24222)
财经(23091)
学报(22314)
技术(20279)
业经(20215)
(19745)
大学(19518)
农业(19153)
学学(18926)
经济研究(18397)
财会(15020)
问题(14922)
技术经济(14197)
(12890)
会计(12867)
(12785)
教育(12453)
世界(12184)
现代(11984)
商业(11946)
国际(11427)
共检索到340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朱沛华  
本文考察了上市公司的负面声誉事件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债务融资行为。基于中国2000—2017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公司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作为负面声誉冲击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第一,负面声誉会降低企业的融资规模,且事件的负面冲击具有长期效应。第二,从企业融资结构的角度来看,负面声誉冲击主要降低了公司长期贷款与发行债券的融资能力,并促使企业转向成本更高的租赁融资与短期贷款融资。第三,负面声誉冲击在约束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后,会对企业当期的业绩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然而,本文发现对企业罚款并不会对企业融资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企业违规的罚款机制设计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认识和解释声誉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盈厚  马亚民  董馨格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现有企业金融化的研究主要基于公司独立决策假设展开,较少探讨社会互动因素的作用。本文以2007—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同伴效应视角,依托行业与地区,研究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违规关系。控制异方差、采用2SLS与Bivariate Probit估计方法处理内生性后的基本回归分析发现,金融资产配置存在同伴效应,能够增加企业违规概率与违规程度;机制检验证实,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会降低市场信息透明度,进而正向影响企业违规。在进一步研究中,区分金融资产配置类型后发现,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导致企业违规主要是长期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发挥作用;违规动机分析发现,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会增强企业套利、盈余管理与利益侵占动机;外部冲击分析发现,受企业金融化监管政策影响,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的正向作用在2012年之后更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目前我国经济"脱实向虚"扰乱资本市场的内在逻辑,为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违规风险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盈厚  马亚民  董馨格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现有企业金融化的研究主要基于公司独立决策假设展开,较少探讨社会互动因素的作用。本文以2007—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同伴效应视角,依托行业与地区,研究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违规关系。控制异方差、采用2SLS与Bivariate Probit估计方法处理内生性后的基本回归分析发现,金融资产配置存在同伴效应,能够增加企业违规概率与违规程度;机制检验证实,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会降低市场信息透明度,进而正向影响企业违规。在进一步研究中,区分金融资产配置类型后发现,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导致企业违规主要是长期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发挥作用;违规动机分析发现,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会增强企业套利、盈余管理与利益侵占动机;外部冲击分析发现,受企业金融化监管政策影响,金融资产配置同伴效应的正向作用在2012年之后更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目前我国经济"脱实向虚"扰乱资本市场的内在逻辑,为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违规风险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泽将  刘中燕  
声誉机制是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重要基础,自2001年中国证监会强制要求在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以来,独立董事声誉机制是否有效备受关注。笔者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沪深两市A股2005—2011年间的独立董事违规处罚事件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判断独立董事声誉机制的有效性。检验结果发现:投资者对受罚独立董事所在公司及受罚独立董事兼任公司呈现出短暂的、微弱的负面市场反应;进一步区分违规处罚的轻重程度和独立董事类型后的研究结果揭示:违规处罚越重,独立董事的社会资本越多,负面市场反应越强。上述结果表明,中国独立董事的市场声誉机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微弱有效,但同时也应重视合理利用独立董事的社会资本。本文丰富和拓展了中...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成  
在2015年6月中国A股持续暴跌而引发监管层空前严厉稽查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关注了监管机构处罚违规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以2006-2014年间国泰安CAMAR数据库中违规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引入疾病医疗的理念,采用生存分析法、倍差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监管机构处罚违规上市公司的效果。研究结果均显示,实施处罚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违规。该结论与以往实证研究结果相反,对后续的相关研究可能有所启发,更多的积极正面性的证据可能会陆续出现。本文的结论有助于证伪认为处罚缺乏实质效果这一盛行的观点,同时也为监管层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违规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文献支持。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监管层更细致地对...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倪婷婷  李连军  朱秀丽  
以因违规被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处罚决定是否会影响企业的银行贷款。研究发现:在处罚公告后,违规企业的年度新增银行贷款额会比公告前年度降低;处罚决定越严厉,被处罚企业的年度新增银行贷款额下降越多。此外,处罚决定越严厉,被处罚企业的年度新增银行贷款额下降越多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并不明显。最后这一现象更多存在于民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中。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杜永善  王其猛  严妍  薛志荣  
影子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在“资管新规”外生政策冲击下,对企业融资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法,探究“资管新规”、影子银行和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发现:影子银行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和融资成本,但提升了企业短期债务占比。与国有企业相比,随着“资管新规”出台引起影子银行规模下降,非国有企业在融资约束加剧、融资成本上升和短期债务占比下降方面更加明显。同时,在影子银行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在融资约束、融资成本及短期债务占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影子银行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在融资约束和短期债务占比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融资成本方面虽有差异但系数较小。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朱杰  
以2007~2017年间中国A股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视角研究企业金融化行为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研究发现,随着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的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信息披露违规次数也会随之增加,表明金融化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套利与财务舞弊动机。机制检验发现,企业金融化加剧了公司业绩波动性,挤出了公司实物资本投资,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股东与管理层对公司财务资源的"掏空"动机,进而增强了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公司融资约束较低、盈余质量较低以及审计质量较低时,企业金融化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一方面验证了非金融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资本逐利动机,另一方面验证了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在抑制金融化企业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加强金融管制,严格打击金融资产频繁交易、违规套利行为,同时加强对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信息监管。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余冬根  张嘉兴  
以2010-2014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审计师声誉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和融资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高声誉的审计师向金融机构传递着上市公司良好质量的信号,显著降低了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提高了债务融资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金融市场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审计师声誉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负相关性和统计显著性均更强。这些结论为审计师声誉在资本市场上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余冬根  张嘉兴  
以2010-2014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审计师声誉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和融资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高声誉的审计师向金融机构传递着上市公司良好质量的信号,显著降低了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提高了债务融资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金融市场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审计师声誉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负相关性和统计显著性均更强。这些结论为审计师声誉在资本市场上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鱼乃夫  杨乐  
基于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和企业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管教育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高管的学历越高,企业越不容易违规;(2)高管的年龄和女性占比都对企业违规行为有负向影响,但均不显著;(3)企业高管是否具有金融背景对企业违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社会责任和企业违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指数越高,企业越不容易违规。因此,为了减少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应当从提高高管的学历、提升专业知识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着手,以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泽将  
本文以2000—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违规处罚和代理成本双重视角实证分析了新闻发言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闻发言人显著促进了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表现为设立新闻发言人的国有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违规处罚概率和更低的代理成本。进一步的分组测试结果显示,在公司治理较差的国有上市公司中,新闻发言人对于公司治理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反映出新闻发言人是弱公司治理的有效替代机制之一。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郑志刚  丁冬  汪昌云  
即使没有外部监管部门的介入,理论上媒体的负面报道将引起普通民众的关注,形成对注重声誉的经理人行为的外部约束,从而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研究发现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报道与公司下一期的业绩改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在实证分析中控制了影响企业业绩的各种潜在因素,因此企业下一期的业绩改善很大程度来自于注重声誉的经理人针对媒体负面报道进行的业绩改善。在上述意义上,本文为媒体的负面报道通过影响经理人声誉来扮演公司治理角色提供了间接的证据。本文的研究表明,媒体报道之所以成为我国实现公司治理目的可以借助的法律外制度不仅仅是由于媒体报道导致了行政机构的介入进而促使企业改正,同样可能由...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任颋  肖有智  
现金作为最具流动性的资产,是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务决策之一。近年来,我国环境规制不断加强,企业受到环保处罚的可能性提升。环保处罚是环境规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当受到环保处罚时,企业需要及时做出反应,以确保正常经营和运转。以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公示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数据识别企业受到环保处罚的情况,结果表明当受到环保处罚时,企业的现金持有数量会显著增加。异质性分析发现,一般行业企业、国有企业、未进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的和位于环境规制更严格地区的企业,在受到环保处罚后持有的现金数量会显著增加。潜在机制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持有现金数量的显著增加主要源于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以及预防性动机引起的避险动机、声誉动机和资源动机,即公司为了规避由环保处罚带来的风险、获取相关资源和维持良好的声誉,进而增加了现金持有数量。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锐  刘梦婷  
基于新《环保法》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考量新法实施前后地方环境治理动机变化对企业环境违规处罚力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新法实施前,政治关联对企业环境违规处罚力度具有“庇护”效应;新法实施后,“庇护”效应被削弱。其中,官员型政治关联和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庇护”效应削弱程度更大。结果表明,治理动机不足是以往环境治理失灵的重要成因。应着力完善正负激励互补的激励结构,强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动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