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82)
- 2023(15216)
- 2022(12470)
- 2021(11200)
- 2020(9557)
- 2019(21489)
- 2018(21024)
- 2017(41348)
- 2016(21481)
- 2015(23707)
- 2014(23347)
- 2013(23227)
- 2012(20942)
- 2011(18232)
- 2010(18250)
- 2009(16964)
- 2008(16269)
- 2007(14257)
- 2006(12492)
- 2005(11237)
- 学科
- 济(119330)
- 经济(119220)
- 业(91823)
- 企(81273)
- 企业(81273)
- 管理(78031)
- 方法(49131)
- 数学(40570)
- 数学方法(40198)
- 财(33492)
- 业经(32638)
- 农(32230)
- 中国(24297)
- 农业(24028)
- 地方(22591)
- 务(22468)
- 财务(22430)
- 财务管理(22403)
- 企业财务(21243)
- 技术(18875)
- 制(18281)
- 和(17162)
- 划(16750)
- 策(16723)
- 贸(16475)
- 贸易(16467)
- 理论(16151)
- 易(15979)
- 体(15346)
- 环境(14754)
- 机构
- 学院(311193)
- 大学(303813)
- 济(150196)
- 经济(147969)
- 管理(130629)
- 理学(113468)
- 理学院(112512)
- 管理学(111086)
- 管理学院(110496)
- 研究(94601)
- 中国(75140)
- 财(66820)
- 京(59799)
- 财经(54038)
- 科学(51358)
- 经(49325)
- 经济学(47926)
- 江(45240)
- 农(44401)
- 所(44331)
- 中心(44308)
- 经济学院(43155)
- 业大(40399)
- 财经大学(40060)
- 研究所(39696)
- 商学(37317)
- 商学院(36952)
- 经济管理(36477)
- 北京(36398)
- 州(34835)
- 基金
- 项目(206627)
- 科学(167968)
- 基金(156127)
- 研究(153589)
- 家(132796)
- 国家(131646)
- 科学基金(118071)
- 社会(105364)
- 社会科(100284)
- 社会科学(100261)
- 基金项目(82663)
- 省(79981)
- 自然(73849)
- 自然科(72310)
- 自然科学(72296)
- 自然科学基金(71084)
- 教育(69238)
- 划(64787)
- 资助(62823)
- 编号(59665)
- 部(46894)
- 创(45999)
- 成果(45257)
- 重点(45238)
- 国家社会(45217)
- 发(44944)
- 创新(42306)
- 人文(41844)
- 教育部(41802)
- 业(41192)
- 期刊
- 济(167473)
- 经济(167473)
- 研究(90833)
- 财(55379)
- 管理(54183)
- 中国(52178)
- 农(40978)
- 科学(38248)
- 学报(35743)
- 技术(30661)
- 大学(29756)
- 学学(28989)
- 农业(28197)
- 财经(28088)
- 经济研究(28011)
- 业经(27412)
- 融(27300)
- 金融(27300)
- 经(24400)
- 问题(21541)
- 技术经济(20041)
- 教育(18669)
- 统计(16892)
- 业(16783)
- 世界(16209)
- 商业(15939)
- 策(15855)
- 贸(15785)
- 现代(15665)
- 财会(15241)
共检索到454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詹新宇 张榕芳 徐丹丹
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基础。但当做大“蛋糕”的压力持续增加、内生动力不足时,势必给分好“蛋糕”的政策目标带来挑战。为此,本文从经济增长目标管理视角构建增长压力测度指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压力负向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并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压力迫使地方政府在降低企业实际税负的同时,大力增加公共支出规模,但这些积极财政政策客观上扭曲了辖区企业既有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了资本密集度,进而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这一结论在城市经济增长压力感知与压力转嫁、企业间与企业内压力承担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异质性。本研究不仅为探讨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机理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新时代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模式、深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钞小静 廉园梅
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其在经济层面集中表现为增长质量问题。本文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条件-过程-结果三维框架下,从人力资本、消费需求以及生产率三个层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并基于1998-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精确描述经济增长质量的分布动态演进,发现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样本期基本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运用系统GMM估计、工具变量法以及空间计量等方法进行经验检验发现,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同向变化的,劳动收入份额过低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消费需求效应与生产率效应显著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降低不仅会阻碍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信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偏低已经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当前阶段,提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不仅有利于总需求的扩张,还能减轻投资压力,进而缓解地方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劳动 收入份额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江轩宇 朱梦遥 谢蓉蓉
在国家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背景下,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城市群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章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显著提高了区域内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这表明城市群政策有助于优化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使员工更好地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缓解政府干预下企业对资本要素的过度投资以及增大自主研发强度,是城市群政策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作用路径。当企业所在地的行政垄断程度较高、政府干预程度较高,或者企业的劳动与资本要素互补关系较强时,城市群政策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作用更加显著。此外,城市群政策主要提高了普通员工而非高管的劳动收入份额,同时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从而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纳入城市群政策的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均得到显著提升,且不存在明显的外溢效应,这排除了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对研究结论的干扰。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城市群政策经济后果和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文献,而且对于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焦音学 柏培文
研究目标: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基于新古典内生增长理论构建理论模型,采用GMM方法实证分析,并通过收入分解方法延伸讨论劳动收入份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呈"U"形和拟线性趋势,与城乡收入差距为线性和拟线性趋势。第一产业需要增加资本投入,第二、三产业需要提高劳动收入。城乡内部及总体收入差距主要源于第二、三产业,提升劳动收入水平普遍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资本收入水平提升仅有助于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研究创新:从产业内、产业间和总体三个层面完成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影响的考察。研究价值:从劳—资收入分配视角为转型阶段地区和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林令涛 刘海洋 逯宇铎
国有企业改制能大幅提升企业效率,但部分企业改制后出现了劳动收入份额下滑现象。文章认为这可能是不平衡增长引致的"烦恼":改制提高了企业效率(Y/L)和工资水平(w),但工资调整相对滞后,从而造成了劳动收入份额(wL/Y)下降的表面现象。文章检验了1999-2007年间的国有企业改制情况,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观点,并且这一结论在更换国有企业的界定标准、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克服样本选择偏误以及采用工具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后依然成立。长期来看,企业改制引致的劳动收入份额差异在逐渐减弱。最后,文章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受改制的影响程度更大,工资和劳动效率提升也更明显。文章的研究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为加速国有企业工资结构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新宇 余倩
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本文构建包含政府补助的扩展型CES生产函数模型,基于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倒U型影响。结果显示,政府补助显著增加了劳动收入份额,但存在一个临界值,当政府补助低于临界值时,政府补助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但当政府补助高于临界值时,情况则相反。机制分析表明,政府补助引致的融资约束改善和营业利润增加是其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补助规模增大,促进效应逐渐减弱,而过高的政府补助引发企业寻租成本上升等抑制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效应却随之增强,这是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倒U型影响的重要原因。本文不仅从微观角度阐释了政府补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机理提供了模型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新时代深化现代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盾 施祖麟 袁伦渠
本文立足巴杜里-马格林(Bhaduri-Marglin)模型,构建了有关劳资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并通过分析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地考察了提高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率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呈现"工资拉动增长"的类型,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对消费需求增长率的促进作用明显超过它对投资和净出口增长率的抑制作用,因而总体上会促进经济增长,公平与效率的目标相容。要实现"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制度体系和调控手段。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于井远
本文以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劳动收入份额视角,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融资约束缓解效应是其主要作用机制;政策实施后,试点企业相应增加了员工雇佣人数并提高了平均薪酬;此外,政策效应对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为进一步释放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红利,建议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适用范围,提升政策覆盖面;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门槛;试行分类管理,进一步优化退税流程,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屈曙光 彭璧玉
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不仅通过消费需求作用于经济增长,还通过物质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机制影响经济增长;同时,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和不同需求结构条件下,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影响。高积累、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需求条件表明:现阶段,偏低的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未来需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工会力量等方面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关键词:
劳动经济 消费需求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薛龙 艾世杰
采用熵值法度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加大研发投入来实现。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处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企业以及高内部治理水平和大规模企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其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本研究为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常进雄 朱帆 董非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GDP中投资率、劳动收入份额以及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主要结论是: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深刻影响了投资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在劳动力转移初期,劳动力从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农业转移到低劳动收入份额的非农部门,降低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转移初期剩余劳动力丰富,企业支付给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低于其边际产出,导致非农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随着劳动力转移的持续进行,转移劳动力工资越来越接近其边际产出,非农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上升。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投资率 劳动份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振华
收入分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性。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来源生产,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选取产业视角构建初次分配的产业及地区总福利系数,通过人均劳动收入系数、要素利用结构、就业和税收效应对全国及三大区域初次分配福利系数进行效应分解。最后,从产业福利角度给出提升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初次分配 劳动收入份额 产业福利系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盾 施祖麟 袁伦渠
本文对不同学派有关劳资分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比较性的梳理与评析,批评了当前主流经济学相关理论的重要不足,并主张使用Bhaduri-Marglin模型作为研究此类问题的理论基础。随后笔者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分析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率的情况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呈现"工资拉动增长"的类型,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对消费需求增长率的促进作用明显超过它对投资和净出口增长率的抑制作用,因而总体上会促进经济增长,公平与效率的目标相容。要实现"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制度体系和调控手段。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吴振华
针对目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偏低的现状,可从开放经济视角,研究提升劳动收入份额适度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角度主要通过要素配置、产业福利和技术进步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投资角度主要通过行业配置、工资外溢和技术领先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金融角度主要通过长期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为提升劳动收入份额适度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
开放经济 劳动收入份额 产业福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