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30)
- 2023(10053)
- 2022(8668)
- 2021(8527)
- 2020(7303)
- 2019(17511)
- 2018(17121)
- 2017(32766)
- 2016(17966)
- 2015(21156)
- 2014(21295)
- 2013(21515)
- 2012(20530)
- 2011(18609)
- 2010(18596)
- 2009(17864)
- 2008(18433)
- 2007(16566)
- 2006(14544)
- 2005(13571)
- 学科
- 济(78576)
- 经济(78491)
- 管理(50679)
- 业(50559)
- 企(42061)
- 企业(42061)
- 方法(38865)
- 数学(34626)
- 数学方法(34326)
- 中国(23605)
- 财(23514)
- 制(22478)
- 银(21449)
- 银行(21304)
- 行(19899)
- 农(19098)
- 贸(17494)
- 贸易(17481)
- 易(17096)
- 务(15863)
- 财务(15840)
- 财务管理(15797)
- 融(15653)
- 金融(15651)
- 学(15483)
- 企业财务(15077)
- 业经(14393)
- 体(12586)
- 度(12296)
- 农业(12292)
- 机构
- 大学(268144)
- 学院(261528)
- 济(117346)
- 经济(115091)
- 管理(97979)
- 研究(95367)
- 理学(83054)
- 理学院(82087)
- 中国(81709)
- 管理学(80825)
- 管理学院(80328)
- 京(58568)
- 财(56163)
- 科学(55132)
- 所(49464)
- 农(45382)
- 研究所(44590)
- 财经(44177)
- 中心(44107)
- 经(40347)
- 江(39148)
- 北京(38101)
- 经济学(37699)
- 业大(36129)
- 农业(35990)
- 经济学院(34066)
- 范(33325)
- 院(33172)
- 财经大学(33055)
- 师范(33002)
- 基金
- 项目(163147)
- 科学(127875)
- 基金(121203)
- 研究(117833)
- 家(105569)
- 国家(104764)
- 科学基金(88577)
- 社会(75841)
- 社会科(71917)
- 社会科学(71896)
- 基金项目(63335)
- 省(58815)
- 自然(56581)
- 自然科(55288)
- 自然科学(55270)
- 教育(54501)
- 自然科学基金(54355)
- 资助(51749)
- 划(51406)
- 编号(46289)
- 成果(39407)
- 部(38877)
- 重点(37133)
- 发(34176)
- 教育部(33510)
- 创(32869)
- 中国(32354)
- 国家社会(32209)
- 科研(31845)
- 大学(31634)
- 期刊
- 济(127661)
- 经济(127661)
- 研究(84815)
- 中国(54579)
- 财(46305)
- 学报(42094)
- 农(40576)
- 融(38886)
- 金融(38886)
- 科学(38253)
- 管理(35954)
- 大学(31795)
- 学学(29680)
- 农业(26100)
- 教育(25127)
- 财经(23328)
- 经济研究(21313)
- 技术(21096)
- 经(20041)
- 贸(18024)
- 国际(17322)
- 问题(17240)
- 业经(16931)
- 业(15703)
- 世界(15517)
- 技术经济(13688)
- 理论(13567)
- 统计(12784)
- 会计(12729)
- 版(12556)
共检索到417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巴曙松
基于中国银行体系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至关紧要的影响力,近期世界不少有影响的金融研究机构、评级机构不约而同地发表了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其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在这份2002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梁国威
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银行业快讯:2015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显示,受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化改革加速等影响,大型商业银行盈利出现见顶信号,资产质量风险进一步暴露,中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压力和挑战。18家上市银行业绩分析结果显示,净利润总计1.21万亿元,同比增速进一步放缓5.48个百分点至1.91%(2014年7.39%),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分别收窄了0.15和0.14个百分点,至2.46%和2.29%。报告在综合分析2015年上市银行业绩的基础上,还就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票据业务风险事件频发、"债转股"方案重提等热点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选取了该报告的重点部分,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2019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剧,普华永道新近发布的中国银行业报告显示,面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及不确定性,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总体保持增长。报告在分析对比了37家截至4月22日披露2019年年报的A股和H股上市银行后指出,上述银行在信贷资产质量风险承压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盈利增长、资产负债规模扩大且资本充足率稳定的态势。展望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严峻的考验,上市银行面临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也充满压力。未来,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稳"当头,以切实推动各类业务转型。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光明
中国入世1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高速增长,银行体系不断完善,业务规模迅猛扩展。同时也遇到到了一些困难,包括国际上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势力抬头,产业结构失衡,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外汇储备过大带来损失风险加大,人民币还无法完全自由兑换,银行业综合经营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银行业应该配合国家企业政策,协助企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储备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应对国外银行进入中国的挑战,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经营机制,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彭琦 邹康 赵子铱
在采用非参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构建符合我国银行产业的BCC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1993-2003年的经营绩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除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外,还存在X-效率,股份制银行内部效率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完全的市场化未必一定带来银行的高效率和规模效益。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胡新智
2010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和预测(一)投资增速略低于去年,但仍将保持较高水平2009年前11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2.1%,是近15年以来的最高值,仅次于90年代初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佩珈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平稳增长,企业盈利改善、民间投资回升、工业生产稳定、物价温和上行。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从金融的角度看,非金融企业信贷增长乏力、房地产价格高企、流动性风险上升,汇率贬值压力犹存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商业银行发展有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佩珈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平稳增长,企业盈利改善、民间投资回升、工业生产稳定、物价温和上行。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从金融的角度看,非金融企业信贷增长乏力、房地产价格高企、流动性风险上升,汇率贬值压力犹存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商业银行发展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征 赵永清
当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时,要么惜贷增加安全资产配比,要么以更高的净息差来弥补或覆盖可能造成的违约损失。在构建信用风险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采用2011年至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增加显著提升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这表明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商业银行在实际业务运作过程中更可能采取风险溢价来弥补信用风险。基于上述研究证据,商业银行切实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虽然可能降低净息差水平,但一方面能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推进商
关键词:
净息差 信用风险 不良率 商业银行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征 赵永清
当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时,要么惜贷增加安全资产配比,要么以更高的净息差来弥补或覆盖可能造成的违约损失。在构建信用风险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采用2011年至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增加显著提升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这表明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商业银行在实际业务运作过程中更可能采取风险溢价来弥补信用风险。基于上述研究证据,商业银行切实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虽然可能降低净息差水平,但一方面能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推进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转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贵"问题,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关键词:
净息差 信用风险 不良率 商业银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志雄
近年来,各国网络安全法律规制的不断增多,已经开始引发国家间的贸易争端,2014年中国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规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各国有关网络安全的规制,大量涉及对特定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从而有可能在国民待遇、补贴等方面产生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冲突。同时,作为"非传统安全"事项的网络安全问题也难以达到WTO安全例外的适用门槛。我国在积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时,应当最大限度地避免违反WTO规则,积极主导和参与网络安全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并推动WTO为网络安全问题制定单独的例外条款,对正当、必要的网络安全关切和"数字贸易壁垒"加以有效的区分。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顾海峰 杨立翔
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传导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2006—2015年中国115家商业银行年度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限面板模型,对银行规模差异下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传导的量价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信贷行为呈现逆周期性特征;银行规模对信贷增长呈边际递减的抑制作用,对贷款利率呈边际递增的促进作用,且银行规模是影响货币政策驱动下银行信贷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信贷规模更易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驱动,利率选择行为更易受M1增长率的驱动,但利差对信贷价量特征的影响均更大;M1对信贷增长呈边际递减的抑制作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顾海峰 戴云龙
本文选取2007-2017年中国56家银行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贷款集中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贷款集中的上升会增大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市银行存在市值效应驱动下的过度信贷扩张倾向;高利率货币政策及扩张性货币政策会抑制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并且对上市银行影响更显著;银行规模增大会助推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大银行更具高风险资产配置倾向。宏观经济增速的提高会助推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银行存在顺周期放贷倾向。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顾海峰 张亚楠
本文将金融创新引入银行存贷收益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2006—2016年中国银行业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创新与信贷环境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影响不存在时滞效应。第二,提高宏观经济增长水平会增大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银行存在顺周期放贷倾向。银行业景气度的提高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信贷逆周期宏观审慎调控效果显著。第三,提高银行净利差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流动性水平的提高会增大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银行存在短期的高风险资产配置倾向。第四,净利差与流动性水平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均呈现异质性特征,在同等金融创新强度下,低净利差银行与低流动性水平银行的金融创新对其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分别大于高净利差银行与高流动性水平银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葛兆强 王英俊 周行健
2009年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无疑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银行业加大信贷投放,逆周期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取得成效。然而由于信贷扩张过快所引发的资本不足已开始严重困挠着各家银行。靠信贷规模急速扩张所支撑起的银行盈利增长,在2010年能否持续,仍将备受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