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20)
2023(11773)
2022(10250)
2021(9683)
2020(7915)
2019(18611)
2018(18253)
2017(36346)
2016(19540)
2015(21691)
2014(21697)
2013(21604)
2012(19701)
2011(17684)
2010(17560)
2009(15958)
2008(15434)
2007(13683)
2006(11761)
2005(10476)
作者
(56159)
(46771)
(46478)
(44200)
(29524)
(22451)
(20992)
(18369)
(17768)
(16604)
(16078)
(15606)
(14804)
(14653)
(14378)
(14197)
(13919)
(13759)
(13340)
(13236)
(11457)
(11374)
(11164)
(10587)
(10488)
(10267)
(10220)
(10181)
(9427)
(9030)
学科
(81600)
经济(81509)
管理(56106)
(56098)
(45484)
企业(45484)
方法(38556)
数学(33728)
数学方法(33414)
(23440)
中国(20504)
(20138)
业经(17687)
(17204)
地方(15887)
农业(15441)
(15124)
(14671)
贸易(14661)
(14206)
(12804)
财务(12746)
财务管理(12728)
理论(12635)
技术(12383)
(12280)
金融(12278)
(12204)
企业财务(12118)
环境(12086)
机构
大学(280777)
学院(277646)
管理(114836)
(114345)
经济(112000)
理学(100378)
理学院(99320)
管理学(97761)
管理学院(97268)
研究(91871)
中国(68022)
(59069)
科学(55902)
(51682)
(45242)
(43828)
财经(42265)
业大(41542)
研究所(41300)
中心(41248)
(38938)
(38635)
北京(37296)
(35678)
师范(35345)
经济学(34558)
农业(34021)
(33428)
财经大学(31795)
(31571)
基金
项目(194276)
科学(153777)
基金(142985)
研究(142189)
(124075)
国家(123082)
科学基金(106640)
社会(90314)
社会科(85676)
社会科学(85651)
基金项目(76670)
(74593)
自然(69876)
自然科(68284)
自然科学(68271)
自然科学基金(67071)
教育(64582)
(62844)
资助(58952)
编号(57440)
成果(45690)
(43579)
重点(42950)
(40923)
(40447)
课题(38565)
教育部(37732)
创新(37677)
科研(37067)
国家社会(37033)
期刊
(122498)
经济(122498)
研究(83353)
中国(48121)
学报(43395)
管理(41471)
科学(40635)
(39691)
(37682)
大学(33012)
学学(31141)
教育(27775)
农业(27627)
(24427)
金融(24427)
技术(22770)
财经(20846)
业经(20450)
经济研究(19577)
(17782)
问题(16294)
理论(14898)
图书(14066)
技术经济(13784)
实践(13595)
(13595)
(13569)
科技(13474)
现代(12635)
商业(12589)
共检索到397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晖  赵峰  
通过在现有研究中加入生产负外部效应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笔者构建了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者之间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即使在存在较大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部分民营化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佳策略,全部国有化或全部民营化都不是政府的最佳选择。当经济体中负外部效应的影响不可忽视时,过度民营化必然会导致"国进民退"①现象的发生,这是对经济结构的微调,并不能取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腾  詹博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并购此起彼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此引发激烈的"国进民退"争辩。争辩主要就"国进民退"存在与否、形成原因、价值判断以及竞争性行业的国企退出等问题展开。关于"国进民退"存在与否,有总体没有论、潮流大戏论和个别现象论;关于"国进民退"的形成原因,有市场扭曲论、宏观调控论、"玻璃门"现象论、金融差异论和多因综合论;关于"国进民退"的价值判断,有肯定论和否定论;关于竞争性行业的国企退出,有退出论和不退论。当然,我国经济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国""民"共存、进退自由。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春学  杨新铭  
随着国有企业整体脱困目标的完成,"国退民进"进程的放缓及局部的"国进民退",触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与思考,也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之所以产生这么广泛的争论,源于当前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梳理"国进民退"争论的产生背景、表现形式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海波  
"国进民退"是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从局部的意义上,"国进民退"不是假命题,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情况出发来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彼此消长必须经历以下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民营经济。第二阶段,在国企经过改革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民营经济的比重逐步下降,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不否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平等竞争导致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互存在的有进有退的正常现象。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盖凯程  周永昇  刘璐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是一个由历史形态主体性、现实结构多元化和实现形式多样性等构成的辩证逻辑体系。它与中国所有制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体系以及与之相一致的政策体系、实践体系和法律体系。这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规定并描刻着中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主要脉络、外延边界和演绎方向,形塑了中国所有制结构在规模和质量上"国进民进"的历时性时空演绎总体特征。将"国进民退"作为一个实然命题,置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序空间里运用历史数据进行全景式、历时性实证观察可以发现:"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东亮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行业领域出现了结构性国进民退现象。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实体经济改革所导致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而造成的。我国以利率控制和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为特征的金融控制体系在信贷资源的分配上具有极强的所有制倾向,国有企业资金充裕,民营企业借贷困难。廉价的信贷资源刺激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扩张,由此导致这些行业出现了结构性国进民退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和利率控制,营造竞争性的金融市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年猛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年猛博士、孙久文教授在《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3期撰文指出,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相反,居民消费绝对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其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同时城镇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消费占比则呈不断下降趋势,可见,中国整体消费结构呈现"国退民进、城强村弱"现象。本文对这种现象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考察,其基本结论如下:1.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中国居民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玉亮  
近年来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产物,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合力所致,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双赢博弈"而非"逆市场化"。当然,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既要贯彻"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又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钱凯  
从2009年以来,在经济学界、舆论界掀起了一股质疑、批评"国进民退"的热浪。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改革的倒退,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是旧体制的复辟,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国进民退"只是暂时现象,有的专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进辉  
近年来,国有企业收购或兼并民营企业的"国进民退"现象明显增多,这种违反中国改革开放大趋势的经济现象引起了大量学者和政企界人士的关注和激烈讨论。本文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证实了在中国目前特定的制度环境背景下,与其他类型的控股权交易事件相比,"国进民退"事件是更好的消息,给外部投资者带来了显著更高的短期超常收益,而且市场化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国进民退"事件的短期正向市场反应。进一步,本文还发现"国进民退"事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显著为正的长期超常收益与绩效改善,但这种长期效应并不显著强于其他类型的控股权交易事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曹钟雄  
在地方政府招商与国有企业非理性投资背景下,非国有经济发展呈被动状态,再次引发了政府、企业以及理论界对"国进民退"问题的激烈讨论。经济转型中计划经济调控手段存在引发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产生对产业、市场以及信贷资金的挤出。"国进民退"蔓延容易造成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度性歧视和根除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市场行为,是解决"国进民退"问题的核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葛兆强  
"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背后隐含着国家对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建构。在目前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国进民退"不仅仅是一种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简单博弈,更不是相关经济指标的此消彼长,其本质上反映了对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偏好和迷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必须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健全法治,深化改革,确立起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总体方向应该是,由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逐步过渡到大企业型市场经济和企业家型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混合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明峰  
国有企业的良好表现及现实社会中贫富悬殊、腐败严重等问题被归咎于市场化和民营化,而且对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曾经的改革共识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当前,国进民退的一系列事实有损于社会的均衡、法律的公正和市场规则,弱化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强化了官本位意识,恶化了财富分配,侵占了民营经济领域等。国进民退影响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挫伤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对民营经济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颜敏  耿伟良  
基于上市公司高管与独立董事的校友关系,选取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股吧网民对该校友关系负外部性的舆论监督效应,及其引致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监管的运行机制和作用特征。研究发现:股吧网民监督与校友关系负外部性显著负相关;股吧网民监督对校友关系负外部性不仅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能够引致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监管,提升交易所一线监管效率,实现融合数字化平台和股吧网民、监管部门等多元参与的数字治理微观效应。机制检验发现:虽然校友关系隐蔽性极强,但股吧网民能够借助公司股价变动趋势识别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股价同步性发挥了完全中介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永健  刘培阳  
本文利用1998—2008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对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速度、货币存量、出口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与国有工业比重下降速度均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国进民退"是宏观经济景气度影响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应从优化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环境、对微观结构影响的程度等方面去改善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