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45)
- 2023(6289)
- 2022(5355)
- 2021(5030)
- 2020(4378)
- 2019(9667)
- 2018(9382)
- 2017(18618)
- 2016(10249)
- 2015(11357)
- 2014(11294)
- 2013(11106)
- 2012(10535)
- 2011(9606)
- 2010(9857)
- 2009(9325)
- 2008(9343)
- 2007(8618)
- 2006(7842)
- 2005(7228)
- 学科
- 济(35984)
- 经济(35938)
- 业(30299)
- 管理(29014)
- 企(22806)
- 企业(22806)
- 方法(15735)
- 数学(14077)
- 数学方法(13851)
- 中国(13043)
- 财(12237)
- 农(11481)
- 险(10923)
- 保险(10832)
- 制(10752)
- 银(10532)
- 银行(10509)
- 行(10014)
- 策(9591)
- 融(8869)
- 金融(8869)
- 贸(8517)
- 贸易(8512)
- 易(8354)
- 学(7968)
- 业经(7394)
- 务(7237)
- 财务(7225)
- 财务管理(7202)
- 农业(7045)
- 机构
- 大学(144644)
- 学院(144478)
- 济(60872)
- 经济(59469)
- 管理(53920)
- 研究(53306)
- 中国(45760)
- 理学(44756)
- 理学院(44280)
- 管理学(43442)
- 管理学院(43186)
- 财(33309)
- 科学(31906)
- 京(31061)
- 所(27944)
- 农(27384)
- 研究所(25080)
- 中心(24829)
- 财经(24814)
- 江(23742)
- 经(22597)
- 农业(21802)
- 业大(21152)
- 北京(20183)
- 院(19463)
- 经济学(18658)
- 财经大学(18512)
- 州(18365)
- 省(17411)
- 范(16989)
- 基金
- 项目(90747)
- 科学(70747)
- 基金(66129)
- 研究(64588)
- 家(58769)
- 国家(58258)
- 科学基金(48832)
- 社会(39994)
- 社会科(37819)
- 社会科学(37809)
- 省(34317)
- 基金项目(33164)
- 自然(33008)
- 自然科(32250)
- 自然科学(32235)
- 自然科学基金(31705)
- 划(30135)
- 资助(29686)
- 教育(29435)
- 编号(25676)
- 成果(22099)
- 重点(20729)
- 部(20610)
- 发(19230)
- 课题(18829)
- 创(18262)
- 科研(17769)
- 性(17421)
- 教育部(17345)
- 创新(17188)
共检索到233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徐奇渊
19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货币数量到利率,再到危机之后的货币数量(量宽),以及再重新回到利率(负利率)的轮回。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央行的负利率政策,探析了这些国家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原因。基于对欧洲国家和日本的观察,作者对负利率政策的初步效果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负利率的下限空间。最后,本文总结了负利率对于零售金融市场和批发金融市场的不对称冲击,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
负利率 不对称冲击 金融风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钧钧
本文通过门限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中国利率政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1990年至2008年)的不对称行为进行定量分析。我们运用Tsay(1989)所提出的方法估计并得到通胀的两个门限值,分别是通缩门限1.1%~2.0%和通胀门限9%。通过这两个门限值,我们把利率政策放在三个通胀区间内,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逐一分析,并揭示了央行利率政策的不对称调整行为。分析结果表明:(1)在通缩区间,利率对通胀率上升的反应不明显,并且利率政策治理通缩的效果欠佳;(2)在温和通胀和高通胀区间,面对通胀率的上升,利率会非常明显地做出反应,并且利率政策治理通胀的效果非常有效。还有在高通胀区间,央行运用利率政策...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蔡群起 吴怀广
欧洲中央银行(下文简称“欧央行”)于2014年6月实施负利率政策。应对通货紧缩风险是欧央行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基本原因,传统货币政策空间耗尽是直接原因,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失灵是制度根源。从欧央行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实际效果看,负利率政策迅速引导短期市场利率、汇率及债券收益率下降,对提振经济、就业和物价均有一定支撑作用。建议加强研判我国自然利率变化趋势,深化对负利率政策的认识,加强政策间协调联动,密切跟踪国际货币政策最新动态。
关键词:
欧央行 负利率政策 自然利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冉生欣 王品玲
本文创建了一个"核心—外围三国博弈模型";在此分析框架内,重点研究了当面临一次非对称的总需求冲击时,国家集团之间货币政策博弈的均衡问题,以及固定汇率制国家放弃该汇率制度的条件与时机。结论认为: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外生经济冲击的量级,更取决于冲击的对称性;当核心国与浮动外围国采取合作的态度时,纳什均衡更容易实现,更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实行钉住汇率制的关键在于政府当局的能力和信心;文章最后探讨和分析了我国应对当前经济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朱钧钧 孙海霞 谢识予
多数主权违约模型假设产出增长率为一阶自回归过程,而现实经济中,产出冲击经常是不对称的,更符合状态转换过程。本文将不对称产出冲击的假设引入主权违约模型,并以1993—2007年的阿根廷经济作为例子,研究了该假设下的主权违约概率。作为结果,本文模型更好地匹配了阿根廷经济中包括消费、产出、违约概率、债务规模和主权债券利差在内的多组数据。特别是,本文模型能同时匹配现实数据中较高的主权债务利差水平和较低的利差波动率。
关键词:
主权违约 不对称产出 状态转换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乔昕 宋良荣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利率市场化情景下利率政策调整对股市的冲击效应展开讨论,在理论机制讨论的基础上,利用1996—2013年中国股市经验数据对利率政策调整对股市的冲击效应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政策调整对股市收益率影响不显著,但对波动性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从长期角度看,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政策调整会导致股市收益率更长持续期的扰动。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平抑利率政策调整对于中国股市的扰动效应。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吴垠 何涛 易莉
欧美日量化宽松政策在短短数月之内频繁宣布并出台虽说不能完全被认定为"货币战争",但其政策出台的速度、强度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教科书的一般化定义,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当下正面临左右为难的政策选择,应对的关键在于不应只看到量化宽松短期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更要看到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所存在的契机。可从审慎战略出发,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两种政策组合,实现对欧美日频繁量化宽松的"防守反击"。
关键词:
量化宽松 政策选择 审慎战略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冯春平
通过将正负货币冲击引入产出与价格方程 ,对正负货币冲击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对称性进行实证检验 ,发现货币冲击对价格有明显的不对称影响 ,即正向货币冲击导致价格的上涨要明显大于等量的负向冲击的相反作用 ;正向货币冲击总体上对产出有显著的影响 ,但这一影响不是很稳定 ;比较而言 ,负向冲击对产出影响的显著性较弱 ,但不对称性现象并不显著。结论提示维持货币供给平稳增长可以减小物价上涨的压力 ,而货币供给的不规则增长有助于防止通货紧缩。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不对称性 滚动样本 假设检验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邹宗森 原磊
本文通过设定IS-AS-MP模型并采用SVAR方法估计,发现欧元区成员国不对称性冲击仍然大量存在,实际需求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的不对称性明显高于实际供给冲击。欧元区现行的制度设计造成了成员国抵御非对称性冲击能力的减弱,不利于经济周期与德法两国不同步的成员小国的经济调整,但应对不对称性冲击仍需靠深入推进欧元区一体化来实现。
关键词:
欧元区 经济冲击 不对称性 SVAR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倩
金融冲击是引起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冲击叠加的研究方法,将异质性行为人、认知局限假设和金融冲击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框架,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参数设定结构下金融冲击的短期效应,探索应对金融冲击的合意货币政策。研究表明:注重调控产出波动的货币政策具有较高有效性,但对产出波动的过度平抑反而会削弱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冲击的调控效果,注重调控通货膨胀波动会引发受担保中间部门的产出和总产出在施行货币政策后出现持续、显著的波动。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应采用适度调控总产出的策略应对金融冲击,同时应减弱金融冲击发生后对通货膨胀目标的关注,以达到减弱金融冲击短期效应,平抑宏观经济波动的目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娄飞鹏
近年来全球先后有多家央行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带来较大影响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为基础,分析了国外央行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原因主要是刺激国内宏观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但通过对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目标成效进行预判认为,负利率政策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甚至弊大于利。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宏观经济政策间的协调配合。
关键词:
负利率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平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闫屹 冯欣海 闫宇航
近年来全球共有五大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以避免因银行惜贷造成资金回流央行,从而增加商业贷款,实现提升物价水平、缓解本币升值压力和振兴出口等多项政策目标。央行负利率政策作为新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五国中除日本外均已实行两年以上,其效果也已初见端倪。本文从五大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的原因出发,分别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该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负利率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警示我国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切忌盲目照搬国外的做法,而应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时还应注意调节经济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和技术进步,以免陷入负利率政策陷阱。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丁玉
2014年上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通胀率低位徘徊,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区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欧央行实施"负利率"政策,并于两年中继续深化利率下限。本文从欧元区实际GDP增长率、调和CPI、汇率、信贷等角度分析欧元区"负利率"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效果,"负利率"政策在短期内达到了一定的政策目标,但对通货膨胀率和企业信贷量收效甚微。长期内,欧元区金融"碎片化"、财政分立及"负利率"本身的"副作用"等因素将可能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关键词:
名义负利率 汇率 通货紧缩 GDP增长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立金 姚远
当前,欧洲共有四家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其目的略有差异。从政策效果看,各经济体信贷增长依旧缓慢,经济改善程度有限,而干预汇率的效果则相对较好。但是,负利率政策也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受损、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加剧等负面效果。负利率政策的目的和内容(一)负利率是经济长期停滞的结果,央行被动而为之。各国央行普遍通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秀波
迄今有五家海外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以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在央行的存款,将资金用于增加商业贷款,以实现提升物价水平、减少本币升值压力等多种政策目标。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对负利率政策功效的客观评价尚需时日,短期内欧元区和日本两大经济体的政策绩效不彰。借鉴海外负利率政策经验,在推出新的宏观调控措施时,我们不应过于迷信货币政策功效;不能机械照搬海外货币宽松做法;必须多管齐下,注重国内与国外监管机构之间、国内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
关键词:
负利率 利率走廊 名义利率 消费物价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