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42)
- 2023(15184)
- 2022(12799)
- 2021(11938)
- 2020(10258)
- 2019(23459)
- 2018(22710)
- 2017(43078)
- 2016(22841)
- 2015(25491)
- 2014(24643)
- 2013(24412)
- 2012(22092)
- 2011(19784)
- 2010(19259)
- 2009(17681)
- 2008(17002)
- 2007(14117)
- 2006(12188)
- 2005(10534)
- 学科
- 济(99120)
- 经济(99022)
- 管理(65892)
- 业(63318)
- 企(51948)
- 企业(51948)
- 方法(50676)
- 数学(45993)
- 数学方法(45371)
- 中国(26683)
- 财(24836)
- 农(23720)
- 贸(20104)
- 贸易(20093)
- 易(19621)
- 业经(19355)
- 学(18384)
- 制(15985)
- 农业(15789)
- 务(15575)
- 财务(15526)
- 财务管理(15497)
- 地方(15335)
- 企业财务(14790)
- 技术(14360)
- 环境(14286)
- 银(13766)
- 银行(13720)
- 融(13495)
- 金融(13494)
- 机构
- 大学(323183)
- 学院(319020)
- 济(140528)
- 经济(138391)
- 管理(126615)
- 理学(111501)
- 研究(110848)
- 理学院(110301)
- 管理学(108099)
- 管理学院(107537)
- 中国(84391)
- 京(67278)
- 科学(67162)
- 财(61011)
- 农(56534)
- 所(55105)
- 研究所(50707)
- 业大(50576)
- 中心(50214)
- 财经(50010)
- 经(46121)
- 农业(44798)
- 经济学(44503)
- 江(43396)
- 北京(41954)
- 经济学院(40287)
- 院(40087)
- 范(38496)
- 师范(37974)
- 财经大学(37839)
- 基金
- 项目(228490)
- 科学(182224)
- 基金(172649)
- 研究(158063)
- 家(154095)
- 国家(152953)
- 科学基金(131471)
- 社会(105682)
- 社会科(100547)
- 社会科学(100521)
- 基金项目(90284)
- 自然(87364)
- 自然科(85532)
- 自然科学(85507)
- 省(85280)
- 自然科学基金(84043)
- 划(73858)
- 教育(73079)
- 资助(71465)
- 编号(58817)
- 重点(51906)
- 部(51756)
- 创(48119)
- 发(47878)
- 国家社会(46149)
- 成果(45257)
- 创新(45059)
- 科研(44846)
- 教育部(44619)
- 大学(42725)
共检索到4549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杰
近年来中国快速增长的负债率引发了广泛关注,深入理解中国工业部门中负债对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是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问题。利用2001—2014年中国工业部门分行业面板数据,在归纳特定重要事实的基础上,本文的重要发现是:与中国整体负债率大幅度快速上升的事实不同,中国工业部门的负债率呈现逐步下降态势。中国工业部门中不同产业部门负债率的变化趋势发生显著分化现象;中国情景下负债率对工业部门生产率造成了显著U型关系,具体表现为,在负债率相对较低的行业中负债率对生产率产生了抑制效应,而在负债率相对较高的行业中负债率对生产率产生了促进效应;中国工业部门中负债率对生产率的作用渠道,可归纳为具有抑制效应的"利息成本负担渠道"和具有促进效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渠道"两种,这两种渠道所产生的正负性质作用的相互抵消效应是导致中国工业部门中负债率和生产率之间U型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简泽 江飞涛
本文基于大规模的微观数据集,考察经济转轨与市场开放过程中大规模的进入退出、市场竞争与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市场开放激发了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大规模的进入退出和动态竞争过程;通过竞争的激励效应,进入退出促进了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通过跨企业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进入退出促进了总量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本文的结果亦表明,在政府干预较多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在位企业之间跨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仍然较低。继续推进开放竞争对于工业部门生产率的进一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市场开放 进入退出 竞争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停
笔者考察了中国工业部门市场份额的流动性,从动态视角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竞争程度提供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法。尽管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工业集中度保持相对稳定,但通过市场份额流动性的经验研究发现,稳定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流动性。进一步考察工业集中度与流动性关系,发现集中度与流动性显著正相关。集中度并不能预测流动性,对行业竞争程度的衡量上,集中度指标与流动性指标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笔者对简单"结构操纵"产业组织政策提出质疑,政府需要关注那些高度集中的市场,但高度集中并不是反垄断的充分条件,高度集中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巨大的流动性。
关键词:
工业部门 集中度 流动性 结构操纵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朱玉飞 安磊
受限于财政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提振作用缺乏可持续性,中央政府开始依赖税收政策来助推中国经济的平稳换挡和转型升级,企业实际税负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关注的焦点。基于中国沪深两市2007~2016年上市企业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发现企业实际税负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即当企业实际税负处于较低水平时,全要素生产率随着实际税负增加而逐渐提高,而当实际税负超过某一水平时,全要素生产率则随之降低。不仅如此,实际税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研发型与非研发型企业之间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提高税负对研发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强于非研发型企业。进一步通过门槛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实际税负与全要素生产率倒U型关系的门槛值为0.0818,而我国上市企业实际税负平均水平为0.195,仍有进一步减税的空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伟同 魏胜广
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研究了员工性别间数量结构与技能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员工性别间存在数量互补和技能分工现象,但在行业及企业间存在异质性。具体来看,性别间的数量互补效应显著存在于服务业企业之中,员工中最优女性比例大约为45%,但性别间的数量互补并不存在于制造业企业中,原因在于相较于服务业,制造业中男女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在性别技能分工方面,企业生产中存在以"男高女低"为特征的技能分工效应,最优的技能差异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女性大约多1年,该效应能够部分解释女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伟同 魏胜广
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研究了员工性别间数量结构与技能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员工性别间存在数量互补和技能分工现象,但在行业及企业间存在异质性。具体来看,性别间的数量互补效应显著存在于服务业企业之中,员工中最优女性比例大约为45%,但性别间的数量互补并不存在于制造业企业中,原因在于相较于服务业,制造业中男女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在性别技能分工方面,企业生产中存在以"男高女低"为特征的技能分工效应,最优的技能差异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女性大约多1年,该效应能够部分解释女性的职业"天花板"现象。从企业异质性角度看,企业资本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强化性别间的数量互补效应并弱化"男高女低"的技能分工效应,说明企业升级发展有利于加强女性尤其是高技能女性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于彬琳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劳动要素份额变化对工业部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劳动要素份额的"U"型变化规律,将2000-2013年的全时段数据分成劳动要素份额下降与上升两部分,分别检验其对工业部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要素份额下降阻碍了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劳动要素份额上升促进了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技术进步,但对工业部门效率的影响呈现先阻碍后促进的异质性。前期劳动要素份额的下降降低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在提高资本要素份额的同时减少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与动力,同时大大降低了对低层次产业与低生产率企业的淘汰门槛,...
关键词:
劳动要素 生产率 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顾乃华 朱卫平
本文引入关系产权中介变量,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府际关系演变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并利用1978—2008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对理论推演的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结论: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府际关系不断演进和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企业关系产权的广度在缩小,宏观经济效率在提高。②随着纵向府际关系从"分灶吃饭"过渡到分税制、区域统筹,横向府际关系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走向招商引资竞争、产业协作,因企业关系产权随之一同演变,在剔除产业结构、投入因素的影响之后,GDP分别提高了9.7%和12.7%。实施分税制改革和统筹区域发展政策,确实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效率。③我国地区之间的TFP差距在时序上并非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泽宇 余航 吴比
城乡二元结构下,人口迁移决策将会通过流转带来土地再配置,并因此产生平均农业生产率改变,深刻影响农村生产经营状况与居民福利。Sen(1982)曾经质疑过印度农村内部基于自由流转的土地再配置进程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究竟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关系,基于中国特征事实,本文为这一质疑提供了一个微观层面的证据。本文基于1986—2017年农业农村部固定跟踪观察点全样本数据,在改进Chari等(2018)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算法的基础上发现:(1)农业生产领域确实普遍存在无效流转的状况,家户间土地流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具有限制作用,这一结论在不同测度下均稳健;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无效流转状况往往更明显;(2)本文刻画了"U形"流转进行土地再配置的三个机制。本文为土地自由流转是否必然带来农业生产率提升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土地配置 生产率测度 U形关系 有限整合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涛
研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全方位考察中间产品贸易、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生产之间的关系很重要。本文是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中国工业总体和分部门的角度研究了上述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分析诸多变量对中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如直接投资和垂直专业化生产对中间产品出口的影响是正向的。
关键词:
中间产品贸易 外国直接投资 生产分割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孙少勤 邱斌 唐保庆 赵伟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对接后的2006年企业贸易数据,检验了加工贸易的"生产率悖论"。研究结果发现,加工贸易的"生产率悖论"只得到了部分的数据支持。而生产率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额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生产率水平越高,企业的出口额越高。同时,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率提升对企业出口额的促进作用高于外资企业。非参数匹配检验结果证实,在相同的生产率水平下,加工贸易企业与一般贸易企业相比,其出口贸易额更高。我们认为,加工贸易较低的进入固定成本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生产率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所带来的贸易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一般贸易。
关键词:
加工贸易 生产率 非参数匹配检验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小马 周雯
估算了电力、热力的CO2折算系数,据此精确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并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计算了考虑和不考虑CO2排放两种情形下各省区的工业TFP。结果显示:考虑CO2排放时中国工业部门的TFP增长率(碳效率)比不考虑CO2排放时高出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在两种情形下均是推动前沿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且在考虑CO2排放情形下表现更为突出;2000年后,中部地区个别省份的工业部门开始进入技术前沿。结论表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高越 王学真
国际生产分割对参与国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生产分割的发展可分为内涵型发展与外延型发展两种类型,前者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而后者提高了对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基于中国工业部门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相比,前者对高技能劳动相对需求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发生在低技能行业的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会提高对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有关。
关键词:
国际生产分割 劳动力市场 技能升级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海民
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预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阶段。针对当前"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这一基本"国情命题"的判断,基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边际生产率理论,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1990—2010年我国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数据,证实我国在2005年前后跨越了刘易斯第一拐点,正式进入到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要完全消除两部门的生产率缺口从而实现"一元经济",静态估计至少需要32年左右,也即我国将在2043年迎来刘易斯第二拐点。当前政策上,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正确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劳动用工制度的配套改革,尤为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哲希 随晓芹 陈彦斌
近年来,中国呈现典型的"高储蓄—高杠杆"特征,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中国杠杆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否通过降低储蓄率的方式来去杠杆成为了广泛讨论的问题。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融资约束的动态宏观模型,研究了储蓄率对杠杆率的影响机理。并且,基于41个代表性经济体1966—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储蓄率与杠杆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有两点研究发现:(1)虽然高储蓄率会导致高杠杆率,但是储蓄率与杠杆率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结合测算的U型曲线拐点值与中国实际情况,预计储蓄率下降在降低杠杆率方面的作用效果有限。(2)高杠杆下,较高的储蓄率可以有效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而储蓄率下降则会加大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国不能通过降低储蓄率的方式来降低杠杆率,反而需要对近年来储蓄率下滑的现象予以高度重视,从而更好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关键词:
储蓄率 高杠杆 系统性金融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