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24)
2023(11205)
2022(9868)
2021(9265)
2020(8038)
2019(18675)
2018(18878)
2017(35771)
2016(20004)
2015(22854)
2014(22805)
2013(22086)
2012(20094)
2011(18332)
2010(18923)
2009(17704)
2008(17522)
2007(15964)
2006(13597)
2005(12107)
作者
(56807)
(47710)
(47177)
(45288)
(30118)
(22816)
(21806)
(18593)
(17744)
(17106)
(16012)
(15806)
(15066)
(14874)
(14844)
(14838)
(14769)
(14037)
(13830)
(13590)
(11921)
(11836)
(11823)
(10842)
(10821)
(10742)
(10630)
(10623)
(9729)
(9486)
学科
(78983)
经济(78912)
管理(54442)
(51738)
(43356)
企业(43356)
方法(40386)
数学(35259)
数学方法(34577)
(21352)
中国(20167)
(19552)
理论(17802)
(17780)
业经(16406)
(14229)
贸易(14223)
农业(14006)
(13778)
(13661)
地方(13623)
(12833)
(12803)
财务(12758)
财务管理(12730)
企业财务(12007)
(11749)
银行(11715)
(11408)
金融(11403)
机构
学院(284229)
大学(282412)
(109324)
经济(106754)
管理(106049)
理学(91727)
研究(90823)
理学院(90695)
管理学(88537)
管理学院(88026)
中国(67250)
(59244)
科学(57924)
(50314)
(47392)
(46675)
(42818)
研究所(42576)
业大(42571)
中心(41938)
财经(40390)
(40152)
师范(39755)
农业(37631)
北京(37207)
(36447)
(34509)
经济学(33765)
技术(33526)
(32257)
基金
项目(185726)
科学(144695)
研究(136835)
基金(130876)
(113610)
国家(112653)
科学基金(95948)
社会(82760)
社会科(78182)
社会科学(78159)
(75719)
基金项目(68317)
教育(67899)
(63736)
自然(62744)
自然科(61325)
自然科学(61309)
自然科学基金(60147)
编号(58524)
资助(55504)
成果(48265)
重点(42872)
课题(41528)
(41009)
(39807)
(39039)
创新(36256)
科研(36003)
大学(35497)
教育部(35301)
期刊
(118487)
经济(118487)
研究(79428)
中国(56148)
学报(44753)
教育(43308)
(42933)
(40246)
科学(40169)
管理(37757)
大学(33314)
学学(31098)
农业(29144)
技术(28063)
(22239)
金融(22239)
业经(20295)
财经(19951)
经济研究(19519)
(17186)
(16269)
统计(15504)
问题(15238)
技术经济(14168)
(14043)
(13948)
职业(13391)
商业(13390)
图书(13010)
决策(12719)
共检索到4102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曹夕多  
贝克尔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提出的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概念以及在职培训模型在教师培训领域依然具有适用性。本研究以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教师在职培训基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政府行为,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针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如完全一般培训、完全特殊培训、混合培训,收益分享与经费分担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教师培训,当政府承担培训费用时,对于学校和教师都存在激励效应,但不存在分配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庆华  邓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袁国良  
传统经济学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总是依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在一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从市场获得一定数量和结构的商品或劳务(为简便起见,以下统称为商品),进行消费并获得效用,其个人效用最大化函数为:U=U(X_1,X_2,…,X_?) (1)在总收入(货币收入)I=∑p_ix_i的约束条件下,这里x_i表示第i种商品数量,p_i表示该商品价格,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的均衡条件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一心  
加里·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1930 年生于宾夕法尼亚,芝加哥大学经济社会学院教授。倡导自由经济主义政策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是人力资本论、信息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犯罪经济学等领域的开创者。他的经济分析不仅涉及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涉及人类行为的非物质方面,突破了分析物质产品和货币经济的传统经济学。1992年因其“把微观经济分析领域扩大到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广阔领域”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梅森·皮里  李想  
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没有将经济学局限在经济自身,而是运用经济学思维去分析社会活动中的大量行为和关系。本文从犯罪、古巴问题、毒品、移民四个方面概括贝克尔的观察,并说明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是对的。犯罪贝克尔以将经济学思维运用到狭隘的经济交易之外的广泛领域而闻名,犯罪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范爱军  杨丽  
贝克尔—墨菲模型通过引入“分工水平”和“人力资本”变量,揭示了分工与分工协调成本及知识进展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模型,可以应用于模块化系统对分工体系影响的分析。模块化通过知识的独立化改变了分工格局,并影响到模型中的相关参数,从而对分工体系产生了一系列深入的影响,并对经济增长具有更深入的正效应。模块化还可以更好地解释该模型中的部分界定模糊的问题。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显方  
工资率与工作时间的变化关系──再论贝克尔个人消费模型中南工业大学李显方袁国良同志在《个人消费模型的一般分析──对贝克尔个人消费模型的质疑》(载于《经济科学》1993年第4期)中认为贝克尔个人消费模型所导出的结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然后,《个》文通过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忠民  张世英  
再论工资率与工作时间的变化关系──对贝克尔个人消费模型及其均衡条件的改进天津大学李忠民,张世英贝克尔的消费理论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消费者获得的各种商品的数量,而且依赖于消费者用于各种休闲活动上的时间。袁国良同志[1]对从贝克尔模型中得出的结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元庆  
文章基于利益集团理论对我国矛盾重重的征地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分析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的土地收益分配矛盾问题。由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利益团体,即被征地的农民集团和用地方集团。为了土地收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了反复博弈,依然无法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利益集体产生的政治压力又使得政府无所适从。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证明贝克尔模型,构建被征地农民集团和用地方集团的压力竞争模型,论证不同利益集团产生的压力效果和利益分配变动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第三方的政府,修正贝克尔模型缺陷,力图解释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邢祖礼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安荣  
本文从贝克尔歧视理论出发 ,揭示出其理论基础———身心不悦的实质是厌恶成本 ,解释了其理论困境 ,并运用到大学生就业市场上 ,阐明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避成本的理性选择 ,文中具体分析了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内容 ,并提出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林毅夫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教授于今年5月3日突然去世,享年83岁,噩耗传来甚为震惊。他是我在芝加哥大学时的授业老师之一,多来年一直关心我的研究和工作。今年1月10日我应邀到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演讲,他和夫人前来参加了这个讲座和晚宴,并且,答应明年暑期到北京来参加我准备举办的新结构经济学国际研讨会。虽然贝克尔教授已经83岁高龄,但是,芝加哥大学的诺奖获得者以长寿著称,米尔顿·弗里德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树  卿烈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是芝加哥学派和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犯罪、毒品、生育等社会学领域,在学界掀起了"经济学帝国主义"浪潮。他在晚年仍笔耕不辍,坚持着其"经济学帝国主义"之道,将社会力量的变化引入效用函数中,对社会力量和市场行为之间的双向式互动进行经济分析,引领和推动了对社会经济学的研究。本文梳理了贝克尔晚年的大量文献,主要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贝克尔对社会经济学的贡献:对以广告、幸福、理性上瘾等为代表的社会互动的经济分析;对以利他主义、人力资本、身份地位、寿命、性别等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的经济分析;对以临终关怀、恐怖主义等为代表的其他社会热点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石士钧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斯·贝克尔是一位久负盛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被广泛赞誉为“现代经济学方面最具独创思想的人之一”。早在六、七十年代,贝克尔就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直接运用于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犯罪学等领域诸多现象的分析,大大深化了学术界对众多人类行为现象的经济学透视,直接开创了诸如人力资本理论、家庭新经济学、犯罪经济学的新分支学科,因而被称之为“经济学的一场革命”。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理论之独到、精辟和厚实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承认和称颂,终于荣腐殊誉,摘取了经济学奖的王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卫东  
1992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把120万美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这是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第24次颁发这一经济学最高奖。贝克尔是获得这一经济学最高荣誉的第32位经济学家(在这24次颁奖中,有一次三人获奖、6次双人获奖、17次单人获奖),成为继罗纳德·科斯之后的第20位美国经济学家而获此殊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