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74)
2023(2729)
2022(2410)
2021(2244)
2020(1953)
2019(4411)
2018(4453)
2017(8235)
2016(4840)
2015(4953)
2014(4982)
2013(4958)
2012(4729)
2011(4244)
2010(4284)
2009(3787)
2008(4044)
2007(3587)
2006(3156)
2005(2842)
作者
(16728)
(14057)
(13996)
(13263)
(8662)
(7048)
(6256)
(5537)
(5317)
(4977)
(4975)
(4717)
(4708)
(4630)
(4609)
(4417)
(4288)
(4273)
(4204)
(4091)
(3789)
(3714)
(3578)
(3283)
(3184)
(3147)
(3096)
(3067)
(2956)
(2949)
学科
(16992)
经济(16983)
(10936)
管理(10259)
(8952)
企业(8952)
(7378)
方法(7039)
数学(6184)
数学方法(6099)
(5616)
结构(4992)
(4897)
(4637)
中国(4452)
地方(4218)
产业(4051)
(3824)
土壤(3811)
(3740)
财务(3733)
财务管理(3724)
企业财务(3626)
(3571)
业经(3557)
(3457)
税收(3360)
(3328)
农业(3198)
体制(2992)
机构
学院(66896)
大学(66751)
研究(28483)
(23285)
经济(22707)
科学(21675)
中国(20697)
管理(20448)
(19785)
理学(17420)
理学院(17117)
(16774)
管理学(16588)
管理学院(16481)
农业(15932)
研究所(15718)
(14834)
业大(14691)
(12580)
中心(12435)
(12227)
(11726)
(10588)
(10567)
农业大学(9959)
实验(9875)
科学院(9850)
实验室(9462)
北京(9355)
财经(9193)
基金
项目(48577)
科学(36862)
基金(34885)
(34390)
国家(34179)
研究(28715)
科学基金(26911)
自然(20207)
自然科(19713)
自然科学(19705)
(19568)
自然科学基金(19360)
基金项目(18838)
(17609)
社会(16840)
社会科(15960)
社会科学(15953)
资助(14359)
教育(12629)
重点(12612)
计划(12184)
科技(11979)
(11179)
编号(10040)
科研(9984)
(9980)
(9722)
专项(9520)
创新(9299)
(8764)
期刊
(26961)
经济(26961)
学报(19761)
研究(18236)
(17389)
科学(15352)
大学(13253)
学学(12957)
中国(12597)
农业(11480)
(9581)
管理(7185)
(6881)
林业(5552)
(5485)
金融(5485)
业大(5461)
财经(4832)
(4674)
资源(4556)
教育(4453)
技术(4417)
(4239)
业经(4226)
经济研究(4173)
农业大学(4148)
科技(4132)
问题(3646)
自然(3621)
中国农业(3427)
共检索到100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雅慧  彭祚登  李云  
【目的】探究林木对立地质量的影响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刺槐人工林多代更替经营过程中土壤结构与养分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刺槐人工林多代经营目标下土壤地力调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豫西浅山丘陵区相同龄级的一代、二代、三代刺槐林及对照无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与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刺槐一代林到二代林土壤养分显著增加(P 二、三代林地>一代林地。从整体上看,土壤结构表层优于深层,二、三代林地优于一代林地。(3)基于土壤养分与结构性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林木对深层土壤的作用明显,二、三代林地土壤状况显著优于一代林,二代林地的表层土壤性质优于三代,深层土壤三代优于二代。【结论】在豫西浅山区,刺槐林经营世代更替对土壤养分和结构有明显的影响,一代林到二代林经营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表层养分增量大于深层,土壤结构得到改善,经营到三代林维持相对稳定。在世代增加过程中碳素比氮素积累的速度快,且碳氮的供应能力小于磷,代际更替过程中存在着养分失衡加重的问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珊珊  毕华兴  崔艳红  云慧雅  马晓至  赵丹阳  侯贵荣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区16年生刺槐林土壤抗蚀性的关键评价指标,探讨林分密度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为实现功能导向型林分结构定向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个密度梯度(1 025、1 300、1 575、1 800、2 150株/hm_2)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选取5大类、12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单独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1)应用主成分分析对12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筛选,可知土壤密度(因子载荷量为-0.776)、有机质含量(0.864)、>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0.747)、平均质量直径(0.960)、几何平均直径(0.779)、土壤分形维数(-0.736)和分散系数(-0.873)是评价晋西黄土区刺槐林(16年生)土壤抗蚀性强弱的关键指标;(2)同一林分密度下,刺槐林表层土壤抗蚀性优于深层土壤,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为0~10 cm(0.548)>10~20 cm(-0.070)>20~30 cm(-0.477);同一土层内,刺槐林土壤抗蚀性随林分密度的增大(1 025~1 575株/hm_2)逐渐增强,在密度大于1 575株/hm_2后逐渐减弱;(3)以刺槐林分密度为x轴,以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为y轴建立了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函数关系:y=-2.683×10_(-6)x_2+0.009x-6.375(R_2=0.77),据此预测刺槐林分密度为1 590株/hm_2时,土壤抗蚀性最强,综合指数为0.403。【结论】研究区中密度刺槐林分的土壤抗蚀性较强,从土壤抗蚀性角度,建议刺槐林(16年生)的经营密度以1 590株/hm_2为宜,对于密度过低或过高的林分,在满足林业生产的同时及时进行科学补植或间伐,还应注意保护表层土壤,以充分发挥林地的水土保持功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宋籽霖  樊良新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种植刺槐林后,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逐渐增加,纤维素酶呈波动式变化,50年后较坡耕地分别增加160.2%,281.8%,541.6%,92.6%,73.8%,但仍低于天然侧柏林,多酚氧化酶较坡耕地降低39.1%,淀粉酶则先降低后升高。相关性表明,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指数在刺槐生长前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大,随后趋于稳定,25年后随林龄不断升高,50年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庄静静  张劲松  孟平  郑宁  李剑侠  
[目的]探讨在非生长季不同天气条件下45年生刺槐林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确定其主要影响因子。[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4月(非生长季),在华北低山丘陵区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利用基于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的土壤CH4通量自动观测系统,对土壤CH4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同步观测林内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5 Cm深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林内总辐射以及降雨量,分析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并确定影响土壤CH4通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在非生长季,刺槐人工林土壤为大气CH4重要的汇,变化范围为-0.15~(-2).34 nmol·m~(-2)·s~(-1)。晴天的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文小琴  舒英格  何欢  
【目的】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恢复及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晴隆县典型喀斯特地区采集荒地、耕地、退耕还草地、林草间作地和楸树林地的土壤样品,并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全磷含量退耕还草地最高,为0.95g/kg,有效磷含量耕地最高,为6.90 mg/kg,全氮、全钾、有机碳、碱解氮含量均是林草间地作最高,分别为4.61、1.19、54.98 g/kg和406.62mg/kg;速效钾含量楸树林地的最高,为179.5 mg/kg;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楸树林地>耕地>荒地,微生物量氮含量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楸树林地>耕地>荒地;与荒地相比,林草间作地和退耕还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提高2.46倍和2.02倍,林草间作地和退耕还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提高86.92%和77.07%。土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在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或不显著差异,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土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耕地>林草间作地=楸树林地>退耕还草地>荒地,这种变化趋势与微生物总数的变化不一致。经相关性分析,土壤酶、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养分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用于表征土壤质量。【结论】林草间作方式具有较高的土壤微生物活性,该土地利用方式能有效改善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巩大鹏   毕华兴   王劲峰   赵丹阳   黄靖涵   宋艺琳  
[目的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野外调查,选择晋西黄土区5种不同密度(500、1 000、1 500、2 000、2 500株·hm~(-2))刺槐人工林,测定和分析叶片、枯落物、土壤的养分。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密度对三者养分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密度增加,刺槐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叶片C∶P、N∶P先降低后增加;枯落物的C、C∶N、C∶P、N∶P随着密度先减少后增大,N、P则先增大后减少;土壤C、P、N含量及C∶P、N∶P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C∶N随密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林分密度下,叶片N∶P均大于14,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中除了叶片N、C∶N以外,均存在不同的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不同林分密度下,叶片N∶P均大于14,说明研究区刺槐人工林主要受到P限制;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刺槐人工林的养分循环及其分配和化学计量特征;在密度为1 000~1 500株·hm~(-2)的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含量最高,养分限制最弱,枯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快,为适宜经营密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杨  张建军  茹豪  王丹丹  李玉婷  李志龙  
以山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山茱萸林地、次生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农地为对照,采用Microtrace S3500激光粒度仪对各地类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的团聚体粒径进行测定和分级,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并测定了各地类土壤有机质、全N、全K的含量,以探讨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地类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2.22~2.60之间,平均值为2.44;油松林地和刺槐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增加有递增趋势,农地和次生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明显,而山茱萸林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鲍彪  毕华兴  云雷  高路博  许华森  安云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槐林地相对于密度较低的林地或裸地而言,其林地内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较平缓。2)垂直方向上,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最为直接和迅速。植被密度不同,各测点次表层(1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上升有先后之分,与表层(0~10cm土层)相比,次表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和延长,体现出土壤水分入渗的先后过程。深层(20~15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几乎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闫东锋  牛梦鹤  吴桂藏  张振  杨喜田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达到持续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目标林分进行近自然状态分析是开展科学森林经营活动的前提。以豫西山区4种典型林分(栎类纯林、阔杂林、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近自然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PCo A(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坐标分析法对林分之间的相异关系和林分近自然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林分上层结构特征、林分下层结构特征和林分地表根系结构特征3方面构建的近自然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反映林分之间的差异信息;PC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子皓  王京学  任一凡  张晓  冀晓东  
【目的】刺槐是我国造林常用树种,在黄河入海口地带广泛种植,但该地区易遭受大风侵袭,刺槐由于根系浅容易发生风倒,因此通过合理的林带布置降低林内最大风速,避免林木倒伏,提升刺槐林的防风效应刻不容缓。【方法】该研究以沿海刺槐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风场与刺槐的计算模型,探讨不同林带结构刺槐林的防风效应。【结果】(1)建立刺槐流固耦合仿真模型,经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型水平归一化风速误差为13%,垂直归一化风速误差为6%,枝干风振位移相对稳定时误差为7 mm,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2)模拟试验表明首行刺槐对风速减弱的效果明显,在固定行间距5 m的工况下每增加1行刺槐,风速对比前1行刺槐依次降低0.12v 0、0.07v 0、0.03v 0和0.01v 0 (v 0为林前初始风速)。(3)相邻的两行刺槐随着行间距的增加,整体防风效果逐渐降低,风经过行间距分别为0.4H、0.5H、0.7H、1.0H和1.5H两行刺槐(H为刺槐树高),第2行风速分别比第1行减小0.15v 0、0.12v 0、0.07v 0、0.04v 0和0.01v 0。(4)交错排列的刺槐林防风效果优于方形排列,并且交错排列刺槐分枝的风振振幅更小。【结论】不同的林带结构对刺槐林的防风效应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效应进行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地区后续合理造林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世海  余新晓  
对北京北部山区刺槐林主要养分元素的积累与分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刺槐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 (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 )为 2 1 81 5~ 2 92 85kg hm2 .刺槐林不同器官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在叶、枝和干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顺序相同 ,根系中的养分元素除Ca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外 ,其余的养分元素的含量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而降低 .刺槐林生态系统 5种养分元素的贮存量为 4 0 7 35~ 5 91 82kg hm2 ,其中乔木层中的养分贮存量占总贮存量的 83 4 2 %~ 89 83% .若以各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生物层中的贮存量来计 ,则...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建伟  梁宗锁  韩蕊莲  
在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 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刺槐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 ,刺槐叶水势、叶含水量、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及单叶水分利用效率 (WUE)均显著下降 ;在整个生长季中刺槐枝条快速生长和干物质增加主要集中在 4— 6月份 ;适宜水分下总耗水量和总生物量均为最高 ,但总水分利用效率在中度干旱时为最高 ;刺槐最高耗水月、最高耗水日和一天中最高耗水时间段在 3种土壤水分下均有差异 ,在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下的最高耗水日出现的时间比适宜水分下的最高耗水日滞后一个月以上。刺槐的最大耗水月在 3种土壤水分下均在 7月份 ;刺槐日耗水进程在生长季多数月份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娟  上官周平  
【目的】分析白榆纯林(BB)、刺槐纯林(CC)及二者不同比例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及月变化特征,探究影响研究区土壤呼吸的主导因子。【方法】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全自动观测系统,测定陕西杨凌试验田栽植的白榆纯林(BB)、刺槐纯林(CC)及二者不同比例(1∶1(1B1C),1∶2(1B2C)和2∶1(2B1C))混交林5种林型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并利用观测仪附带的土壤温度探针测定地表及地下5,10和15cm深处的土壤温度,用土壤湿度传感器测定地下10cm深处的土壤含水量。【结果】白榆/刺槐不同林型土壤呼吸速率在6,7,9月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午后12:00-15:00,之后...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高志勤  傅懋毅  
应用定位研究法探明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春建乡不同结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土壤0~10,10~30和30~50 cm等3个层次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垦复毛竹纯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12.9~38.9 g.kg-1)秋冬高于春夏,而未垦复毛竹纯林却与之相反,即春夏高于秋冬季节,变幅为7.5~31.2 g.kg-1;毛竹与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7.5~40.2 g.kg-1)冬季最高春季最低,表现出与毛竹纯林不同的变化特征。垦复毛竹纯林土壤全氮质量分数(0.8~2.4 g.kg-1)夏季最高春季最低,未...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尚忠海  谢洋  黎明  王鹏飞  闫双喜  苏金乐  
The ancient Ginkgo population in Funiu Mountain in the west of Henan Province distributes to the south of the top of Funiu Mountain, where there are old geology, warm climate, superior environment and many kinds of Ginkgo from Paleozoic. The local have the intense sense of protecting the old trees a...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